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陕西农村,2岁的王小军在村口玩耍时失踪。母亲李春兰正在田里干活,听到消息后疯了一样跑回家,只看到儿子的小鞋孤零零地躺在地上。那天的太阳毒辣辣地照着,她却觉得浑身发冷,耳边回荡着儿子最后喊的那声妈妈。从此,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踏上了长达32年的寻子之路,她的生命被分割成两部分:被拐前的平静,和被拐后的漫长的等待。
李春兰的寻子方式原始而执着。她印了上万份寻人启事,走遍大半个中国,从陕西到河南,从山西到河北,每到一个地方就在墙上张贴,在电线杆上捆绑。她的背包里永远装着儿子的照片、出生证明,还有一件儿子小时候穿过的蓝布衫——那是她唯一能触摸到的儿子。为了省钱,她住过桥洞、睡过车站,饿了就啃冷馒头,渴了就喝自来水。
有一次在郑州,她连续三天没找到儿子,晕倒在街头,醒来后第一句话是问路人:有没有见过一个穿蓝衣服的小男孩?丈夫王建国起初陪着妻子一起找,但五年过去,十年过去,希望越来越渺茫。村里人开始劝他们:别找了,再生一个吧。
甚至有亲戚偷偷议论:是不是她自己把孩子卖了?王建国顶不住压力,在2005年提出了离婚。李春兰没有挽留,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经和找儿子这三个字绑在了一起。离婚后,她更疯了似的寻找,仿佛只要不停下脚步,儿子就会在某个转角出现。
![]()
转机出现在2023年春天。公安部团圆行动通过DNA数据库比对,发现河南一名34岁男子与李春兰的DNA高度匹配。当警方联系李春兰时,她正在西安的街头张贴寻人启事,手机从颤抖的手中滑落,摔在水泥地上,屏幕裂成蛛网,但她顾不上这些,只是反复确认:真的吗?真的找到了?
认亲现场,李春兰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头发花白,背已微驼。当门被推开,一个穿着警服的年轻人走进来时,她愣住了——那张脸,既熟悉又陌生。年轻人开口第一句话是:妈妈,我以前见过你。原来,被拐后的小军被卖到河南一户人家,养父母对他不错,但始终隐瞒了他的身世。2015年,26岁的小军在西安出差时,
曾看到一个女人在街头张贴寻人启事,照片上的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模一样。他盯着那张启事看了很久,最终却因为害怕养父母失望,选择了沉默。那天下着雨,你妈妈浑身都湿透了,但还在一张一张地贴。小军回忆道,我当时想,如果这是我妈妈,她该多伤心啊。命运就是这样奇妙,八年前的一次擦肩而过,八年后通过DNA技术,终于让母子重逢。直到警方找到他,他才明白,那些梦不是偶然,而是血脉深处的呼唤。
重逢后的日子,李春兰变得爱笑了。她每天变着花样给儿子做饭,像是要把32年缺失的母爱全部补回来。小军也尽量多陪母亲,带她去旅游,教她用智能手机,甚至陪她一起看寻亲节目——那些曾经让她泪流满面的节目,现在成了她最温暖的回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