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星标 | 只讲人话,带你玩转AIGC。
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多久没有专注地看完一本书了?
坦白说,我应该有几个月了。不是我不想去看书,而是每次拿起一本新书,看了几页我就看不下去了。
我总会不自觉地去看看有没有人发我消息,微信群里是不是又在聊什么了,或者(更多时候)去看看 X 上有什么更新的内容。
这样来回几次之后,我基本上会干脆放弃看书的念头,直接陷入到无限的刷推文或者短视频里面。
我以前总觉得,这可能是因为此刻没有看书的心情,或者沉不下心来看书。但实际上,在工作、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我都表现出类似的情绪。
这种“心慌”和“坐不住”的感觉,像一种慢性病。
直到今天,我读到一份覆盖 10 万人的心理学报告,我才终于明白:我们共同的“注意力残疾”,很可能不是我们的错,而是算法“驯化”的结果。
![]()
我们总说刷短视频是为了放松、为了“杀时间”。我以前也相信。
但这份涵盖 71 项研究的综合分析,却告诉我一个反常识的结论:我们以为的放松,其实是一种认知“自残”。它正在悄悄关闭我们大脑的“深度模式”。
这事儿,比我们想象的严重一百倍。
认知损伤:你的大脑“顶级饕餮”化了
我经历的这种“心慌”,研究把它命名为“注意力残疾”。它在科学上被证实:碎片化信息流使用越多,认知能力就越差。
(论文主要讲抖音这样的短视频信息)
![]()
这才是最让我感到后背发凉的地方。
其中,被伤害最深的是两个核心指标:注意力和抑制控制(也就是管住自己不分心的能力)。
这两个能力,是人类进行深度学习、复杂问题解决、制定长期目标的基石。一旦它们受损,你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都会变得异常艰难。
而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流怎么做到的?科学家们用习惯化与敏化双重理论来解释这种损伤。
习惯化,就是说我们的大脑持续暴露于高刺激、快节奏的内容,对低刺激、慢节奏的任务开始脱敏。
这个很好理解,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大脑天天吃豪华大餐,自然就吃不下清淡的“深度思考”这种粗粮了。
刺激多了,对不刺激的东西就不敏感了。这也就导致那些短视频博主想尽各种办法来博我们的眼球,目的就是为了刺激我们大脑停留,而不是划走。
而敏化,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机制很好理解。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在玩“精神老虎机”或者“抽盲盒”。
平台算法给你推送的内容是无限且不可预测的。你往下滑,并不知道下一个视频/推文是爆笑、是干货、还是明星八卦。
正是这种“马上就能得到一个新刺激”的预期,不断强化你“快速切换”和“寻求下一个高潮”的冲动。
我们被训练得像一只听到铃铛就流口水的巴甫洛夫的狗,只是这里的“铃铛”换成了推送通知,奖励换成了下一个未知刺激。
![]()
图:巴甫洛夫的狗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一刷这玩意就掉进时间黑洞了,很多时候我真的是找那“下一个刺激”。
推文/朋友圈的“点赞、评论”机制,就是算法设计的另一个“即时奖励”的变种。你发一个状态,期待着“叮咚”一声的反馈,就像老虎机一样,不可预测但回报及时。
这种高频、不确定的刺激,把我们的神经认知过程训练得只对短暂、高回报的互动感兴趣。
按照论文的说法,我不是不爱学习了,而是我的大脑的“学习模式”被算法切换成了“狩猎模式”。
这个比喻,真的很精准,也很残酷。
新的陷阱:比短视频更可怕的“高阶成瘾”
我们上面讨论的都是低阶成瘾。但作为 AI 的深度用户,我更担心一个新的、更具杀伤力的“黑洞”正在形成:对大模型的认知依赖和精神依赖。
我发现,我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已经不是在刷短视频,而是在跟 AI 聊天。
这种应用比短视频更可怕,因为你跟它聊得越多,它就越了解你,而它本就几乎是“无所不知”的。
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甚至能向它倾诉,因为它不会评判你,不会泄密,永远在线。这种“精神依赖”带来的成瘾性是指数级的。
![]()
OpenAI 最近报告显示,每周有近百万用户在跟他们的模型聊一些包括自杀倾向在内的严肃话题。
当我们将自己的情感和认知需求全部外包给 AI 时,我们真正的“心流”和“创造力”又该去哪里找回?
认知自救:不再躺平,夺回你的注意力
这就是 AI 时代最残酷的真相。
论文指出,核心问题根本不是“用了多久”,而是你对这种刺激模式有多“上瘾”,你对自己的注意力有多“失控”。
这让我突然想起了那篇改变世界的经典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注意力就是你所需要的一切)。
这个名字真的太好了,它精准地道出了这个时代最残酷的真相:注意力,就是我们大脑最昂贵的资源。
短视频、朋友圈、推文,以及最新的 AI 认知依赖,正是抓准了我们人性中最脆弱、最渴望即时奖励的部分,用算法的巧劲儿,将我们最宝贵的注意力资源,廉价地消耗在“下一个刺激”上。
我们的创造力,从来不是被取代,而是被消耗。
所以,我们必须从被算法牵着鼻子走的“被动接受者”,重新做回“注意力的主人”。
这就是我们在这个时代,最硬核的认知自救。
好了,看完这篇文章去读一本书或者看一部电影。
长篇内容万岁。
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
https://psycnet.apa.org/fulltext/2026-89350-001.pdf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