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这几年,咱们国内的消费市场一直不太景气,东西卖不动,企业日子难过得紧。说实话,这种情况挺让人揪心的。你想啊,老百姓买东西少了,工厂就没订单,工人可能就得面临裁员降薪的风险。而消费市场的持续冷淡,也拖累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脚步。经济这玩意儿,说到底不就是靠大家在各个链条上花钱流转嘛。要是没人愿意掏钱,那经济这趟列车就得慢下来甚至停摆了。
眼看着消费需求一天比一天萎缩,各地也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想尽办法要给大家打打气、加加油。比如说,一些地方开始发消费券了,就像给咱们老百姓发小红包似的,希望我们能拿着这些券去商场、超市多买点东西。还有的地方推出了家电补贴政策,买冰箱、空调、电视之类的大家电能便宜不少。这招说实话挺实在的,毕竟谁家里不需要添置点电器呢?能省则省嘛。
![]()
不光地方在使劲,连银行也跟着动起来了。他们把存款利率一降再降,现在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了。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钱存在银行里利息太少,还不如拿出来花掉或者投资点啥。说实话,这一招挺厉害的,毕竟咱们中国人向来有存钱的习惯,现在利息这么低,确实让人有点坐不住。
可是效果呢?说实话不太理想。尽管各地使出了浑身解数,可老百姓的消费热情就是提不起来。该省还是省,该攒还是攒,好像大家对未来都没啥底气似的。这事儿说起来也挺让人纳闷的,明明各种刺激政策都用上了,为啥就是不见效呢?
更让人困惑的是,现在社会上普遍反映大家手头都不宽裕,那为啥还要一个劲儿地刺激消费呢?这不是跟现实情况对着干吗?最近有位经济学专家道破了其中的玄机:
01 为啥老百姓没钱了,还要刺激消费?
先聊聊工资收入吧。现在的职场,多的是月薪在三四千到五六千之间打转的普通人,这数字听起来还好,可要是真正去过日子,那真是捉襟见肘。想象一下,每个月工资一发,房贷房贷就像条绳子勒着脖子,车贷更是硬生生从腰包里“抽血”,再加上孩子上学、看病买药、朋友聚会一堆事儿,钱就像长了腿一样,唰唰地往外跑。到最后,手里能剩下几个钱真的是屈指可数。咱们总觉得消费能力弱是理所当然的,可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的,谁不想手里宽裕点,买买东西享受一下呢?
都说中国人爱存钱,可现实是,好多家庭兜里其实没多少存款。根据央行数据,超过九成的家庭存款还不到十万块,而令人揪心的是,全国居然有将近5.6亿人在银行里一分钱存款都没有。说实话,看到这些数字时,我心里凉了半截——原来不光是我,很多人肩上都挑着担子,兜里却空空如也。这种情况下,银行就算把存款利率压到地板价,又能起多大作用呢?说白了,利率再低,手里没余粮的人照样不敢乱花。这不是大家不想花钱,而是真的没钱可花。
![]()
可能有人会说,不是统计显示居民存款超过150万亿吗?听起来挺吓人的,可实际上平均到家庭上是啥情况呢?据说家庭平均存款能达到30万左右,但这数字说白了水分太大。真正的情况是,贫富差距摆在那儿呢——少数人兜里有金山银山,可大部分人连口汤都喝不上。招行的数据特别扎心:全国只有2%的储户占了80%的存款大头,剩下98%的人辛辛苦苦攒的钱,加起来还不到总存款的两成。试想一下,那2%的人生活早已富足,啥都不缺,自然不会轻易被刺激政策打动;而剩下的大多数,兜里钱本来就不多,想消费也难。
更要命的是,现在压在普通人头上的几座大山实在是沉甸甸的。房子、看病、孩子上学、老了以后咋办?这些问题光是想一想就能让人喘不过气来。即便是银行里存了点钱,谁又敢大手大脚随便花呢?毕竟万一哪天家里有事儿,那些存款可是救命钱啊。大家都是战战兢兢地过日子,谨慎花钱早成了习惯。说到底,不是不想消费,而是真的不敢消费。
![]()
有时候我也在想,要是能把这几座大山从大家肩膀上卸下来该多好。要是房子不愁了,看病不怕了,孩子上学有保障了,养老靠谱了,那即便没有政策天天喊“刺激消费”,老百姓的消费欲望自然而然也会上来。毕竟谁不想过得好一点呢?可现实偏偏是压在肩上的担子一时半会儿卸不掉。
说到底,专家说得挺对的:在老百姓没钱的情况下,再怎么扯着嗓子喊“刺激消费”,其实效果真的很有限。这不是政策不给力,而是大多数人压根儿没有多余的钱能拿出来消费。与其变着法子让大家花钱,不如先想办法让大家手里宽裕起来,日子过得踏实些。到那时,不用谁劝,大家自然会愿意消费、也敢于消费。
![]()
02 想要刺激老百姓消费,应该做好以下三件事
谈到如何才能有效激发老百姓的消费热情,推动社会经济更活跃地运转,我认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是关键中的关键,必须得摆在优先位置,集中精力去做。
一,提升老百姓的收入
关于居民收入问题,光喊口号让大家多花钱是没用的,得让大家口袋里真的有钱。我们的经济增长了这么多年,GDP这块蛋糕越做越大,但现在看起来,分给普通居民的份额似乎还不够多。这就好比一家人围着一张大桌子吃饭,桌子上的菜是多了,但要是分不到每个人的碗里,那桌再丰盛也没用。
