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仙姑家庙瓦缝长桃树,不浇水却年年结果,07年1颗桃卖出13.8万
文|七月
编辑|七月
大家都吃过桃子,但大家吃过13.8万一颗的桃子吗?
在广州增城区小楼镇的何仙姑家庙的房顶上,有一株百年桃树,在庙宇瓦缝里结出的桃子,可不就是庙顶仙桃吗!
所以每年当地的重头戏就是 “百年仙桃义卖”了,大家出价一个比一个高,2007年有位老板以13.8万元的价格买下了桃王,至今仍是历史最高价。
![]()
这棵桃树为什么不用浇水就能活,吃这些“仙桃”对有什么好处呢?
说起何仙姑家庙,何仙姑是八仙之一,全国虽然有很多座庙,但能叫家庙的却只有这一座,这里被誉为小楼仙源。
何仙姑家庙的井水是一绝,周边的井水大多带点咸味,只有这里的井水清冽甘甜,井旁还刻有“仙源涓涓,饮者万年”的句子。
除了井水,就是庙顶仙桃了,据说这棵瓦缝桃树已经有一百多岁了,当地相传它是何仙姑的师傅麻姑献寿时仙种的化身,因此它又叫“麻姑仙桃”。
在当地人口中,流传着很多桃树的故事。
![]()
相传曾经有好事者爬上庙宇想折桃树枝,谁知道不仅没折下来,身体还突然不舒服了,最后只能在何仙姑像前赔礼道歉、虔诚跪拜,这才好转。
这些传说未必是真的,但都出自人们对这棵桃树的敬畏之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也给桃子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以前当地每年都会举办义桃拍卖会,价高者得桃王。
2003年第一次义卖的时候,最贵的仙桃以5万成交,2004年涨到了8万,2005年的桃王拍出了10万,2006年拍了12万,2007年直接高达13.8万成了历史最高。
这些买家几乎都是本地祈求平安顺遂的善信和企业家,比如2007年拍得桃王的何先生是制衣厂老板,2005年仙桃得主赖先生更不缺钱,连续多年参加拍卖会支持仙桃。
![]()
大家对“仙桃”这么积极,难道这些桃子吃了真的能延年益寿吗?
其实这些桃子和普通桃子没什么两样,要说延年益寿更是不可能,靠吃“仙桃”长寿,不如每天早睡早起来得实在。
参加拍卖会的人也只是图个好兆头,他们竞争的不单单是桃子,而是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因为这是义拍,拍卖会所得的钱不属于任何人,全都捐出去了。
2007年8颗仙桃一共筹得善款30.1万元,全都捐给了当地的教育基金和景点建设;2005年的义款也用在了仙姑庙宇的维护上。
![]()
并且拍卖会上也不全是卖桃子的,还会向抗战老战士代表赠桃致敬,现在拍卖会更是直接取消,桃子都被送出去了。
每年桃子长成之后,就会被送给百岁老人或者当地民间有影响力的人,让“仙桃”文化和社会正能量相伴。
图片和本文无关
图片和本文无关
传说中何仙姑在增城得道成仙,就是因为小时候遇到神仙被赐予仙桃了,这些桃子也算是何仙姑家庙的文化符号了。
![]()
何仙姑家庙是广州市的文物保护单位,每年仙姑诞、成仙日都是香火鼎盛,仙桃也自然就成为了信众祈福的载体。
所以她的庙宇能长出桃子,人们自然往长寿吉祥上想,更重要的是,这棵桃树现在不单单是株植物了,它已经带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整体发展。
何仙姑家庙后山建起了大约三百亩的仙桃园,种植了上千棵各种桃树。
每年春天桃花盛开,游客们就会来桃园逛逛,期盼能沾沾仙气或者转个桃花运,而屋顶的这棵桃树,肯定仍有人愿意花高价预订。
![]()
当地政府以“仙桃”文化为核心,打造了“何仙姑文化旅游线路”,将何仙姑家庙、仙桃园、小楼人家和报德祠等景点串了起来。
每年春天举办的“桃花文化节”更是热闹,有汉服巡游、非遗手作等体验活动,还邀请了农业专家开设讲堂,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仙桃”文化。
人们也在庙宇上的桃树旁装了监测,实时守护它的生长,让这棵桃树更长寿,更长久地守护这片土地。
现在的人们可以装监控,但在过去的一百年中,这棵桃树可是放养式生长。
在瓦缝中只能依赖薄薄的屋脊土层,居然还不用刻意浇水,每年都能结出几十个果子,它是怎么做到长在瓦缝里还能多产的?
![]()
人们猜想这棵桃树很可能是被小鸟带到这里的,它们啄食桃子后,将未消化的种子随粪便拉在了屋顶,种子就在瓦缝生根发芽。
按理说这么微薄的土壤不足以让桃树成活,但岭南地区空气湿润、雨水丰沛,恰好为这棵桃树提供了天然灌溉。
图片和本文无关
图片和本文无关
除此之外,这棵桃树的运气非常好,落在了这座传统硬山顶的建筑上。
![]()
这种建筑的瓦脊结构能留存水分和落叶,落叶积存久了就变成腐殖质,为桃树根提供养分。
砖石的材质还可以为树根保温,缓冲了极端气温对根系的伤害,可以说这棵桃树能长大,正是天时地利的结果。
一百多年来,为了适应这个贫瘠的生长环境,这棵桃树早就形成了独特的生存系统,顽强地活到了现在。
再加上这棵桃树长在何仙姑家庙上,人们自然而然敬畏它、守护它,就像庙祝说的那样:“不是我们养得好,是这树沾了地气与人气,自然就旺了。”
何仙姑是在增城本土得道成仙的八仙之一,她行善济世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成了当地精神文化的核心。
![]()
竞拍者自然清楚这不是真正的仙桃,可他们仍然愿意借着这个由头做善事,这个义拍就是何仙姑精神的体现。
一棵桃树成了当地的文化符号,这种机会不可多得,把握机会、顺应时代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
对此大家怎么看?
![]()
信息来源:新浪网2007年6月13日《广州增城一颗桃卖出13.8万元天价(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