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信息,曾为多个政党打造选举胜局的策略师普拉尚特·基肖尔,如今亲自掌舵的人民苏拉吉党(Jan Suraaj),在本次地方议会选举中交出了一份充满矛盾的答卷。
该党共参与238个席位的角逐,最终仅有2个席位勉强保住选举保证金,236个席位因得票率过低遭遇保证金没收,这样的结果堪称“惨败”。
但印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细化数据却给出了另一重解读:这个看似失利的政党,或许在相当一部分选区中成为了左右选情的“关键变量”,搅局者的角色属性愈发凸显。
最具说服力的是一组核心数据:人民苏拉吉党在35个选区的得票数量,均超过了该选区获胜者与第二名之间的票数差距。
![]()
在印度选举规则中,这种“票差覆盖”往往被视为潜在影响结果的重要信号。这35个“摇摆席位”的最终归属,呈现出明显的阵营化特征:
以印度人民党(BJP)为核心的全国民主联盟(NDA)拿下19席,由多个反对党组成的大联盟(MGB)斩获14席,全印穆斯林联盟和地方政党人民社会党则各分得1席,成为两大阵营外的小赢家。
不过选举分析界普遍认为,“得票超票差”与“直接影响结果”之间不能画等号。
印度选民结构复杂,这些选票既可能流向执政联盟,也可能属于反对阵营,甚至可能是原本的“无效票”或“弃票”,其真实流向无从考证。
即便存在争议,人民苏拉吉党的局部表现仍值得关注:在115个席位中稳定处于第三名位置,在比哈尔邦马哈乌拉选区更是异军突起,以微弱差距位列第二,险些实现“黑马”突破。
“基肖尔从策略师转型政党领袖后,充其量只是个擅长分流选票的搅局者,而非能主导选情的强者。”这样的评价在印度政坛颇为流行。
对35个关键席位的阵营归属进行拆解后,更能看清人民苏拉吉党“搅局”的实际影响。先看全国民主联盟(NDA)内部的分配情况:
基肖尔的老东家——主要扎根比哈尔邦的人民党(JDU),在这些席位中拿下10席,成为最大获益者;核心政党印度人民党(BJP)夺得5席;代表达尔特人利益的人民力量党(LJP-RV)收获3席;地方小党人民联盟(RLM)则以1席收尾,各派系利益分配相对均衡。
再看大联盟(MGB)的席位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主力领跑、配角陪跑”格局:
以拉鲁·普拉萨德为首的人民党(RJD),凭借深厚的穆斯林和亚达夫种姓支持基础,包揽9席,成为该阵营在关键席位中的绝对主力;国大党作为老牌政党,仅拿下2席,暴露其号召力持续下滑的困境。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CPM)、印度共产党(马列,CPIML-L)与地方政党印度人民党(IIP)则各得1席,凸显出左翼政党和地方势力的影响力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基肖尔在社交媒体上的号召力与现实选举中的争议形成了鲜明对比。
凭借犀利的社会议题评论,他积累了数百万追随者,尤其是年轻群体对其关注度居高不下。但现实中,关于他的争议从未停歇。
政治评论员指出,基肖尔所属的高种姓背景,可能会分流印度人民党传统的高种姓选票;而他反复强调的“比哈尔邦人口外流”“青年就业困境”等议题,又精准触达反执政联盟的核心关切,可能割裂年轻选民群体。
这种“双向分流”的特性,让他的政党既不被执政阵营接纳,也难获反对联盟信任,“搅局者”的标签短期内恐怕难以摘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