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县猿人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相关情况
![]()
原文如下
和县猿人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完成
唤醒龙潭洞沉睡近半世纪的远古密码
![]()
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是我国目前同时期保存最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其珍贵性不言而喻。著名古人类学家、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奠基人之一贾兰坡院士,曾将“和县人”头盖骨化石誉为“科学上的珍贵”。
今年4月—10月,“沉寂”了44年的和县猿人遗址经历了第四次考古发掘。这场跨越近半个世纪的“重启”,有望揭开和县猿人的生存与演化密码、还原“和县人”的日常生活图景。
跨越44年再“相遇”
期待重现“和县人”生活图景
![]()
和县猿人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善厚镇陶店村(原陶店乡)汪家山北坡龙潭洞。
对和县猿人遗址的考古发掘,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0年春、1980年10月—11月、1981年5月—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安徽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前身)、和县文化局等单位曾联合开展过三次考古发掘,共发现15件古人类化石,包括1件头盖骨、2件头骨碎片、1件附带有2颗牙齿的下颌骨残片、11枚牙齿。
今年4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对和县猿人遗址开展考古发掘。时隔44年,这一次重启考古发掘有何重要意义?
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董哲说,和县猿人遗址正在进行文保工程施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必须进行考古前置。开展考古发掘,就是保证发掘区内原生堆积和重要考古标本不受施工破坏。施工方案也在根据我们的考古发掘成果进行不断地调整,合理避让遗址新发现的原生堆积。另外,我们正在对20世纪80年代发掘出的两颗保存于和县博物馆的和县猿人牙齿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希望通过此次发掘进一步充实标本数量,尽可能地提取到更多古蛋白甚至是古DNA片段,从遗传学角度去回答和县猿人到底处在人类演化过程的哪个阶段。
“还原当时和县猿人的生活情景。”这是和县猿人的发现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的期盼。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也表达了相似的愿景,“这40多年来,有了更先进、更完善的发掘方法和科技手段,期待有新的成果,探究出和县猿人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如何生活,有哪些特点等。”
石制品、精美骨器等新发现频出
或能刷新现有认知
![]()
10月中旬,此次考古发掘结束,并于同月召开了主动性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本年度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重大发现在会上得以公布:
新出土2枚直立人牙齿化石,至此和县猿人化石累计发现数量从15件增长至17件;首次发现并确认直立人制作的石制品,进一步丰富了遗址的文化内涵;发掘出土大量保留直立人制作、使用和修理痕迹的骨、角、牙制品;同时还出土数千件动物牙齿化石及数万件动物碎骨化石。
两枚直立人牙齿化石分别是左下颌第二臼齿、右上颌第三臼齿。其中,右上颌第三臼齿是和县猿人遗址考古发掘迄今,首次发现该解剖学部位的古人类化石。这一发现,能够帮助古人类学家更好、更全面地识别和县猿人的体质特征,并就其演化阶段开展学术研究。
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骨器包括骨锥、骨刮削器等,以及生产制作骨器一整套操作链的产品。“不同阶段的骨制品,可以佐证这些精美的骨器是由和县猿人选取合适的动物骨料后,进行制坯、加工的。随着进一步的研究,或许会刷新国际上现有的对直立人行为能力的认知。”董哲说。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发掘首次完整揭露并展示了遗址原生地层堆积剖面,通过运用铀系、电子自旋共振、释光等多种测年技术,有望为确定和县猿人生存活动提供更为可信的年代学数据;孢粉分析、动物牙齿同位素测试、堆积物脂类生物标志物检测等综合研究手段的应用,将为重建与复原和县猿人生存时期的古环境、古气候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此外,发掘工作还揭露出部分龙潭洞洞壁与洞底遗存,为探究洞穴原始形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高科技联动
揭开和县猿人年龄真相
![]()
40多年来,围绕和县猿人具体的生活年代,学术界曾有过不同的认识和推测。最初的年代测定结果认为,“和县人”应生活在距今30万年前后。2023年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打造的“东方故乡——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展览中,对外公布和县猿人为距今41.2万年的古人类。
旧石器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曾说,和县猿人被定为30万年还是41.2万年,这都仅限于当前的技术水平和考古发现。随着人类演化研究的技术和方法不断进步,有望在2025年的考古发掘中,为和县猿人的年代提供新的见解,进而校正对其演化阶段的认知偏差。
本次考古发掘项目中关于和县猿人年代学研究,主要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合作开展,基于此次出土的动物牙齿化石的电子自旋共振与铀系测年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
据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邵庆丰介绍,动物牙齿化石埋藏在土壤里,会受到来自泥土和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以及宇宙射线的辐射。我们分析牙齿化石中积攒的辐射剂量,以及化石埋藏环境中每年产生辐射的计量,从而可以判断出包括这些牙齿化石在内的“和县人”及伴生动物化石已经埋藏多少万年。
值得一提的是,邵庆丰教授所在的团队,正在同步开展对南京汤山猿人的年代学研究,采取的也是电子自旋共振与铀系测年方法。“和县猿人和汤山猿人都是直立人,都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去测定他们的年代,看看他们之间是否有所联系。”邵庆丰说。
除了年代学研究,本年度考古发掘还将开展动物粪便化石研究、遗址地貌特征及演化成因,绘制和县猿人生存活动场景与龙潭洞遗址区域素描图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