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芯片行业在技术上面临摩尔定律失效的问题,在能源上要应对AI这个耗电大户,在制作上又要时刻关注稀土动态,怪不得头部企业、科研团队一直都想做神经计算芯片也就是类脑芯片,因为它耗能比一个灯泡还低,又能存算一体、平行计算。
造类脑芯片除了走半导体模仿的老路,还可以直接“培养”一个“神经类器官”,再将其作为未来计算机的核心元件“忆阻器”——而香菇则在其中用处颇大。
01
在蘑菇中找“大脑”
除了用来吃,香菇还能当电子元器件?这也太天方夜谭了吧?近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这个我们熟悉的食材上发现了“玄机”。当然,他们不是真的要用香菇干什么,而是看上了香菇生长时藏于地底或木材的菌丝体(mycelium),也就是蘑菇的根。
![]()
这个由许多细长的菌丝构成的网络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真菌吸收养分、生长繁殖的重要结构。可别小看了菌丝体,这可是天然的“光纤网络”,本来就具有一些“类神经网络”的特征,比如电信号传输能力。
另外它们还超好养,丢一点小麦、干草、胚芽等农业废料就能长出一大片;重点是它还抗辐射,这意味着哪怕把它们丢到外太空都能存活。
![]()
于是研究团队先培养香菇和蘑菇的菌丝体,等它们的菌丝体成熟后,将其脱水以保持稳定性。这时候硬化的菌丝体就像我们买干香菇,等用的时候再泡泡水就能恢复原样。
可不要小看晒干这一步。以往的实验中,不是没人想过培育神经类器官作为元器件,但总是有“湿漉漉”这一致命缺陷。脱水后的菌丝体,等到要用的时候也会撒点水,让它微“活”过来;但也不能太湿润,以至于破坏它的机械结构。
![]()
香菇的菌丝体接至特制的电子电路
之后,研究人员将其接至特制的电子电路,通上不同电压和频率的电流,观察其变化。香菇的菌丝体虽然没在通电中真的复活,但也确实出现一个过人之处:它竟然有了记忆,它能记住电流是怎么通过自己的,这可是电子元件“忆阻器”的重要特征。
02
菌丝体和忆阻器的共同DNA
所谓的有记忆,是指在实验中,随着电压变化,菌丝体内的离子通道会打开或关闭,改变其导电性,而且这种变化会被“记忆”下来——怎么判断它能记下,又为什么说这是忆阻器的重要特征?
先说说什么是忆阻器。用水龙头来举例,普通水龙头你拧开多大,水流就是多大;一关掉,水流就停了,它对你之前拧过多少次、拧过多大没有任何记忆,永远只“响应当下”。
但如果这个水龙头有记忆呢?如果你把它开到最大再关上,那么下次只要轻轻一拧,它就会自动喷出很大的水流。反之,如果你之前一直只开得很小,它下次就会“懒洋洋”地流出一点点水。这就是所谓的“有记忆”,它能记得你过去的使用习惯,并根据使用历史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电气原理也一样,水流量对应电流,水压对应电压,而水龙头的开合程度对应电阻。普通元器件的电阻数值是固定的,而“有记忆的电阻”就是我们常说的忆阻器(Memristor),它的电阻值会随着流经它的电流或所承受的电压变化而改变。更神奇的是,即使你完全断电,它仍然能“记住”上一次的状态,直到下次通电时再被更新。
随着对人类大脑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人类的大脑突触也是这么工作的。当一个信号频繁地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这个突触连接会变强,就像电阻变小;如果长期不用,它就会变弱,就像电阻变大。
这种可变的连接强度正是我们人类学习和记忆的物理基础。于是,忆阻器就成为了类脑芯片的理想基本单元。
03
我们怎么知道它能记住?
现在再来说说怎么判断出菌丝体有了忆阻器的DNA。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不是靠“问”的,而是靠“看”的,他们使用一种标准的方法来检测忆阻行为,即绘制“电流-电压特性曲线(I-V曲线)”。
![]()
实验中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他们先向香菇菌丝体施加了一个周期性变化的电压,比如让电压从0到正最大,回到0,再到负最大,再回到0。同时,他们精确测量流过菌丝体的电流。这个过程中,他们以电压为横坐标,电流为纵坐标,把整个周期内每一个电压点对应的电流值描点连线。
关键来了,对于普通电阻器,它的I-V曲线是一条笔直的直线:电压大电流就大,电压小电流就小,来回的路径完全重合,没有“记忆”。但如果这个材料是忆阻器,你就会看到一个神奇的现象:当电压从正半周变为负半周时,电流走的“路”和从负半周回到正半周时走的“路”不重合了,这两条路径会形成一个环!
这个环,就是“记忆”的铁证,它的学名叫“钳点滞后环(pinched hysteresis loop)”。这个环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元器件的电阻不是由瞬时电压唯一决定的,而是由其历史决定的。
也可以说“钳点滞后环”就像是忆阻器的“指纹”,抓住它,就抓住了忆阻器的核心。
04
更环保的未来“忆阻器”
从研究结果来看,当这个菌丝体被作为随机存储器(RAM)使用时,这些“蘑菇记忆电阻”可以以每秒5850次的速度,在不同电子状态之间切换,且准确率高达90%。
虽然电压上升时,效能会下降,但只要接上更多的蘑菇,就能再次提升效能。换句话说,用蘑菇制作的设备,正展现出与半导体晶片相似的记忆效应,有望制作出低成本且环保的元器件。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拉罗可(John LaRocco)表示:“如果能够用真菌发展出芯片,未来当设备待命或停止运行时,将不需要大量耗电,这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他指出,与传统的记忆电阻相比,不必过度依赖稀土矿物与电力——这对于每个缺少稀土、电力的国家都是一个诱惑。只不过要实现这个目标,产品的一致性、响应速度、微型化等都是挑战所在。
![]()
微信订阅
欢迎邮局订阅2026年《电脑报》
订阅代号:77-19
全年订价:400.00元 零售单价:8元
邮局服务热线:11185
编辑|张毅
主编|黎坤
总编辑|吴新
爆料联系: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图文、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电商生活、云计算、ICT领域、消费电子,商业故事。《中国知网》每周全文收录;中国科技报刊100强;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