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十一点,小陈的手机屏幕再次亮起——第8个催收电话。他深吸一口气,直接关机,这是逾期的第17天,他已经连续失眠了一周。和很多人一样,逾期后他踩了不少坑,让原本10万的债务滚到了15万。
“如果当初有人告诉我这些,至少能少亏5万元。”这是小陈现在最深的感触。数据显示,85%的负债人在逾期后会因错误应对导致债务恶化。今天,我们就来盘点逾期后最该避开的8个误区。
01 误区一:玩失联,不接电话
“不接电话,银行就找不到我了”——这是最危险的想法。
某银行信贷部经理透露:“失联客户的债务解决周期平均延长3-6个月,且更容易被起诉。”
正确做法:
保持沟通渠道畅通,每周主动联系1-2次,表明还款意愿。你可以说:“我现在有困难,但正在努力解决,请给我一点时间。”
02 误区二:以贷养贷,雪球越滚越大
小王的故事很典型:3张信用卡逾期后,他申请了5家网贷“补窟窿”,结果8万的债务在半年内变成了15万。
数据警示:以贷养贷的负债人,债务膨胀速度是正常还款的2-3倍。
正确做法:
立即停止借贷,梳理现有债务,按利率高低排序,优先处理高息债务。
03 误区三:盲目还款,不先协商
“有多少还多少,总比不还好”——错!
李女士曾每月凑5000元还给6家机构,结果3年后债务几乎没减少。“后来才知道,还的都是利息和违约金。”
正确做法:
逾期1-3个月是协商黄金期,主动联系银行申请分期或减免。成功协商者平均可减免30%-50%的额外费用。
04 误区四:轻信“反催收中介”
“交5000元,保证帮你搞定所有债务”——这是常见的骗局。
2024年某地警方破获的“反催收”诈骗案中,受害者超2000人,涉案金额达800万元。
正确做法:
通过正规渠道求助:银保监会12378热线、法律援助中心、法院调解委员会。
05 误区五:忽视书面协议
口头承诺在债务协商中毫无意义。
“催收员说先还2000元就帮我申请分期,结果钱还了,分期根本没申请。”这是很多人的惨痛教训。
正确做法:
所有协商结果必须落于书面,收到正式协议后再还款。必要时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协议真实性。
06 误区六:过度焦虑影响工作
“逾期后整夜失眠,白天工作出错被辞退,彻底断了收入来源。”
研究表明,70%的逾期者工作效率明显下降,这反而加剧了财务危机。
正确做法:
保持正常作息,将工作与债务问题分开处理。可设定固定时间段处理债务事宜,其他时间专注工作。
07 误区七:忽略个人信用修复
“反正已经逾期了,征信无所谓了”——大错特错!
信用修复专家指出:及时处理逾期,5年后不良记录会自动消除;而持续逾期,影响可能伴随更久。
正确做法:
结清欠款后,保持良好信用记录2年以上,可逐步修复信用。目前多家银行推出信用修复服务,结清后可申请开具非恶意逾期证明。
08 误区八:放弃法律赋予的权利
很多人不知道,法律对负债人有相应保护。
例如,违规催收可向监管部门投诉;符合条件者可申请个人破产;诉讼中可请求减免利息。
正确做法:
了解《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70条等规定,知晓自己可申请个性化分期、减免不合理费用等权益。
小陈在避开这些误区后,情况开始好转:他与银行达成了36期的分期协议,月还款额从8000元降至2800元;同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月收入增加了4000元。
“逾期不是世界末日,而是重新规划财务的起点。”这是他最想分享给其他负债者的话。
逾期的困境像一场暴风雨,慌乱奔跑只会淋得更湿。稳住心神,避开这些误区,你就能在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伞。记住,负债只是你人生中的一个章节,而不是全部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