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是惬意遛弯的大爷大妈们,河中则聚集了一批皮划艇爱好者各显神通,一幅高颜值水岸风貌展现在人们眼前——这是“十四五”时期北京亮马河改造后的场景。
过去五年,北京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锚定高质量发展主线,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尤其是一些城市微更新项目,让居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焕新亮马河,城市更新激活经济发展新引擎
“亮马河之前是城市的排污河道,改造后整体水质得到提升,变成了开放的公共空间,很多人愿意来这里休闲体验。”亮马河文化经济带规划相关负责人郝阳春说,如今品牌打响后,亮马河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成为主客共享的城市公共活力空间,走出了水城共融新路子,也激活了经济发展新引擎。”
![]()
亮马河改造后整体水质得到提升,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图/IC photo
这样的“微更新、大民生”项目不止一处。“十四五”期间,在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统筹推动下,北京规划并实施了朝外片区、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等一批公共空间改造项目,口袋公园、慢行系统、城市绿道相继焕新。一位附近的居民表示:“这些小巧精致的公共空间,不仅提升了生活品质,还激发了社区共同建设的热忱,让美好生活在细节中生长。”
“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打破了空间的界限,联动了整个区域,实现了对周边民众休闲娱乐空间的‘滋补’和城市整体环境的提升。”北京市委党校公管教研部讲师初程程表示。
北京市发改委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将加强统筹领导,狠抓项目实施,打造精品示范,深化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在提振经济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城市更新行动中彰显首都担当,做出首都新的更大贡献。
口袋公园、无界公园,“千园之城”照进现实
今年10月,位于西城区广外街道茶马西路与红莲南路交会处的灏华园正式开园。这里曾经是一段“断头路”,给周边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广外街道引入责任规划师团队进行科学规划,最终该地区拆除了茶马西路南段围墙,新建600平方米绿地,与红莲南路街边400平方米绿地相连,在绿地中修通“步行捷径”,实现了南北贯通。
这是北京在城市更新中“见缝插绿”,打造众多口袋公园的一个缩影。截至今年年初,北京已经有了610个口袋公园,弥补了这座超大城市中生态、休憩、文化等空间之不足。目前,北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截至2024年底,全市公园总数达1100个。按照《北京公园游憩体系专项规划(2025年-2035年)》,未来五年,北京将建成25个城市级公园游憩活力圈,到2035年全市各类公园将达1300个。
“公园比较大,没建设绿道之前,很多景色我们都看不到,绿道建成后,骑着车整个公园都逛到了。”一位家住附近的居民感受着北京绿色出行体系的不断完善。
“十四五”时期,北京围绕“两轴统领,四环多廊;循山成线,依水成网”的市级绿道空间格局,推进绿道建设,绿隔地区公园环绿道(朝阳段一期)是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严伟工作室专业负责人于盟说:“朝阳段一期串联各大公园,以‘悦享公园的骑行’为目标,东坝-槐园特色骑行环全长6.5公里,塑造了连续、完整、畅通的森林纯净骑行环境。”
![]()
绿隔地区公园环绿道(朝阳段一期)整体开放后,吸引了骑行爱好者打卡。图/IC photo
历史文脉与生态保护的融合,让城市更新更有内涵。2025年,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及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试运行,成为北京首个“馆园一体”(博物馆+公园)形式的考古遗址公园。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园长韩捷表示,公园是“无界”设计,有十几处景观复原节点,用意象复原方式展现汉代社会生活场景。“我是附近居民,经常过来逛,环境挺好的,等孩子再大一点,我会带他来感受文化,这对孩子是一种思想启迪。”一位退休居民对公园评价很高。
交通“由点到网”,朝阳站枢纽成为朝阳中部崛起战略支点
交通的改善,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内容之一。《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以轨道交通站城融合方式推进城市更新。加强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及场站用地综合利用,实现轨道交通特别是市郊铁路建设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通过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建设,带动周边存量资源提质增效。
公联枢纽公司“艳华窗口”工作人员刘可意以北京朝阳站枢纽举例称,如今这里已成为北京中东部枢纽的门户,也是朝阳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五年来,北京交通实现“从点到网”的蝶变:朝阳站、环球影城北站相继建成投运,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进入收尾阶段,“八站格局”从蓝图变为现实;望京西、通马路、霍营等新枢纽拔节生长,轨道交通、市域铁路、慢行系统交织成网。一位通勤市民说:“以前去副中心得换乘两次,现在坐市域铁路直达,通勤时间缩短不少。”
老旧小区改造解决民生难题,居住类更新获专家点赞
今年7月8日是朝阳区南磨房乡百子湾路1号楼102户居民“回迁”之喜的大日子。历经12个月的综合改造提升施工,百子湾地区“楼龄”最老的住宅楼——百子湾路1号楼正式焕新亮相,迎回老街坊。和普通的老房子改造不同,百子湾路1号楼的改造创下了一个“北京首次”——老旧小区住宅楼改造地上地下同步实施,为全市后续的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整体周转、全面改造、一次升级”的新方案。
![]()
2025年7月8日,历经12个月的综合改造提升施工,百子湾路1号楼焕新亮相。图/IC photo
过去五年,北京积极探索老旧小区改造多方共担筹资模式,推广“劲松模式”“首开经验”,完善市场化实施机制,实实在在改善了一大批市民的居住环境。按照《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北京力争完成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1.6亿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并配合做好6000万平方米中央单位在京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在初程程看来,居住类的更新是北京市城市更新中比较有特点的一类。“连片式的老旧小区改造中,昌盛园社区的改造比较突出,它实现了低成本统筹,并在城南街道全面复制和推广,被列入了住建部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初程程说。
此外,在她看来,在综合区域类的更新中,方庄地区的区域更新是一个样本,从点状的更新到片区整体的体检和更新,通过各种闲置的资源和空间的挖掘,更好地满足了周边民众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文化生活。
专家:北京城市更新工作比其他地区启动早,聚焦更好地提升存量质量
在初程程看来,作为一个超大城市,北京的城市更新比全国其他地区启动得要早一些。
“最新的城市工作会议已经将城市建设转变为存量提质的状态。北京市在‘十四五’期间就已经提前开始布局。在减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整体上已经在朝着存量提质方面转型。城市更新工作就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提升存量质量开展,而不是过去那种大拆大建。”初程程说,不论是老旧小区改造、公共空间更新,还是产业类的更新,都是力图在空间上进行取舍,并引进了多元的主体,包括如何实现更好的可持续更新。
她认为,北京市在探索引入社会化资本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好旧有的空间和设施,进行新质生产力转型方面的发展,北京也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北京市通过几届的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出了居住类、公共空间类、产业类、设施类以及区域综合类五大类型的优秀实践典型,这些典型反映了北京市城市更新要朝向的价值目标和理念。
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做好城市更新,初程程认为,需要解决低成本或者更多元的资金渠道去实现可持续的更新,如更好地引入多元的社会资本。另外,在更新改造之后,需要探索长效运营的机制,更好地动员包括居民、辖区的企业、参与建设的单位、属地政府等参与,把前期的改造效果保持好。
“此外,在城市更新建设的过程中,党建引领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基层,如街道层面或社区层面,他们的改造和更新面临资源稀缺等状态。无论是做群众工作,还是联动社会资源和资本,党建引领都是在更新改造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初程程说。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张磊 校对 贾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