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白云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白云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紧扣贵阳北部中心定位,扎实推进“产业新城·活力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65.65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335.29亿元,年均增长5.1%。
发布会重点围绕“产、城、人、资、创”五方面,介绍白云区五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十四五”以来,白云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落实“四主四市”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产业新城·活力中心”建设,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入选“2025赛迪西部百强区”榜单。
聚焦“产”,加速动能转换。五年来,白云区着力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十三五”末提高11.2个百分点,达68.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翻番;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生态特色食品、先进装备制造、铝及铝加工等重点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近6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7%;
打造“铝城记忆、林城仙界、云城探奇、山野灵动”文旅品牌,重塑白云国际风筝会城市IP,拓展文商体旅融合消费新场景,年均接待游客量超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较“十三五”末增长95.7%,有效带动第三产业提质增效,增加值占比突破50%。
聚焦“城”,提升功能品质。五年来,白云区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91.71%;持续补齐短板、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累计改造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1.18万户,同时,推进农村“五治”,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贵金古高速、环城快铁建成通车,新增市政支路22条,打通“断头路”6条,“外联内畅”交通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出行更便捷、物流运输更高效。完成城市综合管网改造166.41公里。依托“智慧白云”城市大脑,建成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让城市治理更精细、智能。
聚焦“人”,厚植民生福祉。五年来,白云区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资金76.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65.8%;在稳岗拓岗方面,累计新增岗位13.2万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综合考核保持在全省前列;深入推进城市“一圈两场三改”,提质完善“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功能要素,新增学位2.25万个、公共停车位1.6万个、医疗养老床位近1000张,有效化解“上学难、停车难、看病难”等群众急难愁盼。五年来,白云城市功能更完善、生活更便捷、环境更优美、创新更活跃,吸引大量人口、人才,累计新增常住人口8.48万人,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达50%以上。
聚焦“资”,汇聚源头活水。五年来,白云区统筹抓好投资、争资、引资、融资、管资工作,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累计争取各类资金超百亿元,带动近260个重大项目加快建成,民间投资占比年均保持在45%以上。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帮助近8000家企业获得融资超600亿元。牢牢牵住招商“牛鼻子”,累计引进项目101个、合同投资额405.87亿元,到位资金281.67亿元,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聚焦“创”,激活内生动力。五年来,白云区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贵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白云建成投用。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3个,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户。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达35.45件,较2020年增长近两倍,获评省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深入实施“智慧白云·数字活区”计划,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从45.91提升至52.74。扎实开展“五帮”专项行动,擦亮“贵人服务·简便宜心”营商品牌,全区市场经营主体达5.5万户,较2020年增加2.17万户。持续加强区域合作,新设立外资投资主体25家,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2%,白云经开区获评省级外贸提升区、外资示范区。坚守绿色发展底线,全区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46%以上和99%左右,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白云经开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梁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