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农直播本是连接乡村特产与城市消费者的桥梁,却常因信息差陷入舆论漩涡。27 岁的 “豆腐西施” 李福贵,就因一场小米助农直播站在了风口浪尖。这个靠拍摄太行山区乡土生活视频圈粉千万的姑娘,首场助农直播便创下 10 分钟售罄 3.4 万单的佳绩,可随之而来的 “高价割韭菜”“发货地造假” 质疑,让她瞬间从 “乡村良心网红” 变成争议焦点。这场风波的背后,藏着乡村特产走出大山的真实困境,也折射出大众对助农行为的认知偏差。
从乡土生活到助农初心:一个网红的坚守
![]()
李福贵的镜头里,满是太行山区的烟火气:清晨天不亮就背着竹筐去山里采黄豆,午后在院子里支起石磨磨豆腐,傍晚帮邻居老人把晒好的谷子收进布袋。1998 年出生的她,11 岁时因父亲离世被迫退学,跟着村里的大人去县城工地搬砖、去果园摘果子,早早尝遍生活的苦。但她总说,是村里老人们的善意支撑她走过最难的日子 —— 张奶奶冬天塞给她的暖手炉,王大爷帮她修坏了的锄头,这些温暖成了她后来想为家乡做事的初心。
2020 年,她随手拍的一段 “磨豆腐” 视频意外走红,镜头里她挽着袖子、额角渗着汗,却笑着说 “自己磨的豆腐香”,这条视频收获了百万点赞。此后,她的视频多聚焦乡村日常:记录农户在梯田里种谷子的艰辛,展现山泉水灌溉农田的过程,分享老人用传统方法储存粮食的技巧。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内容,渐渐吸引了千万粉丝,大家喜欢她不加修饰的笑容,也认可她镜头里的真实乡村。
走红后,李福贵没急着接商业广告,反而把目光投向了太行山区的 “卖粮难” 问题。这里的谷子多种在坡度陡峭的梯田上,大型农机无法进入,从播种到收割全靠人工弯腰劳作;出山的盘山公路蜿蜒曲折,运输成本高,中间商常把收购价压到 3 元 / 斤,农户一年辛苦下来赚不到几个钱。李福贵决定帮大家把谷子卖出去,她带着团队走村串户收粮,每天清晨揣着秤和布袋出门,踩着露水爬上梯田,蹲在田埂上和农户讨价还价。遇到腿脚不便的老人,她会主动帮着把谷子扛到院外的磅秤上,过秤时还会特意把秤杆抬得高一些,多算几斤重量。
收来的谷子堆在镇上的小仓库里,她守在脱壳机器旁盯着品质,每半小时就抓一把小米查看成色,生怕有碎米影响口感。直播前一晚,她在灯下反复核对价格表,笔记本上写满了修改痕迹:“小米是山泉水浇的,没打农药”“农民伯伯弯腰种的,不容易”,最后改成最朴实的一句:“这小米熬粥能出三层米油,是俺们村的好东西”。她还特意请了两位农户出镜,想让消费者看到小米背后的生产者,可直播前她仍忐忑不安,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介绍词,担心 “城里人本就不爱吃小米,万一卖不出去咋整”。
直播爆单与争议突袭:一场始料未及的风暴
直播当天,李福贵穿着那件标志性的蓝布衫,身后堆着小山似的小米袋,两位满脸皱纹的农户站在她两侧。“大家看,这就是俺们太行山区的小米,颗粒饱满,熬粥可香了”,她刚说完,屏幕上的订单就开始跳动。起初是零星的几单,接着订单数飞速上涨,弹幕里满是 “支持助农”“买两单试试” 的留言。
![]()
后台数据不断刷新:开播 3 分钟订单破万,5 分钟突破 2 万,第 10 分钟时,3.4 万单小米全部售罄。李福贵愣了几秒,随即转身抱住身边的农户,眼眶泛红 —— 她没料到,大家会这么支持山里的小米。可没等她把喜悦分享给团队,网络上的质疑声就开始蔓延。
第一条质疑指向价格:有网友晒出购物截图,直指 “5 斤小米卖 37.8 元,合着每斤近 8 元,比超市里普通小米贵一倍还多”,并配文 “网红助农就是割韭菜,借着‘助农’的名头抬高价”。更有人翻出当地粮食收购价,称 “别人收谷子才 3 元 / 斤,她花 5 元 / 斤收,分明是炒作,故意扰乱市场价格”,# 李福贵高价卖小米 #的话题很快冲上热搜。
没等李福贵回应,第二条质疑又接踵而至。多位消费者收到快递后,发现物流信息显示发货地是山西,而非宣传中的河南太行山区。“说好的助农小米,怎么从山西发货?”“是不是拿普通小米冒充山区小米?” 类似的质疑在社交平台发酵,有网友甚至晒出 “山西产小米市场价 4 元 / 斤” 的截图,指责李福贵 “挂羊头卖狗肉,用流量欺骗消费者”。
