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96年12月19日的《人民日报》在第十一版“美术”的“画坛人物”专栏刊登了方纪先生的文章《萧朗的花鸟世界》,同时配发了萧朗先生的作品《芦鸭》(《清波逐影》)。
方纪先生,著名作家,生前曾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他的文章以作家的视角和文笔,谈了对萧朗先生花鸟画的看法。
“中国画中的花鸟鱼虫写意艺术,在世界画廊上可谓独树一帜,它在国画中的艺术地位也是尽人皆知的。”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萧朗,师雪涛几十载,深入研讨大师的各种画技,推敲老师的各类作品。又从雪涛的艺术世界中闯出一条自己的艺术之路,创造出老师未曾创造的技法,绘出雪涛先生未曾绘出的艺术形象,不但把王派花鸟画‘帅、巧、俏’的特点发展到严整、厚重、凝练的艺术高度,同时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了浓重的生活情趣和生命的活力。雪涛老人生前有言:‘今审其(指萧朗)画,其笔墨之润秀,情趣之真率,颇近于陈白阳;其章法之谨严,造型之爽劲,差拟于华新罗。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师于予,又能从极似之中蝉蜕而出者,非印鈢(印鈢,为萧朗之名)而谁何?予昔冀其有为,今可抚其背而誉之也。’雪涛大师对弟子萧朗艺术的喜爱与赞赏,溢于言表,形于颜色了,对于这位从不论及他人画作的大艺术家来说,恐怕是仅有的一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萧朗教授对中国小写意花鸟画的巨大贡献——从雪涛艺术走向萧朗艺术。”
![]()
“萧朗的花鸟创作,风格清雅自然,艺术语言洗练朴实。画家深知审美的基石在于真,在于对自然界万物的艺术采撷与提炼。数十年来,采风不辍。他恪守艺术的规律是,绝不画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这种对艺术真实的苦苦追求,在萧朗的作品中时时闪出光辉。”
![]()
“更为可贵的是萧朗对艺术的提炼。他笔下的花鸟虫鱼动态之多、之大、之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如《飞鸡捕虫图》,雄鸡蜷爪腾空,鼓翅奋翼,那利目直逼之势,绝似越纸而脱;或在疾飞猛进中突然掉头张喙,其气魄如风卷残云。尽管任何雄鸡在真实动作中不可能有如此超常势态,但恰恰经过画家的大手笔提炼,却更能体现出艺术的真谛,也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因此,升华出萧朗笔下独有的‘鸡’。”
![]()
![]()
![]()
![]()
“萧朗对花鸟画的追求是深不见底的。我十分欣赏他那一系列人格化、艺术化、情趣化的作品。如《悄悄话》、《遛早儿》、《拉家常》、《打盹儿》等等,画家把一个个小生灵视作人,表面是画形,其实是抒发自己的创作情感和意趣,这才是脱俗超凡,画出与别人绝不相同的花鸟虫鱼来。”
“萧朗在作画时,强调‘见笔’,突出一个‘写’字。他不是在作画,画画,而是在‘写’画。多用侧锋,加以中锋,拖笔或戳点,将丹田之力运至笔端,万毫齐力,落纸有声。行笔如兔走鹘落,米撒鸡啄,下笔立形,灵气飘逸。在用色上讲究以墨显色,以色助墨。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色墨融一,显现出萧朗的创造。”
![]()
1997年1月26日的《天津日报》也在第七版刊登了萧朗先生的作品《芦鸭》(《清波逐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