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薪酬改革阵痛:新老员工工资严重倒挂,刺痛了谁?
在央国企上班,曾是“稳定”“体面”的代名词,可2025年薪酬改革落地后,不少单位里出现了让人扎心的场景:干了八年的技术岗老张,看着刚入职的95后同事月薪比自己高两千,手里的图纸都捏紧了;临近退休的李姐,基础工资还没新来的大学生高,更别提绩效奖金的差距。这种“新员工薪资反超老员工”的工资倒挂,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改革阵痛期的突出问题。结合2025年官方政策和权威数据,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波倒挂到底刺痛了谁,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改革逻辑。
1. 倒挂现状:42%央国企现差距,新老薪资差最高达35%
2025年薪酬改革的核心是“打破大锅饭、市场化定薪”,可落地后却出现了明显的新老分化。根据国资委2025年二季度发布的《中央企业薪酬改革实施进展报告》,42%的央国企存在不同程度的新老员工薪酬倒挂,平均薪资差距达28%,部分竞争类央企的技术岗差距更是冲到了35%。
身边就有现成的例子:某能源央企的技术骨干老张,工龄8年,现在到手月薪8200元,而刚入职的硕士毕业生小王,起薪就有10800元,比老张高了31.7%。老张心里委屈:“我带着小王做项目,教他熟悉流程、规避风险,结果他拿的工资比我还多,这活儿干着没心气。”这种差距不是个例,智联测评研究院2025年10月发布的《央国企人才激励白皮书》显示,新能源、半导体等新赛道的核心岗位,新招聘员工薪酬涨幅达15%-20%,而同一单位入职5年以上的老员工,薪酬调整幅度仅5%-8%。更让人不平衡的是福利,老员工的补充公积金比例、企业年金缴纳基数虽高,但新员工直接享受市场化租房补贴、技能提升津贴,综合福利差距正在缩小。
![]()
2. 改革逻辑:2025年三大新政落地,“论资排辈”成过去式
新老倒挂的背后,是2025年密集出台的薪酬改革政策在发力。2025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央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明确提出“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取消了工龄工资的核心权重,将绩效薪酬占比提升至60%以上,管理层的浮动工资占比更是超过60%。紧接着5月,人社部、财政部、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意见》,要求薪酬分配向基层一线、技能人才和稀缺岗位倾斜,允许企业对市场化招聘的高端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
更关键的是,2025年5月《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推行工资总额“三年周期制管理”,取代了过去“一年一预算”的模式,让企业有更多空间灵活调整薪酬结构,吸引稀缺人才。简单说,改革的初衷是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久干短一个样”的僵局,可实际操作中,新员工签的是市场化新合同,薪资直接对标行业水平,而老员工受限于历史薪酬基数,调整幅度自然跟不上。就像某制造类国企人力资源总监说的:“现在新能源行业抢人太激烈,不给应届生高薪根本招不来,可老员工的薪资调整要走流程、看总额,只能慢慢调。”
3. 老员工的痛:工龄抵不过绩效,技能老化遇“天花板”
薪酬倒挂最刺痛的,是那些陪着企业走过十几年的老员工。他们大多是技术骨干或中层,曾是单位的“顶梁柱”,可现在却面临“三重困境”:一是薪资增长慢,2025年央企老员工薪酬平均涨幅仅5%-8%,远低于CPI涨幅和新员工薪资增幅;二是绩效难达标,改革后绩效与项目成果、KPI紧密挂钩,老员工往往要承担协调、兜底的杂活,这些工作难量化,绩效得分自然不如专注单一环节的新员工;三是技能面临迭代,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新业务崛起,不少老员工的传统技能跟不上,只能转岗到辅助岗位,薪资进一步被拉开。
更让老员工寒心的是福利缩水,部分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将老员工的部分固定工资转到绩效里,导致“旱涝保收”的稳定感消失。北京某城建集团的老张就算了一笔账:公积金比例从12%降至5%后,每月账户少进1680元,按北京五环外房价计算,首付压力直接增加18%,买房计划只能推迟。国务院国资委2025年1月发布的白皮书显示,受薪酬倒挂和福利调整影响,35岁以下央国企员工主动离职率从2023年的7.3%攀升至2025年的12.6%,其中不少是有经验的老员工选择跳槽到民企。
4. 新员工的难:高薪背后是KPI枷锁,稳定性大打折扣
别以为新员工拿着高薪就万事大吉,他们的压力一点也不小。首先是绩效枷锁,新员工的高薪里,30%-50%是浮动绩效,完不成项目指标就会大幅扣钱,某金融央企的新员工小李就吐槽:“入职时说年薪20万,可第一个季度没完成存款任务,绩效扣了30%,到手还没老员工稳定。” 2025年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央国企新员工主动离职率同比上升25%,“考核不合理”“压力过大”是主要原因。
其次是稳定性不足,过去央国企“铁饭碗”的属性正在弱化,改革后“能上能下”成为常态,新员工如果连续两个季度绩效不达标,就可能面临调岗或解聘。更关键的是,老员工的消极情绪会影响团队氛围,不少老员工觉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愿分享核心经验,新员工只能自己摸索,成长速度变慢。某新能源央企的95后小王就说:“虽然工资比老员工高,但没人带、任务重,每天都焦虑,真不确定能撑多久。”
5. 政策补丁:2025下半年多地出招,平衡公平与效率
面对新老倒挂引发的矛盾,2025年下半年各地开始出台“政策补丁”。5月,上海、广东率先发布《央国企薪酬公平性调适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建立“老员工技能津贴、工龄贡献补贴”,对入职满10年、20年的员工发放专项补贴,弥补薪资调整滞后的差距。8月,国资委在部分央企试点“师带徒津贴”,老员工带教新员工达标后,每月可额外领取500-1000元补贴,鼓励经验传承。
在绩效考核方面,不少企业开始优化指标设计,将团队协作、经验输出等难以量化的工作纳入考核,让老员工的隐性贡献能体现到收入上。某制造类央企就规定,老员工的技术革新、流程优化成果,可按效益的5%-10%计提奖金,今年已有30多名老员工靠这项政策拿到了超额绩效。此外,针对技能老化的老员工,多地央国企开展“技能提升专项培训”,培训期间发放全额工资,考核通过后还能晋升岗级、提高薪资基数。
央国企薪酬改革的初衷是好的,打破“论资排辈”、向市场化靠拢,才能让企业在竞争中保持活力。但改革难免有阵痛,新老员工薪酬倒挂,刺痛的不仅是个人,更是团队凝聚力和企业长期发展的根基。2025年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已经表明,改革不是“一刀切”,而是要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找到平衡——既让新员工的付出得到回报,也让老员工的贡献被看见、被尊重。
对于咱们打工人来说,老员工不妨主动拥抱技能升级,抓住企业的培训机会,让经验和新技术结合;新员工也该多理解前辈的付出,虚心请教、积累经验。毕竟,企业的发展需要新老携手,薪酬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努力的人都能拿到合理的回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