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生死,我们总习惯用“悲伤”“恐惧”“遗憾”来定义。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却用一个看似“冷漠”的故事,撕开了生死的伪装:真正的看破生死,不是哭天抢地的告别,也不是刻意营造的悲壮,而是挣脱世俗的枷锁,活成自己生命的主宰,坦然接受一切结局。
![]()
局外人
加缪的文字冷静得像一把手术刀,没有多余的抒情,却精准地剖开了人性的本质和生死的真相。这本书里,主人公默尔索看似对母亲的去世无动于衷,甚至在葬礼后和女友约会、游泳,最终因为一桩命案被判处死刑。但恰恰是这个“局外人”,用最纯粹的真实,告诉我们:生死的核心,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不被他人的眼光绑架。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默尔索在监狱里等待死刑的故事。被关押的日子里,狱警、神父、律师都试图让他“忏悔”,让他为母亲的去世表现出“应有的悲伤”,为自己的行为“认罪伏法”。他们觉得,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灵魂的救赎”,才能坦然面对死亡。
可默尔索始终拒绝。他对神父说:“我不后悔自己做过的事,也不觉得自己有罪。母亲的去世是自然规律,就像我早晚也会死去一样。我不需要向任何人忏悔,也不需要别人来定义我的生死。” 他在监狱里没有痛哭流涕,也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异常平静地观察着监狱的一切:墙壁上的裂缝、窗外的天空、卫兵的脚步声。
他甚至计算着自己被执行死刑的日期,想象着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他说:“我一直知道,人总有一天会死去,这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人活着的时候,总是在扮演别人期待的样子,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直到最后,他在临刑前的夜晚,望着满天繁星,突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他觉得自己终于摆脱了世俗的束缚,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宰,无论生还是死,都由自己掌控。
默尔索的“冷漠”,在世俗眼中是不可理喻的。可仔细想想,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活着的时候被世俗的标准绑架,连死亡都要按照别人的期待来“表演”?母亲去世,必须痛哭流涕才叫“孝顺”;面临死亡,必须悲戚悔恨才叫“正常”。可这些“正常”的背后,藏着多少伪装和不甘?
![]()
我想起了远房亲戚陈叔。陈叔一辈子活得小心翼翼,总怕别人说他“不正常”。他年轻时喜欢画画,可父母说“画画赚不到钱,没前途”,他就放弃了,找了一份安稳的工作;他不爱说话,可同事说“做人要圆滑,会交际”,他就逼着自己参加各种应酬,喝得酩酊大醉;妻子去世时,他心里虽然悲痛,却因为怕别人说他“无情”,硬是在葬礼上哭到晕厥。
后来陈叔查出重病,医生说他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亲戚们都劝他“放下执念,好好忏悔”,让他回忆自己这辈子“做得不对的地方”。可陈叔却突然想通了,他拒绝了亲戚们的“好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重新拿起了画笔。他每天都在画画,画妻子的样子,画年轻时想去的地方,画窗外的花草树木。
有人说他“都快死了还不务正业”,可陈叔却笑得很坦然:“这辈子我听了太多别人的话,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现在我想为自己活一次。死亡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到死都没做过自己想做的事。” 他去世前几天,把画都整理好,送给了喜欢的人。他走的时候很平静,手里还握着一支画笔。
陈叔的转变,像极了默尔索的顿悟。他们都明白,生死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世俗的标准、别人的眼光,都不该成为定义生死的枷锁。真正的看破生死,是忠于自己的内心,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无论结局如何,都能坦然接受。
加缪在《局外人》里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判处死刑。” 这句话看似荒诞,却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总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生死,却忘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挣脱世俗的枷锁,看透生死的真相呢?《局外人》给了我们三个重要的启示。
首先,忠于自己的内心,不做“表演型”的人。很多人活着的时候,总在扮演别人期待的角色:孝顺的孩子、负责的父母、圆滑的同事。可这些角色背后,是真实的自己吗?默尔索虽然看似冷漠,却始终忠于自己的感受。他不喜欢伪装,不喜欢迎合,就算被世人误解,也不愿意改变自己。忠于自己的内心,才能活得通透,才能在死亡面前不后悔。
其次,拒绝被他人定义,掌握自己的生死主动权。世俗总告诉我们,该怎么活、该怎么死,可这些标准真的适合我们吗?陈叔年轻时被父母、同事定义,活得压抑;直到生命尽头,他才明白,自己的生死该由自己做主。我们不必按照别人的期待活着,也不必按照别人的标准死去。自己的人生,自己说了算,这才是对生死最大的尊重。
最后,接纳死亡的必然性,活在当下的真实里。默尔索从一开始就知道,人总有一天会死去,所以他不畏惧死亡,只在乎活着的时候是否真实。我们每个人都逃不过死亡,与其恐惧它、逃避它,不如接纳它。活在当下,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不伪装、不迎合、不遗憾,这样就算死亡来临,也能坦然面对。
《局外人》不是在鼓励我们冷漠无情,而是在提醒我们:生死是生命的本质,不该被世俗的虚伪所掩盖。真正的看破生死,是活成自己的主宰,忠于自己的内心,接纳生命的全部,包括死亡。就像默尔索一样,就算被判处死刑,也能在最后一刻感受到自由和平静,因为他真正为自己活过。
在这个人人都在“表演”的时代,我们都需要读一读《局外人》。它会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别人的认可,而在于自己的真实;生死的真相不在于世俗的定义,而在于自己的接纳。愿我们都能挣脱世俗的枷锁,活成自己的主宰,在生死面前,活得坦然、活得真实、活得无憾。
你有没有为了迎合别人而违背自己内心的经历?如果生命只剩最后时光,你最想做什么?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