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
在大城县权村镇小麦种植基地,农技人员(中)在为农民讲解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技术。 本报记者 杨雅淇 本报通讯员 刘雅娜 刘亮 摄
泱泱华夏,农固邦宁;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按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总要求,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
前不久,在固安县渠沟镇西辛庄二村连片的玉米地里,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轰鸣作响、穿梭作业,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这里的玉米都是精准播种,90%以上都是单粒着地,出苗比较均匀,加上种粒纯净度提升、化肥成分精准,实施测土配肥,玉米亩产量比往年增加100斤左右。”固安县兴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贺章说。
我市通过高效农机保障和科学管理,努力实现秋粮颗粒归仓。
“十四五”以来,我市大力推进科技赋能,以植保无人机、智慧农机、自动化和精细化种养等为重点,通过推广应用新品种、新型农业机械、新型农艺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以及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如今,全市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均达到97%以上。
今年,我市还开展粮油绿色高产高效行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在三河市、固安县推进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建设,在香河县推进玉米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县建设,全市共创建万亩示范片6个、千亩示范方30个、百亩高产攻关田17个。通过奖补调动种植主体充分挖掘地种肥药各要素、耕种管收各环节增产潜力,集成优化一批新技术、新机具、新做法,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相结合,示范带动全市粮食增产增收。到年底,力争玉米项目区内单产比当地平均水平高10%,小麦项目县单产较2023年平均水平提高5%。
今年,全市夏粮播种面积达95.6万亩,单产为407.5公斤,总产7.8亿斤,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3%、0.9%、2.2%,再次实现面积、单产、总产的全面增长。
8万多台套!这是2025年我市投入粮食生产的农机装备总量。农业无人机翱翔田野,大马力智能农机纵横阡陌,推动传统农机向智能化、数字化加速转型。
深化区域协作,保障民生供给。“十四五”以来,我市扎实推进净菜进京、农产品稳产保供等重点工作,全市蔬菜年供京量持续稳定在100万吨左右,清真牛肉供应量长期占据北京市场约七成份额,已成为保障首都“菜篮子”稳定供应的重要支撑。
永清的胡萝卜经过清洗,切削成规格统一的丁、丝、片;固安的绿叶菜经过多道工序,被分装成即食沙拉菜……从进厂到装车,全程控制在几小时内,最大程度锁鲜。
我市净菜生产坚持科技赋能,突破了保鲜时限和品控精度的瓶颈,将“科技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力”,用创新的金钥匙锁住蔬菜的“田间原味”。
立足廊坊,服务京津。市农业农村局与廊坊市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廊农优品”,汇聚廊坊生态、人文、品牌、历史等核心元素,覆盖全市域、全品类和全产业链的优质农产品,为拓展北京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每天清晨,一辆辆冷链物流车从我市的净菜加工厂准时出发,驶向北京各大市场。通过“生产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商超餐饮”的一体化模式,我市有效减少了传统流通环节的损耗,实现了“清晨河北园中菜,中午北京盘中餐”的高效供给,既丰富了北京市民的“菜篮子”,又稳定了本地农民的“钱袋子”,形成了区域协同、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是北京“菜篮子”的重要供应地。“十四五”期间,我市以“日常供得稳、应急有保障”为目标,持续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升级,蔬菜生产、供应和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截至目前,我市共有22家蔬菜种植基地被认定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已培育特色农业品牌163个,从安次甜瓜、永清番茄再到文安杂粮,一批带着“泥土芬芳”又兼具“品质口碑”的农产品端上京津百姓的餐桌,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
为支持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提质增效,我市今年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财政资金1900余万元,扶持固安兴芦、永清海泽田、安次农爱农等主要基地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品种培育、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环节,带动周边农户提升蔬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目前,全市22家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产量达5.6万吨,总产值2亿元,90%以上产品销往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