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翠兰,今年63岁,在儿子家整整带了七年孙子。上周,我总算鼓起勇气,跟儿子媳妇提出了想回老家一个人过的念头。
儿子没吱声,眼神一个劲儿地往媳妇脸上瞟。媳妇小芳顿了顿,没接话茬,反而笑着问我:“妈,您回去养老,手里攒了多少养老钱啊?够用吗?”
我心里咯噔一下,但还是实诚地交了底:“不多,就20万棺材本,加上每月3200的退休金,够花了。”
小芳听了,脸上看不出啥,只是点了点头,转身就进了卧室,关起门来打电话。我心里七上八下的,也不知道她啥意思。
可万万没想到,第二天下午,我正在厨房准备晚饭,门锁“咔哒”一响,一个人提着行李箱就进来了。我抬头一看,懵了——来的竟是我的亲家母!
亲家母看见我,先是一愣,随即脱口而出:“哎哟,老姐姐,你还没走呢?”她顺手就把我手里的锅铲接过去,“我来吧,你歇着,这儿以后就交给我了。”
这话像一根针,扎得我心里直冒酸水。七年了,在这个家里,我洗衣做饭带孩子,忙得脚不沾地,怎么她一來,我倒成了客了?
晚上,儿子媳妇下班回来,一家人闷头吃晚饭。我刚想收拾碗筷,小芳就开口了,语气轻快:“妈,给您买好今晚十点半的高铁卧铺票了,睡一觉就到家,舒服。不好拿的东西,让大军(我儿子)回头给您快递回去。”
我这心呐,一下子沉到了底。这是……真要“送客”了。
临走前,我偷偷把一张银行卡塞到了孙子书包的夹层里。那是我七年里,每月雷打不动存下一千块,给孙子攒的“成长基金”,连本带利差不多九万块。
我提着简单的行李,像逃一样离开了儿子家。坐在飞驰的列车上,看着窗外闪过的灯火,心里空落落的。七年的付出,最后换来亲家母的一句“还没走”,和媳妇的一张车票。养儿防老?真是天大的笑话。
我抹了把眼泪,打开随身的小包想拿纸巾,却猛地摸到了一张硬硬的卡片。
是那张我给孙子的银行卡!
它怎么会在我包里?我正愣神,手机“叮”地一声响了,是小芳发来的长篇微信:
![]()
“妈,卡看到了吧?您必须收回去。这钱是您一分一厘省下来的,我们绝不能要。您为这个家辛苦了七年,带大了您的孙子,也帮我们小两口度过了最难的时候。您的恩情,不是钱能衡量的。”
“我知道您想家了,老了都想有个自己的窝。我们不让您,是怕您觉得我们不需要您了,心里难受。让我妈来接手,是想让您安心地、毫无负担地回老家享清福。”
“妈,另外给您转了3万块钱。这不是‘辛苦费’,这是女儿给妈妈的‘旅游基金’!您回去后,想去哪儿玩就去哪儿,想买啥就买点啥,为自己活一回!”
信息下面,是一个3万元的转账通知。
看着手机屏幕,我的视线彻底模糊了,泪水啪嗒啪嗒地掉下来。原来,是我错怪了孩子。这不是驱逐,是成全;不是结算,是女儿对妈妈最体己的心意。
这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暖了我的心,也让我犯了难。
各位朋友,你们说,小芳这3万块钱,我该收吗?这钱,收下是伤了情分,还是暖了人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