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年轻就是资本”,放到国家经济上,这话真的管用吗?
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最近就拿这话当理由,说印度将来有可能在经济上超过中国,核心就是印度人更年轻。
这话听着挺有道理,毕竟年轻人多,干活的人就多。可“年轻”真的能让印度实现赶超吗?
![]()
年轻人多,真不是必胜法宝
先别着急信“年轻就赢”这套话,咱们看看身边的例子就知道不对劲。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人口年龄跟现在印度差不多,都是一多半年轻人。
但人家没光靠人多,而是先把学校办起来,让年轻人都能读书学技术,再建工厂搞出口,政策几十年不变,一步步从穷国变成了发达国家,汽车、手机卖到全世界。
![]()
再看越南,这几年也靠年轻人吸引了不少外资建厂,但你问当地老板最头疼啥?不是没人干活,是停电太频繁,机器正转着突然停了;路也不好走,拉货的车堵在路上是常事。
现在越南的工厂仍然停留在纺织业、组装厂之类的粗活,赚点辛苦钱,想往上走一步比登天还难。
![]()
反过来说巴西,八十年代的时候,年轻人占比比现在印度还高,按理说该起飞了吧?结果呢?学校没建好,年轻人大多没文化,只能去搬砖或者靠卖矿产过日子。
后来矿产价格一跌,经济直接掉坑里,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反倒成了麻烦事。
这么一看就清楚了:年轻人多只是个“潜力股”,不是“稳赚不赔”。得让这些年轻人会干活、有活干,工厂、路、电这些家底都得配齐,政策也得靠谱,这才算真的把“年轻”变成了本事。
![]()
中国的“老龄化”
有人一看到中国39岁的平均年龄,再对比印度的28岁,就觉得咱们要吃亏了。可实际情况是,咱们早就不靠“人多”赚钱了,而是换了种更高级的玩法。
就拿打工来说,以前咱们靠拼体力,流水线上全是年轻人;现在不一样了,车间里好多都是机器人,操作的工人得会看代码、调程序,年纪大点但技术好的,比刚毕业的年轻人更吃香。
![]()
这背后是咱们的教育跟上来了,现在随便找个年轻人,基本都读过高中,大学生更是一抓一大把,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比美国、印度加起来还多。
这些有文化的年轻人,正把咱们的产业往高了带,以前咱们出口的多是衣服、玩具,现在呢?
新能源汽车在国外卖得比当地品牌还火,手机里的芯片、医院里的高端设备,好多都是咱们自己造的。
![]()
我们的高端制造业占比正在不断扩大,这些产业不靠人多,靠的是技术和脑子。
另外,家底也得跟上啊,你想搞高端产业,总不能天天停电吧?
咱们现在随便找个小县城,停电都是稀罕事,电网稳得很;高速路更是四通八达,从北京开车到上海,一天就到,货物周转快得很。
![]()
反观印度,朋友在那边开工厂,一个月停电十几次是常态,想运点货,高速路没几条,光在路上就得耽误好几天。
更重要的是,咱们的政策不折腾,要搞新能源,就从电池到汽车全产业链布局;要培养人才,就给学校和企业发补贴,几十年盯着一个方向干。
这种稳当劲,让咱们虽然人没那么年轻了,但经济照样有劲。
![]()
印度的“年轻困境”
印度的年轻人确实多,走在街头,一眼望过去全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小姑娘,按说该是发展经济的好时候,可实际情况却没那么美。
最头疼的是“会干活的人太少”,印度很多年轻人没读过多少书,就算读完了,也没学过专门的技术。你让他去工地上搬砖还行,要是让他操作机床、修新能源设备,他根本不会。
![]()
有次印度塔塔集团想扩产造新能源汽车,结果招不到技术工人,最后只能从德国请人来,工期硬生生拖了一年。
莫迪政府也想过解决这个问题,推出过技能培训计划,说要让更多年轻人学技术,可雷声大雨点小。
承诺的钱没给够,地方上还互相扯皮,北方那些年轻人多的大邦,真正能参加培训的还不到四分之一。好多年轻人就算培训了,学的也是老掉牙的手艺,根本跟不上工厂的需求。
![]()
基础设施更是拖后腿,咱们这边办工厂,水电气网随叫随到,可印度不一样。
