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曾几何时,一句“一年卖出10亿多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三圈”的广告语,让香飘飘奶茶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品牌。
小李至今记得,上学时的小卖部里,这款奶茶常年占据最显眼的货架,是课间十分钟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这个比奈雪、古茗等新式茶饮早十多年崛起的“奶茶第一股”,巅峰时手握160亿元市值,明星代言扎堆,综艺影视植入无孔不入,堪称茶饮界的“初代顶流”。
![]()
然而如今,它却深陷业绩滑坡泥潭,半年净亏近亿元,市值蒸发超百亿元,昔日的辉煌仿佛已成过眼云烟。
这杯陪伴无数人青春的奶茶,为何渐渐淡出了年轻人的视野?
![]()
草根崛起
香飘飘的成功,堪称中国消费市场早期“精准卡位+饱和营销”的经典案例。
2004年创始人蒋建琪从街边奶茶店的长队中嗅到商机,敏锐地发现了杯装冲泡奶茶的市场空白。
彼时线下奶茶店虽火,但需排队等候,且价格偏高,普通消费者难以随时享用。
他大胆推出“方便面式奶茶”,30秒热水冲泡即饮的便捷性,精准击中了学生和年轻上班族的核心需求。
![]()
产品定位之外,香飘飘的营销手段更是堪称教科书级别。
2005年它豪掷3000万元登陆湖南卫视,借助热门综艺的流量红利,让“香飘飘奶茶,奶茶香飘飘”的旋律传遍大江南北。
后续又接连冠名《快乐大本营》、《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等现象级节目,用高频次曝光抢占消费者心智。
那句不断升级的“绕地球”广告语,更是利用羊群效应,直白传递出产品的畅销程度,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
在渠道铺设上,香飘飘同样精明,它避开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从温州、湖州、无锡、苏州四个城市试点,以2至3元的亲民价格锁定学生群体,还通过“每箱附赠一杯奶茶供店主品尝”的细节操作,快速打通小卖部、商超等传统渠道。
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让它在短时间内实现爆发式增长,2006年营业额就突破4.8亿元,短短几年便坐稳杯装奶茶市场的头把交椅。
![]()
从个人视角来看,香飘飘的早期成功,本质上是踩中了消费升级初期的“便捷性红利”。
小李认为,当时的消费者对奶茶的需求还停留在“喝得到”的阶段,而香飘飘用标准化、低成本的产品形态,完美解决了线下奶茶店的供给缺口。
这种“需求精准匹配+强营销破圈”的组合,放在那个信息传播相对单一的时代,几乎是无解的存在。
![]()
光环褪色
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始于新式茶饮的崛起。
2015年前后,奈雪的茶、喜茶等品牌横空出世,以现做现饮、新鲜原料、高颜值外观的差异化定位,彻底颠覆了消费者对奶茶的认知。
如果说香飘飘解决的是“喝得到”的问题,新式茶饮则满足了年轻人“喝得好、能打卡”的更高需求,这直接冲击了香飘飘的核心市场。
![]()
更致命的是,香飘飘没能跟上健康化消费浪潮,产品创新陷入停滞。
长期以来,其经典杯装奶茶依赖奶精、白砂糖和香精的组合,虽保证了浓郁口感和低廉成本,却逐渐与追求“少糖、天然、健康”的市场趋势脱节。
当年轻人开始纠结“三分糖还是无糖”,当新式茶饮店提供个性化加料和甜度定制时,香飘飘多年来“换汤不换药”的口味升级,显然难以打动新一代消费者。
![]()
营销失灵则让香飘飘的处境雪上加霜,随着短、社交媒体成为主流传播渠道,传统综艺植入的效果大幅减弱,而香飘飘未能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去年5月的“核污水事件营销”虽短暂引爆流量,却因涉嫌摆拍和资本炒作引发争议,反而消耗了品牌信誉。
曾经引以为傲的“绕地球”广告语,如今即便更新到“40圈”,也早已无人在意。
![]()
在年轻人的社交语境里,一杯能拍照发朋友圈的现制奶茶,远比一个抽象的销量数据更有吸引力。
不得不说,香飘飘的衰落并非个例,而是传统快消品牌在消费迭代中的典型缩影。
小李观察到,当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当消费者从“功能满足”转向“情感体验”,固守原有思维的品牌必然会被淘汰。
香飘飘把自己过度绑定在杯装冲泡赛道,却忽视了茶饮市场“体验为王、健康为核”的底层逻辑变革,这才是其跌落神坛的根本原因。
![]()
转型破局
面对困局,香飘飘并非毫无动作。
2017年起,它开始布局即饮产品线,推出果汁茶、清煮茶等系列,凭借差异化定位实现营收增长,2024年即饮业务已突破9.7亿元,成为品牌的“第二曲线”。
2024年推出的原液现泡系列,采用独立糖包设计,试图对标新式茶饮的健康化需求;今年3月推出的16元一杯的明前龙井茶饮料,更是直接冲击高端市场。
![]()
线下实体店的尝试,则体现了香飘飘贴近年轻人的迫切。
在杭州、成都开设的门店主打高颜值装修,甚至招聘身高180厘米以上的帅气店员,试图用“颜值经济”吸引消费者打卡。
但这种模仿新式茶饮的玩法,能否适配香飘飘长期以来的“平价”品牌心智,仍有待市场检验。
毕竟在消费者印象里,香飘飘早已和“性价比”绑定,高端化转型注定道阻且长。
![]()
从行业趋势来看,茶饮市场的竞争早已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
新式茶饮品牌不仅拼产品、拼颜值,更拼供应链、拼用户黏性。
香飘飘的转型之路,难点不在于推出多少新品,而在于如何打破消费者的固有认知,重新建立与年轻人的情感连接。
小李认为,与其盲目跟风高端化和颜值营销,不如深耕自身优势,在便捷性与健康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许才是更稳妥的选择。
![]()
资本市场对香飘飘的转型保持谨慎,如今55亿元的市值,相较于巅峰时期蒸发了105亿元,足以说明市场的态度。
对于这个陪伴一代人成长的老品牌而言,想要重新“飘”起来,光靠营销噱头和产品跟风远远不够,必须真正读懂年轻人的需求。
在产品创新、品牌重塑和渠道升级上实现本质突破,茶饮江湖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永远的变化。
![]()
结语
香飘飘的起落,是中国消费市场迭代升级的生动注脚,它曾抓住时代机遇创造奇迹,也因滞后于趋势而陷入困境。
未来能否凭借转型重拾辉煌,关键在于能否放下“绕地球”的过去,用更贴合当下的产品和体验,重新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毕竟消费者的味蕾和情感,永远只留给那些真正懂时代、懂用户的品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