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近思(1671~1727),字位山,号暗斋,又号庵斋。据光绪二十二年(1896)《沈端恪公年谱》载,康熙十年正月十四日生于运河五杭村。沈近思曾祖父沈学颜,祖父沈时吉,父亲沈大震。沈大震生有五子,近思最小。然沈近思少而夙成,年幼时曾请教父亲:仁为何物?父亲惊讶不已。
![]()
沈近思像
![]()
《天鉴堂集》书影
沈近思九岁即孤,家贫不能活,送灵隐寺为僧。石揆禅师觉得此儿非同寻常,愿乞为弟子,专门请来塾师,教其读书习字。沈近思受运河水滋润,又得杭城佳山哺育,学习刻苦,加上其博闻强记、聪慧颖悟,学业日益精进。彭启丰《资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赠太子少傅礼部尚书沈端恪公墓志铭》有载:“(沈近思)家贫随仲兄游学灵隐,有借巢老人者资之读儒书。负笈虞山钱圆沙、严宝成之门。既归家,补诸生。读宋儒书,刻苦励志。”他十三岁“从昆山周茂才思敏学”“从学先生之门,与先生子清臣同学,寄食其家者五年”,十九岁“从王沧州茂才读书长明寺”。
有关沈近思的名字,在其所著《天鉴堂集》卷四《复同年胡国期书》中有载:“弟赋性迂愚,幼无名师,前道浸淫于禅学者几十年,因读《近思录》而疑也。即以命名。”《近思录》是宋代大儒朱熹、吕祖谦合著的理学著作,成书于宋淳熙二年(1175),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他对这部理学经典著作爱不释手,以至改名近思。
袁枚《随园诗话》卷四提及沈近思:其时,石揆僧与谛晖齐名。石揆有弟子沈近思,后官至总宪(都察院左都御史)。谛晖弟子恽寿平是著名画家,为清朝“一代之冠”。当时二人都闻名遐迩,有人问谛晖:“孰优?”谛晖答:“近思讲理学,不出周、程、张、朱范围;寿平作画,能脱文、沈、唐、仇窠臼。似恽优矣。”寿平与谛晖沾亲带故,自然说寿平好。可沈近思通举子业,在理学造诣上,寿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沈近思二十岁时,考中府学第三名。当时,仁和县“学界霸主”项霜泉见沈近思才貌俱佳,便将妹妹许配给他。沈近思二十一岁,完婚有期。石揆得知后非常生气,让他跪于佛前,强行剃了他的头发,并为他披上袈裟。石揆禅师爱弟子心切,怕他离开寺庙走上仕途,初衷是要沈近思研习佛法,将来继承其衣钵。谁知这一举动触怒了沈近思的同学们,数百人联名控告到巡抚和督学那里。督学府因众怒难犯,准许诸生之控状,允沈近思蓄发为儒。后沈近思虽在灵隐寺学禅,却不忘儒学,读的大多是儒学书籍。
嗣后,沈近思更是发愤学习。他在《自述集陶诗》中有注云:“自廿岁至廿九岁俱杜门攻苦。”二十一岁“补钱塘县学生”,学业更是如虎添翼。康熙三十二年(1693),他离开灵隐,一意读书,刻苦自励,遍访名师,虚心求学。他将宋代理学家程颢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作为座右铭,说自己得益于此:吾由周、程、张、朱之书上溯孔、颜、曾、孟之心,怡然两者完全吻合,不自知其手舞足蹈也。沈近思毕生研习和崇尚儒家学说,即当时所说的宋学,或称程朱理学。
后来,沈近思每每谈及石揆禅师的养育之恩总是流泪涕泣,其作《感怀诗》,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忆昔十年前,曾参古道场。
巍巍法王子,示我以周行。
忽然知其非,相辞返故乡。
昨闻师已化,黯黯心惨伤。
西风吹桂子,白雁来秋霜。
终古长遥遥,何年拜禅床。
深恩岂不念,人难弃伦常。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沈近思中举,次年中进士。这一榜的进士,有很多知名人物,如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史贻直,大学士、军机大臣张廷玉等。康熙四十三年(1704),朝廷委任沈近思为临颍(今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县令。此时,沈近思踌躇满志,一心想做为民请命的好官。选官前二日,他作诗云:
余自庚辰成进士,家居六载,悠然有泉石之趣。乙酉冬感怀于民物,谒选京师,得河南之临颍。
少小长怀屺岵悲,
春光何日见慈帏。
但求夙夜能无忝,
敢望风云得有为。
落落时趋留骨性,
悠悠古处愧须眉。
每思扬显真难尽,
只愿清名百世垂。