有个在印度开纺织厂的老板,夏天用电高峰,每天至少停电两三次,机器停了就得歇着,订单根本赶不上。
想把布料运到港口出口,高速路没几条,坑坑洼洼的,从工厂到港口两百公里,要开一整天。
![]()
更可惜的是,印度还错过了一个好机会,前几年亚太国家搞了个区域贸易协定(RCEP),大家互相减税做生意,本来是印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好机会,结果印度怕中国货进来抢生意,直接退出了。
现在周边国家都借着这个协定赚得盆满钵满,印度只能干看着,年轻人想进厂打工,都没那么多好工厂可去。
![]()
李显龙的“心里话”
李显龙作为前总理,看问题肯定不会只看表面,他说印度能超过中国,背后其实藏着新加坡的小算盘。
新加坡这国家太小了,面积还没咱们一个县城大,全靠做买卖过日子。
![]()
中国是它最大的生意伙伴,每年进出口的货物一大堆,要是跟中国闹僵了,新加坡的生意就没法做了;可同时,它又怕中国在区域里太强势,自己没话语权。
印度就成了它眼里的“平衡点”,要是印度能发展起来,就能跟中国形成相互牵制的局面,新加坡夹在中间,既能跟中国做生意,又能借着印度的势头多争取点好处。
![]()
所以李显龙才会反复说印度的好话,甚至推动新加坡和印度搞合作,允许印度军舰停靠自己的港口,就是想让印度能撑起来。
但李显龙心里门儿清,印度的那些毛病他都知道,他在演讲里隐晦地提过,印度不参加区域合作,早晚要吃亏,这话就是在点印度。
![]()
他夸印度,更像是一种“战略鼓励”,先把印度抬起来,让它能在区域里有点分量,自己好坐收渔利。
这种心思其实也能理解,就像小区里的小户人家,怕隔壁两户大户闹矛盾波及自己,就总想着劝劝这个、夸夸那个,让两户人家势均力敌,自己才能安稳过日子。
![]()
中印“比个输赢”没必要
其实不管是李显龙的预测,还是网上的争论,都犯了一个错:把中印经济当成了“非输即赢”的比赛。可国家发展不是奥运会,不用非得争个金银牌。
先说说所谓的“赶超”有多难,现在中国的经济规模是印度的四倍还多,就像两个人跑步,中国已经跑了四公里,印度才跑一公里,就算印度跑得快点,想追上也得几十年。
![]()
中印GDP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是站着不动等它追,而是在换更快的车,以前靠卖衣服鞋子,现在靠卖汽车芯片,速度一点没慢下来。
再说说两国的家底,中国最擅长的是造东西、建工程,大到航母高铁,小到手机零件,都能自己造;印度最擅长的是IT服务、软件外包,好多国外公司的软件都是印度人做的。
这根本不是竞争关系,反倒像搭档,中国造的手机,装上印度做的软件,卖到全世界,不是能赚更多钱吗?
![]()
经济好不好,靠的不是“年龄”
最后咱们回归根本:一个国家的经济好不好,跟年轻人多不多有关系,但这并不是最关键的。
对印度来说,现在最该做的不是想着“超过中国”,而是先把自己的事做好。
![]()
多建几所技术学校,让年轻人学门手艺;多修几条高速、把电网弄稳,让工厂能安心生产;别再怕这怕那,早点融入区域合作,让更多外资愿意来建厂。
把这些事做好了,年轻人自然能变成真金白银的优势。
![]()
对我们来说,也不用怕“老龄化”,咱们现在走的路,是靠技术和质量赚钱,就算年轻人少点,只要技术够硬、工厂够先进,照样能领跑。
接下来只要继续把学校办好、把创新搞上去,再完善养老保障,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年轻人没有后顾之忧,经济就不会掉链子。
![]()
至于新加坡这样的国家,与其总想着“平衡”“牵制”,不如多做些实在事,比如牵线搭桥让中印企业多合作,或者分享自己搞外贸的经验。
毕竟在现在这个年代,国与国之间早就不是“你输我赢”的关系,互相帮衬着把日子过好,才是真的长久。
![]()
李显龙说“年轻是关键”,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真正的关键,是把“年轻”这份潜力,靠踏实做事变成实力。
印度有这份潜力,中国有把潜力变实力的经验,要是能好好合作,不是比“谁超过谁”更有意义吗?
![]()
#冬日生活打卡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