
在上海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杨浦区正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让这一理念在建筑与小区中生根发芽。从新建住宅到老旧社区改造,这些尝试不仅提升了小区本身应对雨水的能力,也悄然改善着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
建筑与小区是“海绵城市”源头减排建设最主要的实施载体之一。新建建筑与小区以目标为导向,通过合理地布置海绵设施,优化场地内雨水滞蓄、净化和利用的能力,减少城市开发的水文条件变化,提高城市生态韧性和可持续性。老旧小区“海绵城市”建设,以问题为导向,主要结合美丽家园建设,在有限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开展源头减排改造,同步解决小区积水问题、提升绿化景观等。
杨浦区严格落实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现降雨径流源头减量,形成以定海社区D2-2地块、城投宽庭光华社区为代表的新建项目,以复旦第十宿舍、大桥街道幸福村为代表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各类项目亮点纷呈。
新建小区的“绿色呼吸”实验
![]()
位于顺平路与爱国路交汇处的定海社区D2-2地块,占地约2.5公顷,从一开始就注入了“小区+海绵”的共生基因。通过源头减排技术,这个新建住宅小区有效减少地面径流、增强蓄水能力、控制面源污染,并实现雨水回收利用,致力于打造一个景观优美、尺度宜人、配套完善的海绵型宜居社区。
![]()
项目以“透水铺装、微地形导流、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协同提升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和水资源。总调蓄容积达360立方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污染控制率53%。
![]()
![]()
更值得一提的是,海绵设施与景观设计巧妙融合,结合竖向布局与绿化分布,既保障雨水收集效果,也营造出丰富的视觉体验。社区内还打造了以“邻里果园”为主题的雨水花园,种植常见果木,兼具科普教育与采摘乐趣,为居民生活增添自然意趣。
老社区的“逆生长”焕新
![]()
复旦大学第十宿舍位于五角场街道,作为学校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满足师生住宿需求而建设的居住社区,复旦第十宿舍不仅是校园生活空间的构建,更承载着复旦人的集体记忆,其建设凝聚着教育者的智慧与担当,更在钢筋水泥的肌理中深埋着大学精神的基因密码。
![]()
![]()
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存在路面不平、下水不畅、逢雨必涝、屋顶渗水等诸多问题。在确定“美丽家园”改造计划以后,街道牵头召集设计单位与属地居民区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广泛征集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因地制宜设计改造方案。经过5个月的改造,通过在小区公共空间加装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技术措施,在暴雨期间能够有效吸纳、存储和净化雨水。
此外,小区还开展了雨污混接改造、电梯加装、社区照明系统焕新等改造提升工作,累计修复破损路面5600平方米,疏通雨污管道将近3000米,实现旧貌换新颜。
![]()
当阳光穿过梦想小院的绿植洒在防滑步道上,当雨水顺着海绵城市系统渗入生机盎然的绿地,复旦第十宿舍的蜕变恰似一朵岁月盛开的花——它扎根于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盛开在共建共治的土壤里,用每一处适老化改造的细节作花蕊,以基础设施升级的脉络为花茎。
在杨浦,“海绵城市”已不仅是技术名词,更是⼀种贴近⽣活的温度。当每⼀滴⽔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城市也就拥有了呼吸的节奏,⽣活⾃然也更加从容。
![]()
文字 |王歆瑜
图片 |王歆瑜
编辑 |奚宇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