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清查天下田亩受阻,一道士拂尘一笑:贫道只用三字便知田亩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应天府的大殿里,空气冷得能把人的骨头冻裂。

户部尚书说,这是国库的命。

朱元璋说,这是朕的命。

一个道士站在下面,身子站得笔直,他像一根枯瘦的竹子。

朱元璋看着他,眼睛里是刀子。

他说:“好个狂妄的道士!今天你若说不出个所以然,”

“朕就把你这身道骨拆了当柴烧!”

道士脸上什么表情都没有。

他只是拂了拂袖子上的灰。

拂尘一甩,声音像古井里的水。

“陛下,清查田亩,何其难也?”

“但若要知天下究竟有多少在耕之田,”

“贫道只需三字,便可让其无所遁形。”

朱元璋冷笑一声。

那笑声在大殿里撞来撞去,最后碎了一地。

“笔墨伺候!”

他倒要看看,是哪三个字。

能比他派出去的上万官兵,上千的官吏还有用。

是哪三个字,敢来称量他朱元璋的天下。



01

洪武十三年的天,像是被人用脏抹布擦过。

灰蒙蒙的。

应天府皇宫的大殿里,比外面的天还要阴沉。

地上跪着的人,头埋得很低。

他们像是恨不得把脑袋塞进金砖的缝里去。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

他的屁股底下像是长了钉子。

他坐不住。

他手里攥着一本黄册,松江府送上来的田亩账本。

那本子被他攥得变了形,像一截被水泡烂的木头。

他看着上面的字。

每一个字都像一只小虫,在他眼睛里爬。

爬得他心里发痒,发燥。

最后,他把那本黄册狠狠摔在地上。

册子砸在地板上,发出一声闷响。

像一个人死前吐出的最后一口气。

百官的身子都跟着抖了一下。

“朕的天下!”

朱元璋的声音不响,可听在人耳朵里,比打雷还吓人。

“难道就这么被这帮蠹虫,一口口啃食干净吗!”

没有人敢回话。

大殿里安静得能听见灰尘掉落的声音。

户部尚书的汗从额头流下来,流进眼睛里,又涩又疼。

他不敢抬手去擦。

朱元璋的眼睛扫过底下的人头。

他觉得那些脑袋都像地里长出来的冬瓜,一个个圆滚滚的。

就是不说话。

他一个泥腿子出身,放过牛,要过饭。

他比谁都清楚土地。

一亩地能打多少粮食,洒多少汗水,他心里都有一杆秤。

这松江府的账本,说去年风调雨顺,田亩却少了。

税也少了。

这鬼话,糊弄鬼去吧。

鬼都不信。

他派去的人,就像泥牛入海。

有的被钱砸晕了头,有的被话吓破了胆。

还有一个,说是去乡下查勘的时候,喝多了酒。

失足掉进了河里。

尸首捞上来的时候,人都泡发了。

朱元璋知道,那河水里,灌满的不是酒。

是冤。

他的拳头捏得咯咯作响。

这些地方上的官,地方上的大户,手牵着手。

织成了一张大网。

要把他朱元璋的天下,网在里头。

让他做个睁眼瞎的皇帝。

他觉得胸口堵得慌,一口气上不来。

他想起自己打天下的时候,饿着肚子,穿着破衣。

他对兄弟们说,等天下太平了,人人都得有饭吃。

现在天下是他的了。

可百姓的饭碗,好像还是端在别人的手里。

他看着大殿外灰色的天。

觉得这大明的天,也被人蒙上了一层布。

不见天日。

02

千里之外的松江府华亭县,天还没亮。

佃户王顺根就起了。

他的身子比鸡叫得还准时。

骨头里的寒气就是他的闹钟。

他推醒身边的儿子大栓。

大栓的身体在破被子里缩成一团。

“起了,下地去。”

