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问说,“为什么家长都做过一次小孩,还是会自然而然的忽视孩子的需求?”
我们确实都当过孩子,但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却常常活成了自己当年“不理解的大人”。原因并不复杂,无非是以下几点:
一、角色变了,看待世界的“坐标系”彻底翻转了
当你是孩子时,你的世界坐标系是:兴趣、感受、当下。
- 水坑是用来跳的,不是弄脏裤子的
- 路边蚂蚁搬家是一场值得蹲下看半小时的纪录片
- 雪糕是夏天的灵魂,贵不贵是另一个维度的东西
当你成为父母,你的坐标系变成了:责任、效率、未来。
- 水坑意味着要洗裤子、可能感冒、增加工作量
- 看蚂蚁意味着下一个兴趣班会迟到,时间成本太高
- 雪糕的性价比、健康问题、是否会惯坏孩子,成了首要考量
![]()
我们不是忘了当孩子的感觉,而是被“父母”这个角色的生存本能绑架了。 我们的大脑每天在处理无数事务:工作KPI、房贷、老师群里的通知、家里的菜谱……
在这种高速运转下,孩子“再玩十分钟滑梯”的需求,在大脑里被自动翻译成了“计划被打乱、可能导致晚饭推迟、影响晚上睡眠、明天起床困难”的一连串麻烦。
二、成年人的世界,已经把“延迟满足”刻进了骨头里
我们从小就受“延迟满足”教育,并成功将其内化为一种“病”——我们坚信,任何不能直接兑换为“未来收益”的快乐,都是可疑的、需要节制的。
- 孩子因为一个肥皂泡破灭而伤心,在我们看来是“没必要”,因为我们知道下一秒可以再吹一个。我们忽略了,在那个瞬间,那个泡泡就是他全部的快乐和期待。
- 我们计算着雪糕的价格能买几瓶矿泉水,却算不出孩子被拒绝后,心里那份失落会积压成多少距离感。
我们用自己的“经验优势”,粗暴地碾压了孩子的情感世界。 我们不是看不见他们的需求,而是动用成年人的“理性”,飞快地判定他们的需求“不重要、不必要、不划算”。
![]()
三、最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是在复制自己童年的“模版”
哪怕我们发誓不要成为自己父母那样的人,但在情绪上头、压力巨大的瞬间,我们最本能反应出来的,往往恰恰是童年时最熟悉的模式。
- 如果你小时候一哭就被训斥“不许哭”,那么当你的孩子哭闹时,你大脑里最先响起的警报很可能也是“得让他赶紧停下”,而不是去共情他为什么哭。
- 我们用自己的童年模版,去套用在孩子身上,却忘了时代变了,孩子的个性也不同了。
那么,怎么办?—— 尝试做一名“翻译官”
我们无法也不必完全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但我们可以练习从“管理者”切换到“翻译官”。
- 在拒绝前,做一次“时空穿越”。 在孩子提出需求时,强迫自己停顿三秒,问自己:“如果我是他这个年纪,听到这个拒绝,心里会是什么感觉?”
只是这一个小小的停顿,就能让语气从“不行!赶紧走!” 变成 “爸爸/妈妈知道你很想玩,我们也觉得玩滑梯超开心,但现在我们得回家做饭了,不然肚子要抗议啦。我们约定好,明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再来玩,好不好?” - 区分“需求”与“愿望”,建立清晰的规则。 不是所有需求都要满足,但所有需求都值得被看见。
- 对于愿望(比如文创雪糕): 可以建立“特别场合基金”,让孩子明白这不是常态,但特殊日子可以被满足。这既尊重了他的愿望,也教会了他财务边界。
- 对于真实需求(比如陪伴、尊重): 则要尽全力去保护和满足。孩子想再多抱一会儿,可能只是今天在幼儿园受委屈了,需要你的能量补充。
![]()
3. 原谅自己,也努力做得更好。
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会累、会烦、会失控。重要的是,我们有勇气在平静下来后,跟孩子道个歉:“对不起,妈妈刚才太累了,不是你的错。”
道歉不会损害你的权威,反而会教会孩子什么是平等和尊重。
我们能做的,是保持一份清醒的“觉知”。我们无法回到童年的坐标系,但我们可以架设一座桥梁,通过倾听和共情,让两个世界得以沟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