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岁的老张,查出肌酐190的时候,整个人懵了。他不抽烟不喝酒,平时血压也还行,怎么肾功能就出问题了?更让周围人惊讶的是,他没有吃药,一年后复查居然降到了103。
![]()
很多人听说后都在问:不吃药,凭什么能把肾养回来?这到底是个例,还是有什么方法可以借鉴?
肾功能“亮黄灯”,很多人却毫无察觉
肌酐190意味着什么?简单说,肾功能已经有中度受损。但奇怪的是,大多数人这个时候却没有明显不适。
肾脏是个“沉默器官”,哪怕已经受伤,它也不会喊疼。很多人等到水肿、乏力、尿量减少才去医院,一查才发现肌酐飙升。而肌酐是衡量肾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越高说明肾小球过滤功能越差。
![]()
老张的情况不算特别,但他做的选择却非常少见:他拒绝了西药治疗,决定通过生活方式来“养肾”。
这不是鼓励大家效仿,而是想探讨:肾功能一旦下降,真的就无法逆转了吗?
很多人都误解了肾病,先把这几个误区说清楚
说起肾病,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喝水多点就好了”、“不吃咸就没事”、“肾虚和肾病差不多”等。这些说法,看似有理,其实误导很深。
![]()
“喝水多能养肾”这句话其实有前提。如果你肾功能已经下降,过度饮水反而会加重水钠潴留,导致水肿甚至心衰。真正该做的,是根据24小时尿量、钠排出情况等来决定喝水量,而不是一味多喝。
再如,“肾虚就是肾病”,这更是概念混淆。肾虚是中医术语,讲的是一类体质或症状群,比如腰膝酸软、耳鸣健忘。而肾病是器质性病变,可能涉及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等,完全是两个层面的事。
还有人以为“肌酐高就该马上吃药”,其实也不一定。肌酐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剧烈运动、脱水、高蛋白饮食都可能短期升高。关键是看趋势和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变化,而不是只盯一个数字。
![]()
肌酐为什么会升高?背后藏着这些机制
肌酐本质上是肌肉代谢的废物,经肾小球过滤排出。当肾小球受损,排不出去,肌酐就会在血液里积累。
肾小球受损的原因很多,高血压、高血糖、慢性炎症、药物毒性,甚至是反复感染、熬夜、情绪波动,都会让肾脏“超负荷”。
![]()
尤其是高血压,它就像一根强压水管,长期冲击肾脏血管,使其逐渐硬化、变窄,最终伤害到滤过功能。而高血糖则像在肾脏里“涂糖浆”,让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形成病变。
长期肌酐升高的背后,是肾单位不断减少。一个人一生的肾单位是有限的,用坏了是不可逆的。老张的幸运之处在于:他及时发现,且采取了正确的生活方式干预。
老张做了什么?从生活细节里“捡回肾”
他并没有用上复杂的中药方子,也没有靠偏方,而是从日常生活的琐碎点开始“修复”肾。
![]()
第一,他极度克制蛋白摄入。
以前一顿饭吃一碗牛肉面,现在换成了七分素三分荤。长期过量蛋白质会加重肾小球负担,尤其是动物蛋白,代谢产物多,肾脏压力大。他调整到每天摄入蛋白控制在0.6~0.8g/kg,只吃适量豆腐、鸡蛋白、瘦肉。
第二,他戒掉了“隐形盐”。
老张以前最爱吃咸菜、酱牛肉、卤鸡爪,觉得不咸就没味。后来才知道,这些加工食品里的钠含量高得吓人。他开始自己做清淡饭菜,远离调味包、酱料、腌制品。
![]()
第三,他坚持规律作息,不再熬夜。
肾脏的血流量在夜间是恢复的关键时间段,熬夜会打乱内分泌节律,影响肾小球的修复。他开始每天晚上10点前睡觉,早上6点起床,形成固定节律。
第四,他每天快走40分钟,坚持了300多天。
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间接提高肾灌注。但他避开了剧烈运动,选了对膝盖友好的快走和八段锦。
第五,他定期复查,学会看报告。
老张不是盲目乐观,他每三个月查一次肌酐、尿蛋白、GFR,看趋势变化,而不是看一个数字。这些数据让他逐渐摸清身体的反应。
![]()
肾功能下降的人,能不能“逆转”?
说实话,大多数慢性肾病是不可逆的。但在一定阶段,比如早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轻度蛋白尿、肌酐轻度升高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是有可能改善指标的。
你可以理解为:肾脏的滤过单位像“网格”,有些堵了,有些还能用。只要你不让它继续坏下去,甚至可以让“网格”部分恢复工作。
但前提是:发现得早、管得住嘴、迈得开腿、睡得够觉、稳得住血压。这些看起来简单,但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
![]()
养肾,到底该怎么做?
如果你肌酐已经偏高,或者家族有慢性肾病史,建议从这几件事做起:
控制蛋白质摄入:按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每天不超过0.8克。优先选择植物蛋白和蛋清。 远离高钠食物:看营养标签,控制每日钠摄入在2000毫克以下,尤其警惕加工食品。 适度运动但避免过量:快走、太极、八段锦是不错的选择。避免高强度、有氧冲刺类。 睡眠规律:每天不少于7小时,规律作息有助于肾脏修复。 保持血压、血糖稳定:这两者是伤肾的“隐形杀手”,定期监测非常关键。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肾小球负担,导致高滤过状态,长期就是肾损伤。 定期体检:一年查一次肌酐、尿常规、GFR,不要等到有症状才去医院。结语:肾脏是沉默的,但它不会无声地被毁掉
![]()
老张的经验并不是“奇迹”,而是科学+坚持的结果。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没有错过干预时机,很多指标是可以改善的。
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和延误。真正的“养肾”,不是靠补品,而是靠日复一日的生活细节。
你有没有关注过自己的肌酐?有没有做过尿常规?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对“养肾”的看法,也可以分享你身边的故事。如果觉得有用,记得点赞、收藏、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管理指南[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0,36(4):241-251. 2.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23年版)[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1):13-22.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