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已入冬,但太原市尖草坪区呼延村东侧的稻田里却未曾萧瑟。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翻起层层金色波浪,与不远处翠绿的映山湖交相辉映,构成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
11月11日一早,太原市崛围映山湖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孙燕与同事一行走在田埂上,仔细查看土壤湿度、稻谷成熟度,为首季水稻收割做最后准备。今年,他们依托映山湖区域丰富的水资源,采用“稻蟹混养”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恢复水稻种植,探索“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府西”归来 米香如故
府西大米产自原太原府西街以北、汾河以西、太原盆地北段,尖草坪区汾河两岸为其主要种植区。然而随着城镇化推进、经济作物引入等原因,上世纪90年代初,它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成为老一辈太原人舌尖上的记忆。
“外观品质好,韧性强、有黏性,蒸出的米饭清香扑鼻,口感极佳。”说起府西大米,孙燕如数家珍。她说,这得益于秋季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加之水源便利、土壤肥沃,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正是凭借这样的天时地利,我们决心在呼延村恢复水稻种植。”孙燕介绍,今年他们种植了200余亩水稻,引汾河水灌溉。由于农田久未种稻,仅土地平整一项就耗费了大量精力。“田面平整度不够,灌溉水分布不均匀,容易出现积水或干旱区域,影响稻谷产量。”为此,他们租用带北斗卫星导航的平地机,采用“平整一块、围堰一块”的策略,将稻田划分为若干规整田块。为了不错过插秧时间,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全力以赴扎在田地里。
“围堰好的稻田灌水后,宛如一面面镶嵌在田地中的镜子,吸引了周边居民纷纷前来拍照打卡。”孙燕感慨,“当清水流入田间的刹那,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从引进适宜稻种,到赴晋祠大米种植区学习经验,再到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把关……今年5月,稻苗终于在呼延村的水田里扎下了根。
稻蟹共生 生态循环
行走在田埂上,不难发现水稻行间留有一道道或深或浅的爪印,那是此前放养的螃蟹活动的痕迹。
“这些蟹爪印能增强土壤透气性,促进水稻生长。”孙燕介绍,螃蟹在稻田中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它们捕食害虫与虫卵,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其排泄物转化为天然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这种“以蟹治虫、以蟹培肥”的生态循环模式,使得稻米颗粒更加饱满,品质显著提升。
“经多方考察,我们从辽宁盘锦引进了1500余公斤适合稻田养殖的中华绒螯蟹苗投入田间。” 孙燕说,稻田养蟹的成功离不开专业技术支持,从投苗到收获,当地水产养殖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养殖中的各类难题。
不久前,稻田蟹迎来收获期。从捕捞情况看,多数个体长至100克以上,达预期效果。不过,由于首次养殖经验不足,防逃措施未能完全到位,导致部分螃蟹“越狱”成功。“一到晚上,螃蟹格外活跃。那段时间,我们常打着手电筒在田边‘追捕’逃蟹,场面既紧张,又充满乐趣。”回想起当时情景,孙燕仍意犹未尽。
“稻田蟹生命力强,容易养殖;而且黄满膏肥、肉质鲜美,市场反馈很好。”孙燕说,今年收获的螃蟹每公斤卖到120元左右,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农旅融合 赋能乡村
“尽管受前期阴雨天气影响,收割有所推迟,但今年水稻整体长势喜人,预计200余亩总产量可达5万多公斤。”孙燕称,种植过程中,周边曾种过水稻的“老把式”们重新焕发活力,他们各展所长,既传承了水稻种植技艺,也增加了收入。
站在田埂上向西眺望,崛围山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在发展稻蟹产业的同时,我们正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的新模式。”孙燕介绍,呼延村周边旅游资源丰富,通过将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构建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特产销售于一体的多元产业链,并计划推出“观赏稻田画”“垂钓稻田蟹”等特色活动,推动农业与旅游良性互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这里空气清新、风景如画,下次要带全家一起来,体验太原北部的稻田与河蟹,感受‘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田园意境。”来自杏花岭区的游客赵淑华说,童年吃过的府西大米令她记忆犹新,如今重见稻田,勾起了无数美好回忆。
“通过‘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我们不仅让当地村民凭借稻蟹、文旅增收,更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孙燕凝望着这片金色的稻田,眼中满是憧憬。记者 刘志刚
#乡村振兴看太原#
来源:太原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