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种桃花,黄磊炖鸡汤:两位“顶流”隔千年的清醒
文|周玲玲
空白不是浪费,而是思维的呼吸孔
![]()
公元815年,长安城春意正浓。玄都观里千树桃花灼灼盛开,引得满城士庶争相前往,络绎不绝。彼时刚从朗州贬所召回京城的刘禹锡,站在喧嚣人潮之外,冷冷写下:“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哪里是在写桃花?分明是一记刺向权贵的匕首。
你们这些新贵,不过是我走之后才冒出来的“新桃”,借势上位,徒有其表。
千年之后,我们不再穿长衫、不再赴玄都观,却在另一个“观”中日日打卡:抖音、微博、小红书、B站……
我们不是去看桃花,而是被算法精心培育的“信息桃花”围猎。
它们色彩艳丽、香气扑鼻,三秒一个高潮,五秒一次反转,让人欲罢不能。
可当你终于停下手指,抬头四顾,才发现自己早已不在长安,而在一座名为“脑腐”的数字玄都观里:
满眼繁花,却无一株是你亲手栽下的思想之树。
一、我们都是“被召回的刘郎”,却再难有刘郎的清醒
刘禹锡被贬十年,归来已是物是人非。但他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以冷眼洞察世相,以诗句刺破虚妄。他的“去后栽”,是一种清醒的疏离。
他知道哪些是真花,哪些是权势催生的假春。
今天的我们呢?
我们何尝不是一次次“被召回”?从996的工位被召回家庭,从短视频的漩涡被召回现实,从情绪内耗中被召回“正常生活”。可每一次“召回”,我们都更疲惫一分,更麻木一分。
为什么?因为我们失去了刘禹锡那种“旁观者”的姿态。
我们不是在看花,而是成了花的一部分——被算法修剪枝叶,被流量浇灌根系,被热搜定义价值。我们以为自己在选择内容,实则是内容在塑造我们。
真正的流放,不是地理上的贬谪,而是认知上的失守。
二、“脑腐”时代:我们正在集体患上“桃花依赖症”
牛津词典将“脑腐”(Brain Rot)选为2024年度词汇,精准刺中了这个时代的病灶。它不是智力衰退,而是思考能力的慢性自杀。
德国心理学家的实验早已揭示真相:长期浸泡在短视频中的人,连背诵一段文字都力不从心。他们的大脑像被过度灌溉的土壤,看似湿润丰盈,实则板结贫瘠,再也长不出深度思考的根系。
而最令人忧心的是儿童,那些画不出完整小人的孩子,未来如何构建完整的自我?
当他们的世界由15秒的碎片拼接而成,又怎能理解一首诗的留白、一段历史的纵深、一种情感的绵长?
我们正用“即时满足”兑换“长期空心”。
三、顶流明星的“玄都观”:黄磊的厨房,是当代人的精神朗州
![]()
在流量如潮、热搜如雨的今天,真正的“新贵”早已不是朝堂上的权臣,而是屏幕里的面孔。
他们被算法捧上神坛,又被舆论瞬间推下悬崖。
然而,在这片喧嚣的“数字玄都观”中,却有一人悄然辟出一方小院,灶火微温,汤羹慢炖。他不是靠爆梗走红,也不是靠争议吸睛,而是以一种近乎固执的“慢”,在快时代里筑起一座精神的避难所。
这个人,是黄磊。
很多人笑他“凡尔赛”,松茸要空运,鸡汤要文火煨三小时,连炒个青菜都要讲“火候哲学”。
可若你细看《向往的生活》,便会发现那厨房从来不只是烹饪之所,而是一处对抗信息碎片化的仪式空间。在这里,没有15秒高潮,没有即时反馈,只有切菜的节奏、炖汤的等待、对话的留白。
黄磊站在灶台前的身影,像古代士大夫归隐田园后的躬耕身影。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亲手劳作中重建对生活的掌控感。
这何尝不是一种现代版的“朗州”?
