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红品牌靠流量昙花一现时。
江西老表却靠着“亲带亲”的抱团、政府实打实的托底、对手艺死磕的笨功夫。
把不起眼的面包做成了年产值超700亿的产业帝国。
![]()
他们不追风口,只守本分。不玩概念,只磨产品。
正是这些看似“笨”的办法,让江西烘焙在大浪淘沙后,成了真正站得住、走得远的行业标杆。
大家好,小汉这篇观察,就来拆解江西人如何在烘焙红海中逆势崛起。

这两年,新中式烘焙赛道起起落落。
曾经排队几小时的网红品牌有的裁员收缩,有的悄然闭店,热潮退去后留下一片狼藉。
但有一群人却始终稳坐钓鱼台,不管市场风向怎么变,他们开的店总能在商场里占据核心位置。
街边巷尾也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这群人就是江西人。
不产小麦的江西,硬是靠着一股韧劲在烘焙界闯出了半壁江山。
![]()
资溪一个县就有近4万人在外做面包,开出16000多家门店,年创产值超300亿。
鹰潭的10万“果子大军”更是把店开遍全国,年产值突破400亿。
![]()
鲍师傅、泸溪河、詹记这些国民级烘焙品牌,创始人全是江西老表。
他们没有花哨的营销套路,也不依赖资本炒作。
仅凭三个看似“笨拙”的办法,就从街头小店做到了全国连锁,甚至走向世界。
![]()
亲带亲,带出产业集群
江西烘焙产业的起点,源于两个退伍老兵的偶然尝试。
1987年,抚州资溪的张协旺和洪涛从部队退伍。
凭着在部队学到的烘焙手艺,在鹰潭开了资溪人的第一家面包店。
没想到第一年就赚了3万多,在那个万元户都稀罕的年代,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乡里乡亲。
![]()
看到两人靠做面包致富,不少老乡都来上门学艺。
张协旺和洪涛没有藏私,老乡来学艺。
他们不光管吃管住,还把做面包的手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甚至帮着找店面、凑本钱。
最多的时候,三四十平米的小店里挤了十几个学徒。
![]()
就这么靠着“老带新、新带更新”,越来越多的资溪人走出大山,把面包店开向了全国。
这种帮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成了刻在江西烘焙人骨子里的传统。
只要是老乡,哪怕素不相识,说句方言就能获得技术指导或资金支持。
![]()
张协旺的日记本里曾记录着借出去的200多万元设备款和借资。
他从不怕老乡失信,因为“亲帮亲、邻带邻的团结才是立足根本”。
这种“亲带亲、邻带邻”的模式,成了江西烘焙产业扩张的核心密码。
![]()
鹰潭的彭林元做桃酥起家,赚到钱后也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还借钱给年轻人开店。
带动当地冒出了“宫廷糕点铺”“泸溪河”等十几个品牌。
![]()
鲍师傅的创始人鲍才胜,父母就是张协旺的第一批徒弟。
从小在面包房里帮工,耳濡目染学会了手艺。
![]()
泸溪河创始人黄进15岁就跟着张协旺当学徒,17岁就揣着800块钱开出了自己的第一家店。
没有复杂的加盟体系,也没有严格的门槛限制。
这种抱团发展的模式,让江西烘焙人像蒲公英一样散落到全国各地。
![]()
从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西到新疆,1000多个城镇里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甚至还把店开到了俄罗斯、缅甸、越南等国,真正实现了“哪里有烘焙市场,哪里就有江西人”。
![]()
政府托底,不搞昙花一现
如果说“亲带亲”让江西烘焙产业有了初始动力。
那政府的精准扶持,就是让这个产业长盛不衰的关键。
江西的政府没有搞花里胡哨的政策,是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一步步为烘焙人铺路搭桥。
![]()
早在2001年,资溪县就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县级面包行业协会。
后来还专门设立了面包产业发展办公室,甚至推出了“面包贷”。
只要想出去开面包店,走正常程序就能贷到启动资金。
![]()
当年不少资溪人就是靠着这笔贷款迈出了创业第一步。
对于在外打拼的江西烘焙人来说,家乡的政府就是坚强后盾。
