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一鸣
正午的阳光洒落在巴西马托格罗索州的棉花田里,中国中化集团旗下先正达集团可持续发展协调员加布里埃尔·莫拉双手各持一份土壤样本——一份是修复后疏松肥沃的“健康土壤”,另一份是退化板结的牧场土壤。这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这片土地“更新”的成效。
该土地更新项目由先正达联合金融和环保机构在2019年发起,目前正在巴西农业主产区推进,目标是在2030年前修复100万公顷退化牧场土地,将其转化为高效的生产性土地。该项目通过提供农艺技术和长期融资,让修复退化牧场土地成为一种既可持续又有盈利的选择,使农户在扩大生产时倾向于修复并使用现有土地,而不是开垦新的耕地,破坏原生植被。截至今年10月,先正达在当地27.9万公顷土地上开展修复工作,项目覆盖巴西11个州、3个生态区。
“我们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巴西农业向存量土地要效益。”先正达首席传播官萨斯瓦托·达斯对记者表示,“这既提升了生产力,也守护了生态环境。”
“修复土地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先用石灰中和土壤酸性,再通过轮作和施用有机肥逐步恢复地力。”莫拉现场演示了“滴水测试”——修复后的土壤迅速吸水,而退化土壤则形成积水,“‘健康土壤’就像海绵,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土地更新项目的推进,昔日的退化牧场变为轮作大豆、玉米、棉花的高产良田。
先正达还在巴西推出了“作物—牲畜一体化”模式——在作物休耕期放牧牛群,让牛粪自然还田。当地农场经理说:“这减少了我们60%以上的化肥使用。循环农业模式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在苗圃区,每年培育的3.5万株树苗既保护农场水源,也构建了一条生态走廊。管理员罗尼尔森说:“这些树苗将用于修复46条溪流沿岸的植被。”先正达还在农场应用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技术负责人阿尔贝蒂诺说:“实时更新的虫害热力图让防治工作有的放矢,高精度卫星定位系统确保农药精准喷洒,这种精准管理不仅节约了成本,更减轻了环境负担。”
夕阳映照下,连片的作物在金色的余晖中舒展身姿。“我们在这里修复的不仅是土地,更是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参与了土地更新项目的巴西JCN农场农业总监埃尔松·埃斯特维斯望着充满生机的田野,心中充满希望。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16日 03 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