他的声音像磨坏了的砂轮,又干又哑。

里面全是昨夜没睡好的疲惫。

大栓揉着眼睛,嘟囔了一声。

那声音里有孩子的不情愿,也有少年人对命运的迷茫。

王顺根没再催。

他知道,这日子对一个半大的孩子来说,太重了。

父子俩没说话,摸黑穿上打了补丁的衣服。

那补丁摞着补丁,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

灶上锅里是昨夜剩下的稀粥,冰凉。

锅底只有薄薄的一层,能照出人影。

王顺根舀了两碗,父子俩就着一块咸菜疙瘩,呼噜呼噜喝了下去。

那咸菜疙瘩黑乎乎的,不知吃了多久。

咸味已经很淡了,只剩下一股子涩味。

吃完,王顺根扛起锄头,大栓背上一个破筐。

那把锄头的木柄,被他的手磨得又光又滑。

像是长在他手上的一部分。

他们走出门,冷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

王顺根缩了缩脖子,把已经很破的衣领拉得更紧了些。

没什么用。

那风还是钻了进去。

他们租种的是钱万金家的田。

钱万金是这华亭县最大的地主,人称钱老爷。

人们背地里不叫他钱老爷。

叫他“钱扒皮”。

他的田,从村东头一直连到村西头。

站在田埂上,一眼望不到边。

王顺根有时候会想,皇帝老子的御花园,有没有这么大。

太阳慢慢爬上来,给田地镀上一层金光。

那金光照在钱老爷的田里,像是真的金子。

照在自家那两亩薄田上,却显得很苍白。

王顺根看着这片地,心里不是滋味。

这滋味,就像他嘴里那块咸菜疙瘩,又涩又苦。

这么好的田,一望无际。

可在县衙的鱼鳞图册上,一大片都叫“芦苇荡”。

还有的叫“抛荒地”。

王顺根亲眼见过那册子。

有一次去县衙交税,他瞥见了一眼。

钱老爷家那片最大的水田,上面就划了几根芦苇。

旁边写着“不可耕”。

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明明种着最好的稻子,养着最肥的鱼。

偏偏就不用交税。

朝廷的清丈令下来了,村里热闹了几天。

王顺根记得那天,锣鼓喧天。

他还以为是皇帝老爷派了大官来为民做主。

他跟村里人一起,伸长了脖子看。

结果来的还是县令周文渊。

他带着人,敲锣打鼓地来。

那样子,不像来查账的,倒像是来唱戏的。

钱老爷在庄子里摆了几十桌酒席。

王顺根远远地看着,那流水席从中午吃到天黑。

酒肉的香味,飘了半个村子。

他儿子大栓闻着味,直流口水。

他只能把大栓拉回家,关上门。

县令大人喝得满面红光,拍着钱老爷的肩膀。

他们说了什么,王顺根听不清。

但他看见钱老爷笑得脸上的褶子都开了花。

看见周县令的袖子里,好像多了点什么沉甸甸的东西。

然后,清丈就结束了。

就像一场闹剧,锣鼓响过,就散了。

县衙报上去的册子,比去年的田亩数还少了些。

说是有些地,今年涝了。

王顺根家旁边的张三,就因为地里有个小水坑。

被周县令的师爷一笔划掉,说他家的田是“劣田”。

税是少交了一点。

可到了秋后,师爷就带着人来。

说张三心术不正,欺瞒朝廷。

罚了他三斗米。

那三斗米,比他少交的税多多了。

从那以后,再没人敢说自己的田不好。

大家宁愿多交税,也不敢得罪那些人。

王顺根看着自家那二亩薄田。

今年风调雨顺,收成不错。

他看着金黄的稻穗,心里有过那么一丝丝的欢喜。

可交了钱老爷的租子,再交了朝廷的税。

那点欢喜,就变成了空落落的难受。

剩下的,不够一家人嚼到来年开春。

他又得去借米,借钱老爷家的高利贷。

利滚利,像个永远填不满的洞。

他想不通,为什么钱老爷的“荒地”不用交税。

他这活生生种出粮食的地,税却一年比一年重。

他跟大栓在地里拔草。

大栓问他:“爹,这世道是不是不讲理?”

王顺根停下锄头,看着儿子半大的脸。

那张脸上,有不解,有愤怒。

像极了二十年前的自己。

他叹了口气,没说话。

他能说什么呢?

说这世道就是这样?

说胳膊拧不过大腿?

他去年就听人说,隔壁村的老刘头不信邪。

他偷偷量了地主的田,写了状纸,想去府城告状。

还没出县城,就被人打断了腿。

回来后,就疯疯癫癫的了。

见人就说,有鬼,有鬼。

他能把这些告诉自己的儿子吗?

告诉他,这世道不仅不讲理,还会吃人?