遇到法律纠纷、经营困难,通过行业协会就能得到援助,从工商维权到技术支持,全方位保驾护航。
![]()
鹰潭也不甘落后,围绕烘焙产业实施“五项行动”,整合资源建设产业园区。
让原材料供应、包装设计、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都能在园区内搞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
2018年,资溪投资30亿元打造全国首个面包食品产业城。
集研发、生产、培训、冷链配送于一体,让分散在各地的江西烘焙人有了“大本营。
目前已有20多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年产值逐步向百亿目标迈进。
![]()
政府还特别重视人才培养,招商引资引来“麦子熟了烘焙学院”。
邀请国际面包大赛冠军当老师,把传统的“手感经验”变成了精确的数据和科学原理。
![]()
鹰潭技师学院还专门开设了烘焙专业,让“做果子”变成了一门正经的大学专业。
培养了一批懂技术、懂营养、懂设计的年轻人才。
![]()
2022年,资溪面包食品产业城还入选了“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面包+旅游”的模式让产业价值进一步提升。
![]()
这种从政策到配套,再到人才的全方位扶持。
让江西烘焙产业彻底告别了“小打小闹”,走上了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
![]()
守手艺,更懂创新迭代
江西烘焙人能长久立足,最核心的还是“手艺过硬”。
他们不追求短期流量,把心思放在产品上,既守住传统手艺的根本,又懂得跟着市场创新迭代。
早期的江西烘焙人靠着一股吃苦耐劳的劲站稳脚跟。
![]()
黄进创业时“晚上睡地板,白天当老板”,自己找店铺、做产品,什么都亲力亲为。
詹振华在合肥开第一家店时,每天睡不足5小时。
一门心思琢磨怎么改良桃酥配方,让口感更符合年轻人喜好。
![]()
鲍才胜在北京创业初期,生意惨淡,就每晚熬夜做实验,反复调试配方,直到研发出“肉松小贝”。
他们深知,烘焙是个“手艺活”,没有过硬的产品,再多人帮也没用。
![]()
而好产品的关键在于真材实料。
鲍师傅用的鸡蛋价格是市面两倍以上。
为了拿到最好的肉松,软磨硬泡说服国内最大供应商给几十平的小店供货。
![]()
这种对品质的坚守,让品牌有了长久生命力。
随着市场变化,江西烘焙人也没有墨守成规。
鲍才胜的“肉松小贝”单店日销破万,一举成为国民爆款。
![]()
黄进带着团队到中国台湾、日本考察学习,把传统桃酥升级成低糖配方,顺应健康消费趋势。
詹振华改良传统桃酥工艺,还研发出无水蜂蜜蛋糕,靠着两款核心产品实现年售1.3亿枚的成绩。
![]()
现在的江西烘焙人,更是把“手艺”做成了“学问”。
麦子熟了烘焙学院里,世界冠军会拆解每一个制作动作,讲解背后的科学原理。
鹰潭技师学院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做面包,还学食品化学、营养学、美学设计。
![]()
在“天工杯”烘焙大赛上,鹰潭选手全员凯旋,斩获7项大奖。
龙智平的作品还融入高铁元素,让传统面包有了时代温度。
![]()
在国际赛场上,江西烘焙人把中国戏曲、三星堆文化融入创意面包。
斩获意大利国际城市面包大赛冠军,让中国烘焙技艺走向世界。
![]()
如今,詹记门店近300家,泸溪河直营门店突破500家,鲍师傅估值达100亿元。
这些成绩都是对“守正创新”最好的回报。
![]()
从1987年第一家面包店开业,到如今千亿级产业集群。
江西人在烘焙界的成功,从来不是靠运气。
![]()
他们用“亲带亲”的抱团精神,筑牢了产业根基。
用政府“实打实”的扶持,稳住了发展步伐。
用“守手艺、善创新”的执着,抓住了消费者的心。
![]()
网红品牌的倒下,印证了烘焙行业“虚火”难持久。
而江西人的“笨办法”,恰恰戳中了行业本质—做食品,终究要靠品质说话,靠口碑传承。
![]()
随着中国烘焙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飙升至8595.6亿元。
这些扎根行业几十年的江西烘焙人,注定还会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甜蜜的坚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