临颍地处中原腹地,于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其时距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尚不足20年。出生或活跃于此的杰出人物,如春秋时期以纯孝感动国君的郑国大夫颍考叔,为官之余设帐授徒、著书立说的汉代大儒马融,史称“清名善政为天下第一”的隋代临颍县令刘旷,以善舞浑脱剑器而受杜甫热情讴歌的李十二娘,为收复失地英勇战死小商河的岳飞部将杨再兴等,似群星灿烂,前后辉映。而临平沈近思即为其中之一。
沈近思在任上十分重视民生疾苦,做了不少有利于当地的好事。
古人把自然灾害归为五类,并得出“五害之属,水最为大”(《管子·度地》)的结论。惟水具材,圣人治枢在水。临颍与许昌接壤处,有孔家口水,其势横冲。向下距离临颍百余步,河堤多次垮塌。频仍的水患严重危及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漂没庐舍,毁坏田地,成为临颍县最大祸患。沈近思上任不久,便动员抽调十分之七临颍百姓作为临时性夫役,帮助许昌修筑堤坝,二十天后河堤筑成。不久又遭洪水侵袭,但临颍安然无恙。
民以食为天,沈近思不仅抓治水,更重视粮食储备和管控。据清乾隆《重修临颍县志》记载,康熙四十九年(1710),他为全县捐建21所社仓(粮仓),储备4000担息谷。所谓息谷,即官府在青黄不接或荒年时把社仓储备的谷物贷给民户,秋收时再偿还。虽收取一定利息,却有效抑制哄抬粮价、高利贷粮等行为,切实减轻百姓负担。临颍县大郭镇社仓村原称“社场店”,改名也与康熙年间临颍县令沈近思有关。
中国素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沈近思在临颍任上,建紫阳书院,考核士子学业。他认为学校不仅要以广博的学识、优秀的教学方法来授业解惑,还应重视培育学生高尚品德。他与人合作校定重刻唐代陆贽《陆宣公奏议》(又名《翰苑集》),作为临颍社学教材。他要求社学诸生诵读《孝经》《小学》《四书》《本经》后即读该书,使孩童早早明礼知耻,打下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根基,以跳脱习俗之横流,扫除物欲之锢弊,从而扩其知识,锤炼其才能,充其学问,厚植其修养。临颍县大郭镇葛岗村地处偏僻,“村俗最恶”。沈近思认为必须通过教育来提高百姓素质,改变民风。康熙四十九年(1710),沈近思在葛岗村设立私塾,并“置学田八亩”,作为教育经费来源,还立书程簿,躬教督之。几年后,“化行于其乡,俗日驯”(《清史稿》)。他曾说:“非大胆不足以任大事,非小心不足以处天下事。”沈近思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关注民生、重视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种仁政思想在封建社会难能可贵。
![]()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表率。岳家军曾在临颍大战金兵,于谦为河南巡抚时声绩表著。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于谦,沈近思在临颍建双忠祠,以昭岳飞、于谦忠义。南宋绍兴十年(1140),岳家军杨再兴与金兵在小商桥相遇。酣战中,战马深陷淤泥,杨再兴寡不敌众,中箭无数而亡。沈近思至临颍任上时,杨再兴的墓“岁久几堙”,已是一片荒芜。康熙四十五年(1706),沈近思捐俸银募资为杨再兴修坟,“四月修宋统制杨将军墓”“新立墓碑,筑土高二丈余,种树数百株”。他还撰写《宋统制杨将军墓碑记》以记其事。赋诗曰:“商桥河畔有忠泉,血战捐躯今古怜。断簇二升酬主帅,孤坟三尺在荒烟。黄云故垒丹心炯,暮雨空祠铁骑旋。筑土重题碑上字,一天新月照新阡。”
![]()
杨再兴血染小商河
沈近思深受民众爱戴,以至离任时,百姓洒泪攀车不让离去。临颍绅民为纪念其政绩建祠堂于书院,塑其坐像。民国14年(1925)祠堂尚存。
在广西南宁府任同知时,沈近思执法不避权贵,使豪吏不敢妄有所为。针对山险多盗的情况,沈近思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并严督缉捕盗寇。一年之内,南宁四境安宁。不久,他因身体抱恙回五杭休养,在家乡仍招集生徒讲学。后因他有德行有才能,被推荐监督清河东裕仓。到任仅一月,分别利弊,整肃纲纪,奸吏敛迹,并对凶暴强悍作恶乡里的头目严惩不贷。
