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的上海外滩,还有热闹的人群。45岁的吴先生,和大多数有家庭、有事业压力的中年人一样,每天白天忙碌到身心俱疲。
然而与同龄人不同,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奇怪”的习惯:无论刮风下雨,每晚都坚持夜跑5公里。
最初,家人有些担心,晚上跑步到底好不好?不少朋友也劝他不如早起晨练。可吴先生依旧雷打不动地出门,用他的话说:“只能在夜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点安静。”
![]()
一年后复查体检,医生看着他的指标时不禁皱了眉头,但下一秒却流露出惊喜:“你是怎么做到的?这样的改善真不多见!”
到底,他的身体发生了什么不可思议的变化?尤其是第3点,大多数人真的都忽视了。夜跑,到底是福是祸?结果颠覆你的想象。
夜跑,近些年在都市白领和中年群体中渐成风潮。有人说,夜晚运动更有利减压,也有人担忧夜跑会让身体吃不消。那真实情况如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适量有氧运动可提升心肺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中国营养学会运动与健康分会也提出,中等强度的持续运动(如5公里慢跑),对45岁以上人群尤其有益。
![]()
为什么选择夜晚?哈佛医学院的建议指出,上班族如难以晨练,傍晚或晚间进行运动同样能提升代谢与睡眠。
但与早晨相比,夜晚跑步确实有需警惕的地方。夜间人体体温较高,关节更灵活,理论上不易受伤;但如果强度过大或睡前过近,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另外,熙攘都市治安和雾霾问题,也值得考虑。关键结论在于:合理时间控制+科学跑步方式,夜跑可以是45岁以上人群的良好健康习惯,但绝非“越晚越多越好”。
吴先生坚持一年夜跑,每晚约5公里,日均能量消耗约400千卡。一年后体检,身体出现了以下三大显著变化,其中第三点让医生感到惊喜,也最容易被中年人低估。
体重和腰围明显下降,脂肪率降低近15%
在一年里,吴先生的体重由86公斤降至76公斤,腰围减少了9厘米,体脂率也从28%降至约23.8%。研究发现,相同饮食与作息下,每周坚持3-5次夜间慢跑能让腰腹脂肪下降13-18%,显著优于只依赖控制饮食的人群。
![]()
血管更“年轻”,心肺能力提升
一年后,吴先生的低密度脂蛋白下降12.6%,血压由140/90mmHg降至127/82mmHg。根据《国际心脏病杂志》,每周总计150-200分钟运动,可令中年人动脉硬化风险降低21%。不仅体检血脂改善明显,他的晨起心率也由83次/分降低至70次/分,心肺耐力测评提升40%以上。
![]()
睡眠质量和大脑状态同步改善,这点多数人忽略了
夜跑让吴先生实现了从易醒、浅睡到“头沾枕头就着”的转变。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报告显示,夜晚有氧运动能促使大脑分泌褪黑素、改善焦虑,助力深度睡眠比例提升23-30%。
工作日压力大、晚饭后脑袋“胶着”的中年人,夜跑反而让身心找到释放口,间接提高了白天专注度、减少了慢性疲劳感。
这些结果背后,离不开科学跑步方式,吴先生每次都错峰选择安静路段,设定缓步热身,不追求速度,只在能够“说话但不能唱歌”的节奏下运动。
可见,安全夜跑+适量强度=健康加倍。第三点的睡眠与心理获益,是夜跑族常常“从未期待,却充满惊喜”的收获。
医生特别提醒,夜跑虽好,方法不当反倒适得其反。想要像吴先生一样获得理想效果,可以参照以下几点建议:
选择安全路线和适宜时段。夜跑应避开人少或照明差的区域,最佳时间推荐在晚饭后1-2小时,最晚勿超过22:00,保证距离睡觉有足够缓冲。
![]()
控制运动强度,量力而行。目标心率建议不超过最大心率的65-75%。开始时慢走热身5-10分钟,过程勿急速冲刺。每周累计150-200分钟中等强度跑步最为理想。
关注夜跑装备,提高反光安全。夜间视线不好,务必选择带反光条的运动衣、夜跑臂灯或头灯,必要时带上紧急联系卡、手机,随时应对特殊状况。
科学拉伸与睡前放松。跑步后别急于坐下,建议拉伸腿部及腰背肌群10分钟,促血液回流,减少第二天肌肉酸痛,并提前半小时结束,调整好心态入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