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这个词,最近好像被年轻人“注册”了。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文章被热议,就是阐述为什么年轻人迷上了爬山。
有看日出,拍照,也有治愈感,还有对抗焦虑,社交平台还让爬山可见等。上山,是去追寻光;下山,是回到生活或许,这正是“爬山热”的意义所在。
![]()
人民日报公众号截图
01
爬山并非只年轻人迷上
要我说,其实并非只有年轻人迷上爬山啊!在社交平台上,年轻人们晒日出、晒速度、晒“山系穿搭”等,仿佛整座山成为了一个广阔出片的背景。
可别忘了,在山脚抬头仰望的,从来不只有20岁的球鞋,还有40岁的登山鞋、60岁的登山杖,甚至10岁的小雨靴,以及每一个去见大山的人。
儿童把山当成“娱乐键”,年轻人把山当成“断网键”,中年人把山当成“静音键”,老年人把山当成“回放键”。
同一座山,不同的年龄段,走的是不同的路,看的是不同的景,收获的是各自的“食粮”。
02
20多岁
大学生和入职场的年轻人,去山里是充电,也是把社交平台或朋友圈塞满。青春没有售价,凌晨出发夜爬,为日出也为云海。
![]()
对年轻人来说,爬山是一场“高浓度”的party。他们要在山顶完成几件事:
把一周的牛马生活换成数字海拔,把工位上的提神咖啡换成吹拂的山风,把人生并不是轨道换成人生是旷野,把我们都一样换成我们不一样。
下山时,手机相册多了100多张照片+几十个视频,心里多了快乐的满足感。
他们爬的不是山,是“我想去”的洒脱。
03
30多岁
30多岁的人爬山,很少发视频/朋友圈求点赞吧。在山顶去喘口气,顺便把“我是谁”想明白。在半山腰休息五分钟,听一听心跳。
![]()
那声音像极了两岁孩子喊“爸爸”的悦耳声,也像极了公司群里@你的提示音。
山对他们而言,是一间“无人打扰的茶室”。安静地去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自己呼吸的气息。下山时,背包里已经空了:来时的重已经没了,此刻只有轻松和自在。
回到家里,依旧!但更懂得珍惜生活。
04
40多岁
40-50岁的人,已经开始担心自己的体检报告,怕太多异常、怕精力不够、怕没时间......
通过去到山里,锻炼身体还能陶冶情操。他们不追求速度,也不想着看更美的风景,更多的是我来了就好。
![]()
这一次爬山,状态很好,不喘,流汗多,一切都很好。这就是爬山的意义,不好的被卸载掉,好的持续保持,让生活和工作更协调。
中年人的危机?在他们眼里不存在的。毕竟山都能爬,体验人生这条路也会从从容容。
山都没嫌重,哪有什么资格嫌生活重?嫌别人烦?这就是所谓的40不惑吧!
05
60多岁
60岁的人爬山,像回一趟“老家”,是赴一场童年的约。
他们走得很慢,其实是在等落在后面的童年。“当年我放牛的那座小山坡,现在被划进了风景区。”“当年都是拼命活着,现在只想感受大山里的生活。”
爷爷奶奶们不需要去追日出,只需要在山顶坐十分钟,十分钟里,看见自己12多岁砍柴的肩膀、20多岁成家的青涩、30岁努力养家的模样。
下山时,他们会慢慢走,牵着身边的老伴说:“山依然在那,没变;而我俩携手一生,也没变。”
06
10多岁
孩子的山,不需要意义,山是他第一次“用脚步量世界”。
他们只关心:为什么树上有松鼠;为什么这棵树长那么高;为什么小鸟叫得那么欢;为什么大人都说“慢点”,山却允许他们“跑起来”。
![]()
山对孩子而言,是一堂没有铃声的自然课。下山时,他们口袋里装满了松果、石子、奇形怪状的叶子等。
那是他们给大山写的“约定”,字都写不全,只能用拼音代替,却真诚得动人。
07
脚下有路,眼里有光
年轻人把山拍成大片,中年人把山读成哲学,老年人把山过成日子,孩子把山当成第一个“允许弄脏手”的朋友。
最近一次爬山,你几岁?
如果你20多岁,记得把垃圾带下山,那是你给30岁的自己留的体面;
如果你40多岁,记得把脚步放慢,那是你给60岁的自己留的膝盖;
如果你60多岁,记得把故事讲给身边的孩子,那是你给山留的“下一批客人”。
山不说话,但它记得每一双真诚踩过它的鞋,也记得每一双只把山当“背景板”的脚。
上山,是去追光;下山,是回到生活。光不在山顶,在每个人心里那一点“还想好好过”的念。
山不治愈谁,它只是把“你还愿意相信”的那部分,原路返还。
所以,无论你爬山段位是“王者”还是“青铜”,只要脚下有路,眼里有光,山,永远为你留一条“回自己”的小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