这一幕让人想起李子柒当年的遭遇 —— 同样是靠乡土视频走红,同样是想为家乡做事,却都因 “商业化”“动机不纯” 的质疑陷入舆论。李福贵的团队想尽快回应,可她却犹豫了:“俺们确实是为了帮农户,可现在说啥好像都像狡辩”。她看着后台农户发来的感谢消息,有老人说 “今年谷子卖了好价钱,能给孙子买新书包了”,心里更不是滋味。
真相拆解:官媒发声还原助农实情
就在争议愈演愈烈时,不少熟悉李福贵的网友自发站出来辩解,有人晒出她收粮时的照片,有人分享自己买到的小米熬粥视频,称 “米油很厚,确实和普通小米不一样”。而《农民日报》等官媒的发声,更是揭开了争议背后的真相。
关于 “高价”:5 元 / 斤收购价的背后是人力成本的差异。太行山区的梯田坡度多在 30 度以上,农户种谷子要弯腰弓背播种,成熟后用镰刀一茬一茬收割,再捆成捆扛下山,一天最多能收割半亩地。一位参与收粮的农户给记者算过账:种一亩谷子要耗 20 个工时,加上种子、肥料成本,不算人工成本就已超过 300 元,往年中间商 3 元 / 斤收购,一亩地净利润不足 200 元。李福贵给出的 5 元 / 斤收购价,让农户一亩地能多赚 400 元,相当于多了一个月的生活费。
而小米售价 37.8 元 / 5 斤(约 7.5 元 / 斤),并非 “漫天要价”。有行业人士测算过成本:5 斤小米的包装费 2 元、脱壳加工费 4 元、从山区运到仓库的运费 3 元、快递费 6 元,再加上人工和平台手续费,总成本已接近 30 元。李福贵团队在直播中坦言 “没想着赚钱,就是想帮农户把谷子卖出去”,有网友发现,同款小米在其他平台由中间商销售,价格高达 10 元 / 斤,对比之下,李福贵的定价反而更低。
![]()
关于 “发货地造假”:山西仓库是为了降低成本。李福贵团队解释,太行山区的村落分散,每个村落的快递点都要单独配送,单件快递费高达 12 元;而将谷子集中运到山西的大型仓库,能通过批量发货把快递费降到 6 元 / 斤,节省近一半成本。“助农本来就没利润,节省的运费能多给农户算点收购价,消费者也能早点收到货”,团队工作人员晒出仓库照片,只见小米袋上都贴着 “太行山区种植” 的标签,旁边堆着农户的售粮凭证。
官媒在评论中指出,这场争议看似是价格与发货地的问题,实则是 “助农直播行业的共性困境”。一方面,部分主播曾打着 “助农” 旗号炒作,用 “水果滞销”“农民可怜” 等话术博同情,却把大部分利润装进自己腰包,甚至压低收购价、抬高售价,让 “助农” 变成 “坑农”,导致大众对助农直播产生信任危机;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乡村特产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更关注价格而非品质,忽略了山区农产品在种植、运输上的高成本,习惯用规模化种植的低价产品作对比,自然觉得 “助农产品太贵”。
![]()
助农直播的困境:信任与认知的双重挑战
李福贵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助农直播中类似的争议屡见不鲜:某主播卖助农苹果,被质疑 “溢价太高”,后来才发现苹果产自海拔 2000 米的山区,运输要翻两座山;某网红卖助农核桃,因发货地与宣传不符遭骂,实则是为了集中打包节省成本。这些争议的根源,在于大众对 “助农” 的认知仍停留在 “低价” 层面,却忽略了乡村特产走出大山的艰难。
![]()
李福贵的直播间里,仍有不少网友在留言支持:“买过小米,熬粥确实香,值这个价”“知道山区种粮难,愿意为好产品买单”。她也在后续视频中坦言:“一开始觉得委屈,后来想通了,只要能帮农户把谷子卖出去,被质疑也没关系”。镜头里的她,依旧穿着那件蓝布衫,身后的小米袋少了些,却多了几位农户的笑脸 —— 他们拿着刚到手的售粮款,计划着给家里添点新家具。
![]()
如今,李福贵仍在坚持助农直播,只是每次直播前都会详细介绍产品成本,从种植到运输一一说明。她的笔记本上多了一行字:“助农不是靠同情,是靠好产品说话”。而那场小米争议,也成了助农直播行业的一面镜子:真正的助农,需要主播坚守初心,也需要消费者多一份理解 —— 乡村特产的价值,不仅在产品本身,更在背后农户的汗水与坚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