当年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远离长安的政治中心,却在蛮荒之地写下“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他的贬谪,反而成了精神的放牧。今天的黄磊,虽身处聚光灯下,却借一档综艺,为自己和观众搭建了一个“认知减速带”。
在这里,时间不是用来“刷”的,而是用来“熬”的;语言不是用来“卷”的,而是用来“聊”的。
当全网都在追逐“高效人生”时,他偏要慢下来煮一碗面;
当所有人都在用表情包代替情绪时,他坚持用一锅热汤传递温度。
这种“不合时宜”的坚持,恰恰是对“脑腐时代”最温柔也最坚定的抵抗。
有人嘲讽这是“中产幻觉”,但幻觉背后,藏着一种真实的渴望:我们厌倦了被算法定义的快乐,开始怀念那种需要亲手参与、耐心等待、用心感受的生活质感。
黄磊的厨房,因此不再只是综艺布景,而成为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失去的专注、遗忘的节奏、以及被短视频碾碎的日常诗意。
在这个意义上,黄磊不是明星,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他提醒我们,即便身处玄都观般的流量丛林,依然可以为自己保留一块不被算法侵扰的“菜园”。那里不种千树桃花,只种几株青菜、一畦韭菜,却足以滋养一个清醒的灵魂。
刘禹锡栽的是讽刺之桃,黄磊炖的是安顿之汤。
一个刺破虚妄,一个抚平焦躁。
千年之间,殊途同归。
四、夺回“栽桃权”:五步重建你的认知主权
刘禹锡的伟大,不在于他骂了权贵,而在于他始终知道自己是谁,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今天的我们,若想走出“脑腐玄都观”,也必须重掌“栽桃权”。
不是被动接受算法投喂的花,而是亲手种下属于自己的思想之树。
1、主动断流:每周15分钟“信息大扫除”
取关那些只制造焦虑的账号,屏蔽“震惊体”标题。记住:你的注意力不是公共资源,而是私人领土。
2.深度阅读:每月一本“难读之书”
不必强求《纯粹理性批判》,但至少读一本需要你做笔记、查资料、反复咀嚼的书。比如重读刘禹锡,你会发现他的诗里藏着对权力结构的犀利解构——这比刷一百条“职场潜规则”更有力量。
3.设立“无手机时刻”
通勤路上不刷视频,改为观察路人表情;睡前半小时不碰屏幕,改为写三行日记。空白不是浪费,而是思维的呼吸孔。
4.践行“费曼输出”
学完一个概念,试着讲给家人听。如果讲不清,说明你没真懂。真正的理解,经得起口语的考验。
5.跨界连接:用生态学思维规划人生
职业如森林,需多样性防虫害;人际关系如河流,需源头活水不断注入。单一维度的成功,终将枯竭。
五、桃花年年开,但只有清醒者能认出真假春天
刘禹锡后来又被贬,再回长安时,玄都观已荒芜。他写下续篇:“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曾经的千树桃花,终究敌不过时间与权力的更迭。
而我们今天面对的“桃花”,更新得更快——今天爆红的梗,明天就成考古;上周的顶流,下周就塌房。
在这个加速崩塌的世界里,唯一能依靠的,是你内心那棵不被算法定义的树。
也许你无法逃离信息洪流,但你可以选择不在其中溺亡;
也许你必须使用手机,但你可以决定不让它成为你的大脑代理。
最高级的自律,不是早起跑步,而是在千万条推送中,依然能听见自己思想的声音。
写在最后:做自己的“刘郎”
刘禹锡一生被贬二十三年,却从未被驯服。他的诗里有锋芒,也有豁达;有讽刺,也有深情。他看透了玄都观的虚妄,却依然热爱真实的春天。
今天的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整个系统,但可以守护内心的“朗州”——那个未被流量污染的精神原乡。
下次当你本能地摸向手机,请先问自己一句:
“这朵桃花,是我栽的,还是别人种来让我看的?”
若答案模糊,不妨放下手机,翻开一页诗,静坐十分钟。
让刘禹锡的冷眼,照一照我们滚烫又空洞的日常。
桃花依旧笑春风,
愿你我,不做看花人,
而做栽桃者。
点个赞与红心,与朋友们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