他只能在夜里睡不着的时候,对着黑漆漆的屋顶想。

这世道,不是不讲理。

是理不在他们这些穷哈哈手里。

理在钱老爷的酒杯里,在周县令的笑声里。

理是那根打断了老刘头腿的棍子。

王顺根觉得,自己和这地里的庄稼一样。

都是给别人长的。

长得再好,最后都不是自己的。

03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

像漏了底的米缸,看着不少,漏着漏着就没了。

这天,村里来了一个游方道士。

这道士看着有四十来岁,人很瘦。

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色道袍。

背着一个旧布囊,手里拿着一把拂尘。

他的道号叫“云鹤道人”。

他不像别的道士,神神叨叨,见人就说你印堂发黑。

他话不多,就喜欢找个田埂坐着。

看着农夫们干活。

他会问王顺根,一亩地要下多少种子。

问他,今年的米价是多少。

问他,交完租子和税,还剩下几斗米。

他的眼神很亮,很锐利。

像是能看穿人心思一样。

王顺根一开始还防着他,怕他是骗子。

后来见他只是问,从不要什么东西。

有时候还帮着大栓提提篮子。

就渐渐跟他说了些心里话。

王顺根指着远处钱老爷家连片的田地说。

“道长,你看看,那么好的地。”

“在官府的本本上,都是长草的荒地。”

“我们这点活命田,倒成了要紧的赋税地。”

云鹤道人听着,只是用手捻着他那几根不多的胡须。

他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睛却看着远方。

好像在看那些田,又好像在看别的什么。

这天中午,太阳毒得很。

王顺根和大栓在地头树下歇气。

远远看见一队人,推着独轮车,从官道上走过。

车上装满了沉甸甸的麻包。

是钱老爷家的管家,带着长工。

大栓好奇地问:“爹,钱老爷家粮仓都满了,咋还从外面买粮?”

王顺根摇摇头。

“谁知道呢,有钱人的心思,朕猜不透。”

坐在一旁的云鹤道人,突然站了起来。

他朝那队人走过去。

钱家的管家认识他,知道是个不惹事的道士。

就没拦着。

云鹤道人走到一辆车旁,车上麻包的口子没扎紧。

他随手抓了一把里面的谷子。

他把谷子放在鼻子底下闻了闻。

又放在手心里,用两个指头捻了捻。

他的眼睛里,突然闪过一道很亮的光。

他走回来,坐下。

他对大栓笑了笑。

“傻小子,那不是吃的粮食。”

他的声音很轻,却像一块石头砸进了王顺根的心里。

“那是明年要种下地的‘种’啊。”

王顺根愣住了。

他猛地一拍大腿。

是啊!

钱家那么多“荒地”,都要种庄稼。

他自家庄子上那点收成里留的种,哪里够用!

肯定要从外面大批大批地买!

王顺根看着云鹤道人。

他觉得这个瘦瘦的道士,身上好像有光。

04

又过了几天。

云鹤道人找到了王顺根。

他说他要走了。

王顺根问他去哪里。

他说,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办一件大事。

“我要上达天听。”

他看着王顺根,一字一句地说。

“为天下百姓,讨个公道。”

王顺根听了,心里又激动又害怕。

他觉得这道士怕是疯了。

天听,那是皇帝老爷啊。

是他们这些泥腿子想都不敢想的人。

云鹤道人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

他笑了笑,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发黑的木牌。

木牌上刻着奇怪的纹路。

“早年游历,救过一个人的命。”

“他给了我这个,说将来若有天大的难处,可去应天府找他。”

“他如今,在朝中做官。”

说完,道士就走了。

他没回头。

他的背影,在夕阳下被拉得很长。

像一个孤独的影子,要去挑战一个巨大的怪物。

王顺根站在村口,看了很久。

他不知道这事能不能成。

但他心里,好像点起了一盏小小的灯。

虽然光很弱,可它亮着。

云鹤道人,他真的到了应天府。

那座巨大的城池,像一只趴在地上的巨兽。

他找到了那位故人。

故人如今已是朝中三品大员。

见到他,见到那块木牌,故人很是惊讶。

听完云ě道人的来意,故人脸色发白。

他劝他,这是捅破天的大事。

地方上的势力,盘根错节。

动一根,就会扯出一大串。

搞不好,会把自己的命搭进去。

云鹤道人只是说:“贫道烂命一条,死不足惜。”

“可天下百姓的命,不能就这么被啃食干净。”

故人看着他坚决的眼神,长长叹了口气。

他知道,劝不住了。

他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几经周折。

终于为云鹤道人,求来一个面见圣上的机会。

那天,云鹤道人脱下他那身洗得发白的道袍。

换上了一身干净的布衣。

他跟着太监,走进了那座让他故人都感到恐惧的皇宫。

他走得很稳。

他知道,他这一去,要么让天下的账本重写。

要么,让自己变成史书里一个名字都没有的冤魂。

05

大殿之上,冷得像冰窖。

朱元璋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俯视着底下的人。

他看清了,是个道士。

不,是个穿着布衣的道士。

他身上那股子山野气,隔着老远都能闻到。

朱元璋心里很不耐烦。

他觉得烦躁。

满朝文武,一个个饱读诗书。

面对田亩的烂账,却都成了锯了嘴的葫芦。

现在,一个不知道从哪个山沟里冒出来的道士。

也敢说有办法?

