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犯拼命认罪,公检法拼命证明他无罪?正义还是另有蹊跷?
一个早已枪决的年轻人,一个拼命自首的真凶,再加上一个坚持真相的警察,这事听起来像虚构的剧本,但它确实在我们的司法史上真实发生了。
关于聂树斌案,根据当年媒体的报道,最核心的矛盾在于:王书金在2005年落网后,详细供述了1994年石家庄西郊的一起强奸杀人案。但蹊跷的是,这起案子早在1995年就已经结案,所谓的“凶手”聂树斌已被执行死刑。这就造成了当时离奇的“一案两凶”局面。
![]()
办理王书金案的广平县公安局原副局长郑成月曾向媒体透露,王书金供述了一个关键细节:他在奸杀受害人后,曾捡起现场的一串钥匙,随后又扔回尸体脚边。这个细节并未对外公开,却与现场情况吻合,这让郑成月对王书金的供述产生了信任。
![]()
而聂树斌案本身也存在诸多疑点。据最高法在聂树斌案再审后所指出的,原审卷宗中聂树斌被抓后前5天的讯问笔录全部缺失,这对再审改判无罪产生了有利影响。
案件复查的难度似乎很大。据人民日报早年的一则报道,河北省高院曾表示聂树斌案因案情复杂,核查工作难度较大。一方面,证据材料多且时间跨度大;另一方面,对相关证人证言的核查也比较复杂。
![]()
王书金方面,他始终坚持自己是石家庄西郊玉米地案的真凶。甚至在法庭上,当检察院未起诉该起案件时,他还要求起诉,理由是“不能让别人顶我的罪”。荔枝新闻的报道也提到,他在2020年重审时仍坚持自己是真凶。
郑成月的坚持却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了影响。他对媒体说,自己在49岁时被提前免去副局长职务,不再安排工作。但他也表示,自己保存了王书金案的相关录音录像材料,因为他相信“真的永远假不了”。
转机出现在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再审撤销了1995年对聂树斌的判决,改判无罪。这起案件也成为了中国司法系统纠正冤错案件的一个标志。数据显示,在随后的五年里,全国法院共依法纠正了39件78人类似的重大冤错案件。
![]()
回头看整个过程,郑成月这个人确实挺关键的。他本可以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按照常规程序走完王书金案的流程,但他没有。他选择坚持自己认为的真相,哪怕这条路异常艰难。
而王书金,一个身负多条人命的罪犯,在坦白自己的罪行时居然会遇到阻力,这确实让人匪夷所思。通常情况下,罪犯都是拼命狡辩,他却要拼命自首,这种反差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
聂树斌案最终能够平反,虽然迟到了二十多年,但至少给了逝者和家人一个交代。它也推动了司法系统的反思与进步,最高法随后强调要严格落实“疑罪从无”、“证据裁判”等原则,这都是用惨痛教训换来的进步。
每想起聂树斌的父母连儿子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还是在送礼物时才知道已被枪决,就感到特别心酸。这种痛苦,不是后来的国家赔偿所能弥补的。
![]()
郑成月曾对聂树斌的母亲说过一句话:“我是人民警察,我对人民负责,值得。”很简单的一句话,但背后是他毕生职业生涯的代价。2022年他因病去世,据说他的墓就在聂树斌的坟边,这个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
这个案子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可能就是:司法的进步,不能总靠个人的孤勇和牺牲来推动,更需要制度本身的完善和勇气。幸好,我们看到后来司法系统在主动纠正错误,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