所以,政策上得想办法让财富分配更均衡一些,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收入在涨。比如可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劳动报酬协商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方式,实实在在提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只有钱包鼓了,人才有底气去消费,才会愿意把存着的钱拿出来花。
另外,提升收入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增强老百姓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现在不少年轻人毕业后找工作难,或者找到的工作收入不高,一大原因就是技能和市场脱节。我们能不能多建一些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不只是那种发证书的“速成班”,而是真正能教会人一技之长的地方。比如针对新兴产业开设实操性强的课程,帮劳动者跟上时代步伐。这样一来,不仅失业的人有机会再就业,在职的人也能通过技能提升获得加薪。收入多了,消费意愿自然就上来了。
![]()
二,减轻老百姓的生活负担
现在不少人一提消费就皱眉,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不敢——房贷、教育、医疗、就业这几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尤其是房价,高得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不少人辛辛苦苦攒一辈子的钱,可能就为了一套房。如果能通过政策调控把房价稳定在合理水平,同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房供给,就能极大缓解大家的住房焦虑。
教育和医疗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两大支出。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动不动就是一大笔开销。如果能进一步扩大公立教育和医疗的覆盖范围,降低学杂费、医药费,完善医保报销制度,就能让更多人从“攒钱防病、攒钱读书”的紧张心态中解脱出来。人只有心里踏实了,才敢放心花钱。
就业方面,光有岗位还不够,还得有稳定的就业环境和公平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尤其是适合中等技能人群的岗位。同时,也要完善失业保障机制,让暂时失去工作的人不至于陷入生计危机,能较快地重新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有这样,大家才不会总想着“存钱防失业”,而是更愿意把收入用于改善生活、享受消费。
![]()
三,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我们现在社会结构的形态,还有点像金字塔——少数人特别富裕,多数人收入平平,底层还有一些困难群体。这样的结构不利于消费的持续拉动。因为特别富裕的人,该买的都买了,消费意愿反而会下降;而收入偏低的人,即使有消费欲望,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实现。
理想的状态,是形成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中产家庭成为主体,极富和极贫的比例都较小。这样的社会更稳定,消费市场也更健康。中产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又注重生活品质,是消费的主力军。我们可以通过税收调节、社会保障、教育公平等多种手段,逐步推动社会结构向这个方向转变。比如加大对高收入的税收监管,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与扶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只有当大多数人都有能力、也有意愿消费时,内需才能真正活起来。
总之,激发消费不是靠喊几句口号就能见效的,而是要实实在在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减轻大家的负担,并推动社会更加公平。只有这样,人们才会主动把存款转为消费,经济才能进入良性循环。这几点做好了,老百姓的日子过舒坦了,消费动力自然也就起来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