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作者|深水财经社 乌海
“只收梦想、不收租金”在某地产业园区的招商海报上,这句醒目的标语道出了当下许多园区运营商的心声。
从南海之滨的广州、深圳,到长三角的苏州、杭州,再到北方的北京海淀,2025年以来,一场“零租金”热潮正席卷全国产业园区。
据中国经济周刊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至少8地出台“零租金”产业园相关举措,涉及园区资源超50万平方米。其中不乏北京、广州、深圳等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
租金本是产业园的现金流,也是运营机构的收入来源,如今却甘愿“分文不取”,究竟是创新的营销方式,还是另有苦衷?
在这反常举动的背后,是全国超20亿平方米产业园区闲置的残酷现实,这相当于3000个故宫的面积被浪费,不少园区杂草丛生,沦为名副其实的“百草园”。
![]()
一、“零租金”诱惑
“零租金”大战的“第一枪”由深圳打响。
2025年3月,深圳市国资委率先提出,统筹10万平方米市属国企产业园区资源,为符合条件的小微科创企业提供最长2年的免租优惠。消息一出,立刻引发连锁反应。
同期,北京海淀紧随其后,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推出AI北纬社区,入驻企业可享受最高3年免租的优质产业空间。
4月,苏州的“环秀湖青年启航计划”落地,10万平方米国资园区向企业开放,不仅提供200平方米以内两年“零租”支持,还配套最高300万元融资额度。
南方城市的力度更为惊人。6月,广州南沙拿出3.8万平方米物业,以“产业发展合伙人”模式推行零租金;7月底,广州黄埔区更是加码推出15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签约6年以上的企业可享受前3年全免租。杭州则将免租期拉至5年,通过“润苗计划”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零租金”创业场地。
以前是企业求着入园,现在是园区带着免租协议追着企业跑,传统的土地优惠、税收返还要么已经被禁止或限制,优质企业成了各地争抢的“香饽饽”,零租金成了不得不出的营销手段。
但是对于很多园区来说,零租金并不是主动而为之,而是巨大招商压力之下的无奈之举。
![]()
二、62亿平的供需失衡
园区运营商的卑微,是从产业空间供需关系的彻底逆转开始的。
根据Wind机构数据测算,截至2024年底,全国产业园区总数超8万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693家,省级开发区近2600家。
更可怕的是,目前产业园市场供应量以每年1.2-1.5亿平方米速度增长,预计2025年总供应量将突破62亿平方米,这相当于人均可分得4.7平方米产业空间。
与天量园区空间错位的是,供应端疯狂扩张的同时,需求端却持续收缩。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影响,企业扩张意愿低迷。
如此大面积的园区开发建设导致严重的供给过剩,2025年总空置率可能突破30%,预计导致20亿平方米的园区空间处于空置状态,部分园区即便推出“免租两年”也找不到企业入驻。
曾几何时,地方政府搞园区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没想到现在却成了沉重包袱。过去二十年,园区开发商沿袭住宅开发思路,靠“建房—卖房—回款”快周转模式盈利,这种模式在市场饱和与政策调整后已难以为继。许多园区在土地财政驱动下盲目上马,缺乏清晰产业定位,最终陷入“建完即空置”的困境。
特别是园区的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剧了招商难度。有媒体调研发现,从东北到华南,多数园区都打着“智能制造”“高科技”的旗号,提供的都是标准化厂房和办公楼,缺乏针对特定产业的专业配套。
无论你去哪个园区,感觉都一模一样。哪怕是园区的名字看起来再高大上,但是实际是什么企业都可以近,哪怕是人工智能园区,入驻的企业也是五花八门,只要给租金让你入驻。
甚至园区的招商难,还催生很多招商造假产业链。比如用卖公寓的幌子,诱骗购房人在园区注册公司才能拿到房产证。还有很多虚假注册和虚假入驻的手段,以完成招商任务。
![]()
三、零租金的无奈赌注
对多数园区而言,零租金并非主动让利,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因为反正空着也是空着,免租至少能带来人气,还能争取政府的运营补贴。
比如一片园区一栋标准厂房月租金约20万元,空置一年损失240万元,但若引入符合政策的科创企业,政府每年会给予300万元运营补贴,相当于倒赚60万。
只要企业愿意进来,什么都好谈,因为既然他们入驻了,就不会轻易走,后面再从其他方面去收钱,至少比园区大楼都空着强。
但是对于一些以“零租金”作为地方政府打造营商环境,吸引特定产业集聚的政策来说,这种模式也不是放在任何都地方都有用。
比如一家高科技人工智能企业,在创始阶段如果一年能剩下几百万租金,确实是有诱惑的,这些前可以拿来研发或者招聘高端人才,这在东部城市一些热门地段的园区是有吸引力的。
但并非所有园区都能复制这种成功,零租金的可持续性更依赖产业生态支撑,这些配套服务才是留住企业的关键。反观许多中西部园区,仅简单复制零租金政策,却缺乏人才、技术、资本等核心资源,最终仍是“空壳子”。
园区招商的本质,是推销企业在这里能成功的确定性。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选择园区的标准已从“租金低”转向“能成长”,这要求园区运营商彻底抛弃房地产思维。
但是我们觉得绝大部分园区都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不光是中西部地区,很多东部城市的园区也都已经是荒烟蔓草,沦为了鬼城。随着20亿平方米闲置空间的压力持续传导,零租金或许还会在更多城市出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