康熙五十九年(1720),因浙江巡抚朱轼推荐,朝廷令沈近思察看并管理清河本裕仓。次年,沈近思订立规条,搜剔奸蠧,清除积弊,颇见成效。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将台湾岛纳入版图。次年设置台厦道,台湾与厦门共署,设一府三县,置台湾为一府。康熙六十年(1721),浙闽总督满保上奏请求凭借知府身份在候选人员中挑选分发任用福建,朝廷下发文书让沈近思任台湾知府。当时,台湾暴动初平,正需安抚稳定,沈近思认为台湾为沿海诸省天然屏障,然鹿耳天险,澎湖孤悬,不像内地可以指挥自如,2000里范围内只设三县,不易管辖。于是,他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治理台湾。首先,在岛内设数县,每县分都图保甲,统领约束,丝连绳贯,以便稽察管理。其次,挑选强健勇敢的乡民加以操练,增加驻军。再次,对外地流入的移民户籍进行审查,分给田地,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这些主张都写进了《远虑四论》,且均被朝廷采纳。在沈近思的治理下,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
雍正登基后,沈近思很快得到提拔,从地方散吏调任朝中重臣,任吏部文选司郎中,赏赐宅第钱币。任上,沈近思密察舆论,杜绝宿弊,升太仆寺卿。不久,又升吏部右侍郎,继擢吏部左侍郎,仍一并管领文选司事,以真诚剀切,敢于直谏,名著一时。雍正二年(1724),沈近思破例提拔为吏部侍郎。其时,实行耗羡归公,同时各省文职官员于俸银之外,增给养廉银。这项有利于反腐的举措却遭沈近思反对:“在核定的正规税收之外,增加新的税收(将火耗等纳入税收),将来官员必然会想方设法增加火耗。我当过县令,知道下面的实际情况。”雍正是清代诸帝中惩贪力度最大的皇帝,于是问沈近思:“那你当县令时,也贪这陋规了?”沈近思坦然答曰:“不是贪这陋规耗羡,而是要养活一家老小。”满朝大臣为他捏了一把汗,雍正大笑:“我今天被沈近思所难了。”但雍正还是施行了耗羡归公政策。沈近思的顾虑是有道理的,雍正将官员私自征收的火耗等钱财纳入正式税收,等于增加了百姓负担。
雍正四年(1726)二月,沈近思任江南乡试考官。他依惯例进呈《乡试录》,皇上赞许近思命题雅正弘大,充分表达生命之原理、规律。但当时的侍郎查嗣庭、举人汪景祺担任年羹尧随笔,因文章讥讽朝廷,被判大逆罪。于是,清廷决定停浙江文士乡会试。沈近思上书,浙江省竟然有像嗣庭、景祺这样的人而使越水增羞吴山蒙耻,趁机拟了十项条例整饬风俗。沈近思陈述事情经过详细而全面,被朝廷派去的观风整俗使者王国栋看到后,和浙江总督兼巡抚的李卫同奏朝廷,最终按照沈近思的提议施行。雍正赠诗云:“冢宰官资贵,寅恭属亚卿。俱邀三命重,并列六曹荣。操比寒潭洁,心同秋月明。所期庶政理,海宇日澄清。”事毕,又称:“浙江省有沈近思这样的官员,不受习俗影响,足够替越水、吴山洗去羞愧和耻辱。”
雍正五年(1727)春,沈近思被提升为左都御史,兼领吏部事,掌察核官常,参维纲纪,并豫参朝廷大议。
因日夜淬厉,殚思竭虑,沈近思不幸在任上去世。卒后,家中竟无多余钱财。雍正上谕有“沈近思人品端方,持躬廉洁”之语。朝廷下令平郡王福彭前往祭奠,加赠礼部尚书、太子少傅,赐谥号“端恪”。沈近思长子名玉麟,字厚贻,早卒,次子沈玉琏当时年幼,朝廷便命吏部派专人料理丧事。沈玉琏后由朝廷抚养,于乾隆朝时出任广西桂林同知。
值得一提的是,沈近思一生留下几十卷著作,大多为儒学经典学习心得,如《学易》《学诗》《读论语注》《偶见录》《小学》《天鉴堂集》《励志录》《真味诗录》等,无不浸润着浓厚的理学思想。沈近思与传统诗词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天鉴堂集》的卷六、卷七、卷八中共收录诗作336题757首。他不仅诗作数量众多,而且技法娴熟,情感真挚。如《梅花咏一百首和于忠肃公韵》:“一枝独立见精神,香色生来自有真。性秉孤高难入俗,品留清白肯随人。亭亭玉质无纤叶,皎皎冰姿绝点尘。谁识岁寒心事苦,只知霜雪不知春。”又如《得麟儿凶信用柳子厚韵》:“心死寒灰不复然,那堪肠断鹭江边。离家远隔三千里,养汝空劳十八年。东野有书难记日,西河无罪欲呼天。一棺遥想秋风冷,痛绝苏堤败柳烟。”一首表明他为人处事的操守,一首抒发他对家乡的眷念和丧子的悲痛。
![]()
在古代,族中倘有通过科举应试考取功名者,会在祠堂或围屋门前竖立石旗杆,光耀门楣,彰显身份。今唐公村中南水渭埭上尚可寻觅到代表功名的沈氏旗杆石残件,给人以乌衣巷般的沧桑感。如丁丙《三塘渔唱》所说:“端恪尚书著五杭,外施甘雨内严霜。若非苦节先尤母,曷授遗经天鉴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