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
01.
公元1065年初春,苏轼凤翔府秩满,被召回朝。
时宋英宗为帝,欲让苏轼出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却遭到宰相韩琦反对。
随后,英宗又想让苏轼担任起居注,韩琦依旧不同意。
宋英宗很纳闷,就问韩琦,为何不可为苏轼加官?
韩琦回答:先帝曾说,苏轼乃宰相之才,如今他才二十九岁,还太年轻,当多经历一些磨难,将来才能服众。
于是,苏轼判登闻鼓院,兼直史馆编修。
可就在转官后不久,苏轼的妻子王弗突然病重,苏轼请了许多名医都束手无策。
同年五月,王弗撒手人寰,年仅二十七岁。
苏轼悲痛万分,亲手为爱妻撰写了墓志铭: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遵苏洵之嘱,苏轼将王弗葬于母亲墓旁,并手植三万棵雪松。
原本,他和王弗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奈何天妒良缘,婚后仅仅十一年,便阴阳相隔。
![]()
02.
那一年苏轼十八岁,就读于眉州青神乡中岩书院,老师是贡进士王方。
王方有一个女儿,就是王弗,比苏轼略小两岁。
某一天,王方带着学生们游览中岩赤壁,壁下有一泓绿水,可惜无名。苏轼见池水清澈,叹道:好水岂能无鱼?
随后,苏轼抚掌三声,只见岩穴中群鱼翩翩游跃。
众学子惊奇,便对老师王方说,美景当有美名!
不日,王方广邀当地名士,在池前投笔竞题,奈何人多笔杂,所取之名不是过俗就是过雅,最后苏轼在纸上写下三个大字,深得王方之心。
王弗听说此事,也写下三个大字,命丫鬟送到池前,请众人点评。
当折纸打开后,众人惊呼。
原来,苏轼和王弗竟不谋而合,都将池水取名为“唤鱼池”。
于是,众人纷纷说,真是韵成双璧!
第二年,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苏轼与王佛成婚,结百年之好。
婚后,王弗不但孝顺,更是成为了苏轼的贤内助,每每替苏轼出谋划策。
苏轼和苏辙随父亲入京参加科举时,因思念妻子,还写了一首《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
03.
一晃,又一个十年过去了。
公元1074年,苏轼杭州通判秩满,转知密州。
某一天夜里,苏轼梦见了王弗,醒来后泪水还在脸庞,因此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这首词,被称为“千古第一悼词”,字字含情,句句有泪,短短几十个字,写尽世间离愁别绪。
自从你过世后,已经整整十年,我强忍着不去思念,可终究是难以忘怀。你的坟墓,远在千里之外,我心中的悲伤无处诉说。猜想,即便你现在遇见我,应该也认不出我了,如今的我四处奔波,早已两鬓添白,满面憔悴;
昨夜梦中回到家乡,看见你正坐在窗前对镜梳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什么也没说,只有泪水不断流下。料想你在那凄凉的山冈上,每逢月圆之夜,定也是肝肠寸断。
因在梦中,苏轼见王弗,依旧是十年前的模样,不曾改变。所以苏轼在词中写“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句词尤为动人,时光从未停歇,有些人去了,永远定格在心里。然而活着的人,却要常受这思念之苦。
奈何,一别永远。
我们都要学会惜缘惜人惜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转身,就是一辈子的距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