这天下事,要是这么容易,他朱元璋还用得着天天睡不着觉吗?

“草民云鹤,参见陛下。”

道士的声音不大,却清清楚楚。

他只是弯腰作揖,没有下跪。

朱元璋的眉毛拧了起来。

他身边一个太监刚要呵斥。

朱元璋摆了摆手。

他倒要看看,这道士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听说,你能解朕的燃眉之急?”

朱元璋的声音从上面飘下来,冷冰冰的,不带一丝感情。

“可知欺君是何大罪?”

云鹤道人抬起头,直视着龙椅上的皇帝。

他的目光平静如水。

拂尘轻轻一甩,他淡然一笑。

那笑容,在这压抑的大殿里,显得有些刺眼。

“陛下,”

“清查田亩,何其难也?”

“地方官绅盘根错节,如同铁板一块。”

“派兵去量,耗时耗力,更会激起民变。”

“派官去查,无异于引狼入室。”

这几句话,句句都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

他脸上的表情没有变,眼神却更冷了。

他不喜欢有人看穿他的心思。

特别是,一个来历不明的道士。

“但若要知天下究竟有多少在耕之田,”

云鹤道人的声音突然高了一点。

“贫道只需三字,便可让其无所遁形。”

这话一出口,整个大殿都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

像是一锅冷水里,掉进了一块烧红的炭。

满朝文武,都用看疯子一样的眼神看着他。

三字?

开什么玩笑。

户部几百号官吏,算盘珠子都快磨平了。

也没算出个所以然来。

他三个字就行?

朱元璋的双眼,微微眯了起来。

一道杀气,从他眼中一闪而过。

他觉得自己的耐心已经到了头。

他受够了这些故弄玄虚的把戏。

“好个狂妄的道士!”

他的声音像冬天结了冰的河面,又冷又硬。

“今天你若说不出个所以然,”

“朕就把你这身道骨拆了当柴烧!”

他冲着旁边一挥手。

“来人,笔墨伺候!”

一个小太监吓得一哆嗦,赶紧捧着文房四宝,战战兢兢地跑了过去。

丝绢铺在地上。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那个瘦高的身影上。

云鹤道人脸上,依旧看不出丝毫的紧张。

他从容不迫地走到丝绢前。

弯腰,提起笔,在砚台里饱饱地蘸足了浓墨。

他抬起手腕。

笔尖在雪白的丝绢上,留下了三个墨迹淋漓的大字。

写完,他把笔轻轻放下。

退后一步,站直了身子。

仿佛他写的不是三个字。

而是一道足以撼动天下的符咒。

太监小心翼翼地捧起丝绢,一步步走上台阶。

他不敢看那上面的字。

他把丝绢呈给朱元璋。

朱元璋不屑地瞥了一眼。

他的目光,起初是轻蔑。

随即,他的眉头紧紧锁了起来。

他的眼神,从疑惑,变成了震惊。

最后,他猛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他的上半身向前倾着,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三个字。

仿佛要在那几个字里,看出花来。

他握着龙椅扶手的手,因为太过用力,骨节根根发白。

大殿里,安静得让人窒息。

所有人都看着皇帝,看着他那张变幻莫测的脸。

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他们只知道,一定发生了什么天大的事。

过了很久,像是过了一个世纪那么久。

朱元璋抬起头。

他看向云鹤道人的眼神,已经完全变了。

那里面没有了杀气,没有了轻蔑。

取而代之的,是混杂着惊骇,狂喜,和一种深深的忌惮。

那是一种发现了绝世宝藏,又害怕宝藏会吞噬自己的复杂光芒。

他张了张嘴,喉咙里发出的声音有些嘶哑。

他对着身边已经呆若木鸡的太监,一字一顿地说道:

“传旨……”

“封此人为……护国真君,”

“入朝不拜,赞画国事!”

丝绢上写的三个字,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