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筱赟律师就“建行取款事件”发声:绝不辜负全国银行柜员的支持!
近日,一起普通的银行取款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11月6日,知名律师周筱赟在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办理4万元取现业务时,因金额超过2万元,遭遇银行工作人员反复盘问资金用途,最终甚至报警处置。这一事件经央视新闻《法治在线》栏目报道后,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引发公众对银行服务边界与反诈工作合理性的深入思考。
事件回顾:取款4万元遭遇“反诈盘问”
据了解,当地建设银行工作人员解释称,根据内部规定,柜台取款1万元以上需备案,2万元以上则需核实用途。银行方面表示,此举初衷是为了防范金融诈骗,保护储户财产安全。然而,周筱赟律师对此提出质疑:“银行是否有权对储户合法资金用途进行如此严格的审查?这种审查是否已经超出了合理范围?”
11月12日,建设银行东营分行副行长向周筱赟律师致歉,称“临近年底金融诈骗案增多,落实反赌反诈工作是为储户着想”,同时对服务带来的“体验不佳”表示歉意。然而,这一道歉并未被周筱赟律师接受。他指出,银行的道歉仍然坚持“为你好”的逻辑,将责任变相推给一线柜员,并未正视制度层面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制度设计,而非基层员工的执行。”周筱赟律师强调。
全国银行柜员声援:基层员工也是“受害者”
值得关注的是,事件发酵期间,全国多地银行柜员通过留言、私信等方式联系周筱赟律师,不仅表达了支持,还提供了大量银行内部文件和通知,披露了相关制度执行中的实际情况。这些柜员普遍反映,“反诈”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已经演变为一种形式主义,不仅增加了基层员工的工作负担,也让普通储户感到困扰。
周筱赟律师明确表示,自己从未投诉过经办柜员,“欺负基层员工算什么本事?”他的维权矛头直指不合理的层层加码要求及相关管理领导。在他看来,银行柜员同样是这些不合理制度的“受害者”,他们被迫执行繁琐的流程,却无法对制度本身提出质疑。
律师背景:以个案推动制度建设的践行者
公开资料显示,周筱赟律师曾担任南方周末报系记者、南方都市报首席编辑,现专注于经济犯罪辩护。他曾在贵州六盘水“以刑化债案”中成功为15名当事人争取到无罪不起诉决定,还多次通过披露热点事件、起诉相关部门,践行“通过个案推动制度建设”的理念。此次“建行取款事件”并非他第一次挑战不合理的制度,而是其长期维权行动的延续。
维权行动:控告建行领导,推动制度整改
目前,周筱赟律师已正式启动对建设银行相关领导的控告程序,希望通过法律手段改变“借反诈名义折腾普通民众和银行柜员”的现状。他在文中强调,建设银行作为大型国有银行,若能率先整改不合理制度,其他银行大概率会跟进调整。“正本清源,让银行回归服务本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同时,周筱赟律师向提供线索的银行柜员承诺,将严格保护其身份信息,绝不会予以暴露。他深知,这些柜员冒着职业风险发声,需要极大的勇气。“每一份支持都是微光,汇聚起来终将照亮改变的道路。”他写道。
社会反响:金融服务如何平衡安全与便利?
事件曝光后,公众对银行服务的边界展开了激烈讨论。一方面,反诈工作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另一方面,过度审查是否侵犯了储户的合法权益?许多网友支持周筱赟律师的观点,认为银行应当“把反诈退回公安局,把社保卡退回人社局,把ETC退回高速公路……”,让专业机构做专业的事,而非将过多社会职能强加给银行。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在反诈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应当通过技术手段优化流程,而非简单依赖人工盘问。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异常交易,而非对每一笔大额取款进行“一刀切”审查。
未来展望:用法律推动金融服务回归便民本质
周筱赟律师表示,他将继续推进维权行动,用法律武器推动金融服务回归便民本质。“既守护反诈工作的初衷,也为基层柜员减负、为民众权益护航。”他希望通过此案,能够促使银行系统重新审视现有制度,在保护储户安全与提供便捷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