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赵楠闲扯闪电战(七)闪电战之真实意义(2)德国和西方军事思想上的差异5
说过了富勒,另一位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的情形又更加复杂了,因为根据古德里安回忆录中的记述,德国人观念是从英国利德尔哈特处借来的。这一记述即使得利德尔哈特一跃而为德国将军们的导师,享有丰富的名誉。于是后世的军事学者均才用了利德尔哈特的观念来探讨、诠释德国人的闪电战。这些我们均已于以前的章节中有详细的讨论。
然而,根据古德里安英文传记的作者,英国的装甲兵专家肯尼斯.麦克塞的考证指出,事实上古德里安对于利德尔哈特的感谢词并未出现在原版的德文回忆录《一个军人的回忆》一书中,而英文版的古德里安回忆录《闪击英雄》就是由利德尔哈特所安排出版的,并由利德尔哈特为其作序。而进一步研究的结果亦显示,古德里安在1937年所出版用以宣传装甲兵重要性的《注意!战车!》一书中亦未提及利德尔哈特的大名,而且在其书目中有富勒、有戴高乐等人的著作,独缺利德尔哈特的文章。《注意!战车!》一书的出版的时间可以说是古德里安在建构装甲兵思想上已经完全成熟的阶段,由这个线索更可看出其中的不寻常。
直到近些年来,有若干西方学者发现了新的事实证据,才揭露了利德尔哈特之所以成为“闪电战之父”的一个源由。肯尼斯麦克塞在和古德里安之子小古德里安少将讨论为其父作传,在翻阅古德里安的私人书信时发现了利德尔哈特写给古德里安的两封信,信中提及利德尔哈特强调其对于古德里安回忆录英文版安排出版的协助情形,然后并询问古德里安,是否可以在书中内文加入一段话,以宣称利德尔哈特对于德国装甲兵发展和准则运用上有着重要贡献一事。于是,这一段感谢利德尔哈特的观念的语句遂因此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而为众人所采信。麦克塞更表示,根据约翰米尔斯海默教授所写的大作《利德尔哈特与历史影响》中明确指出,事实上曼施坦因元帅和隆美尔家族亦受到利德尔哈特同样的要求,为利德尔哈特在大战前即已预言装甲部队及闪电战观念一事背书。利德尔哈特因为在战前宣扬防御优于攻势,主张英国采行“有限责任”政策,更甚者是当时他已经开始贬低了战车(坦克)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和日后的战争进程完全不符的预测,大大地影响了利德尔哈特的声誉,于是在战后利德尔哈特就利用其和德国将领的关系来企图恢复他在军事研究领域中的地位。
早在这些证据发现之前,有人即已经由战史的研究而对于利德尔哈特的说法质疑,仔细研究之后所得的结论我之前已经讲过了。无论就任何一方面而言,德国人实行闪电战的依据均是本着他们所受到的一贯思想观念的影响而创造出的结果。而这也就是为何“闪电战”只会在德国产生,而不会在欧洲其它国家的军队中出现的主要原因,其最根本的因素即是在于各个国家之间军事思想上的基本差异。
有许多军事论述严格地批评了诸如法国等国的军队在1940年进入战争时所持的思想原则,认为是极度的守旧和迂腐。这种论点当然也是在经历了德国人“闪电战”的经验之后所发表的后见之明,其实当时的欧洲各国所秉持的军事思想均是本着他们一贯的脉络和经验所传承下来的发展,无所谓优劣,因为各种理论都是各国长期发展的结果,都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实际行为,并不能在事后看到他们经不起考验即断言其恶劣。在当时也没有人会预料到德国人的机动性包围歼灭所创造出来的战争形态会是如此的犀利。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法国人在建造马奇诺防线时,将整个防线延伸至海峡海岸,而不留下比利时那一段缺口,让德国装甲部队完全无可利用的弱点,使得德国人在面对着全正面上的纵深要塞防御时,即使有精锐的装甲部队亦无可奈何!如果真这样,战争势必要按照法国人的打法来进行了。这样的话二次大战战事的发展将会是另外的一番面貌。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