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文化坐标系中,山西从来都是藏着太多惊喜的秘境。这片被黄河与汾河滋养的土地,不仅沉淀着尧舜禹的上古传说,更留存着无数跨越千年的文明瑰宝。而在晋祠博物馆那片古柏苍劲的庭院深处,圣母殿前的8根廊柱,正以一种沉默却震撼的姿态,诉说着一段独属于中国的龙韵传奇——它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是宋元祐二年(1087年)镌刻的艺术绝响,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遗存。
![]()
龙,这个贯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图腾,从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中走来,早已超越了“百鳞之长”的生物想象,成为镌刻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符号。古人云:“龙者,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从殷墟甲骨上的象形文字,到商周青铜器上的蟠螭纹饰,从秦汉瓦当的夔龙图案,到唐宋绘画中的腾龙英姿,龙的形象始终在演变,却从未脱离过“祥瑞之兆”“英雄之喻”的核心内涵。汉代以降,龙更成为高等级建筑的专属装饰,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与礼制的森严有序,而盘龙柱,便是这种建筑美学与文化信仰的极致体现。
![]()
![]()
纵观神州大地的古建筑遗存,盘龙柱并不鲜见。北京故宫太和殿的云龙浮雕石柱,气势恢宏;曲阜孔庙的盘龙柱,精雕细琢;大同云冈石窟的石刻龙柱,古朴雄浑。但这些流传至今的盘龙柱,大多为石雕材质。石头的坚硬与耐久,让它们得以在岁月侵蚀中保存容颜,而木材的温润与脆弱,却让宋代以前的木雕盘龙柱几乎绝迹于世间。木质易腐、易蛀、易遭兵燹火灾,每一次朝代更迭、每一场天灾人祸,都可能让这些木质瑰宝化为灰烬。也正因如此,当人们在晋祠圣母殿前看到这8根历经900余年风雨依然完好的木雕盘龙柱时,才会生出那般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敬畏——它们是时光的幸存者,是工艺的活化石,更是华夏文明坚韧生命力的最佳佐证。
![]()
站在圣母殿前,抬眼望去,8条巨龙分别环绕着8根廊柱,身姿矫健,神态各异,仿佛下一秒便要挣脱木质的束缚,腾云驾雾而去。居中的应龙最为瞩目,相传它曾助黄帝破蚩尤、助大禹治洪水,是兼具神力与功德的瑞龙。这根应龙柱上,龙首高昂,双目圆睁,仿佛能洞察天地万物;龙身盘旋而上,鳞片层层叠叠,每一片都雕刻得清晰可辨,边缘锋利却又不失圆润,阳光透过殿宇的缝隙洒在上面,竟能折射出细微的光泽,宛如真龙鳞片般灵动。应龙的须髯垂落,根根分明,甚至能看清毛发的纹理,那份细腻与逼真,让人很难想象这是出自近千年前的工匠之手。
![]()
![]()
紧邻应龙的是蟠龙与蛟龙,二者姿态略有不同。蟠龙身躯盘曲紧密,龙爪紧握柱身,仿佛在积蓄力量,准备随时腾空而起;蛟龙则身形舒展,龙尾轻摆,带着一种刚柔并济的美感。最外侧的螭龙无角,身形更为纤细灵动,龙首微微侧转,似在与其他巨龙呼应,又似在俯瞰殿下游人,那份灵动俏皮,为威严的古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气。8条龙虽姿态各异,但都透着一股“独立天地”的神气——龙首不依附于任何装饰,傲然挺立,龙身线条刚劲有力,充满动感,这正是唐宋时期龙形象的鲜明特征。与明清时期龙的威严霸气不同,宋代的龙更多了几分自然洒脱与精神气度,仿佛是挣脱了束缚的天地精灵,既有着神性的高贵,又有着人性的鲜活。
![]()
触摸这些木质廊柱,能感受到木材的温润与厚重。经过近千年的岁月沉淀,木材的纹理更加深邃,表面虽有细微的磨损,却更显古朴沧桑。很难想象,在那个没有现代化工具的年代,工匠们是如何仅凭凿子、刻刀等简单器具,将坚硬的木材雕琢得如此精妙绝伦。他们不仅要精准把握龙的形态比例,还要考虑木材的纹理走向,避免雕刻过程中出现开裂;不仅要让龙的姿态富有动感,还要兼顾立柱的承重功能,让装饰与实用完美融合。每一刀、每一凿,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与智慧,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宋代木雕工艺的巅峰水准。
![]()
这组木雕盘龙柱的珍贵,不仅在于其工艺的精湛与年代的久远,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宋代,木雕艺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但由于木质材料的特殊性,留存至今的宋代木雕作品寥寥无几,尤其是这种体量巨大、工艺复杂的建筑装饰木雕,更是凤毛麟角。这8根盘龙柱,为后人研究宋代的雕刻工艺、建筑美学、龙形艺术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资料。从龙的造型来看,它们既继承了唐代龙的雄浑大气,又逐渐形成了宋代特有的灵动飘逸,龙首的比例、龙身的曲度、鳞片的排列、龙爪的形态,都展现出宋代艺术家对龙的独特理解与诠释,填补了宋代龙形艺术研究的空白。
![]()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组盘龙柱为何能在山西晋祠保存至今?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相对湿润的南方而言,木材不易腐朽,这为盘龙柱的保存提供了天然的地理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晋祠作为祭祀晋国始祖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的场所,自创建以来便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保护,历经多次修缮却始终未遭大规模破坏。千百年来,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朝代更迭的乱世,晋祠都以其独特的文化地位,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圣地,这8根盘龙柱也因此得以躲过无数劫难,完整地留存至今。
![]()
在那个推崇“天人合一”的宋代,龙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寄托。这8条龙盘踞在圣母殿前,既守护着殿内的神灵,也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更守护着华夏民族的文化信仰。它们见证了北宋的繁华与变迁,经历了金元的战乱与融合,目睹了明清的安定与发展,直到今天,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与殿宇中的古柏、流淌的泉水、往来的游人相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
当我们凝视这些盘龙柱时,不仅能感受到艺术的震撼,更能感受到文化的力量。近千年来,龙的形象在不断演变,但其所承载的团结、奋进、吉祥、威严的精神内核却从未改变。这8根木雕盘龙柱,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史书,记录着宋代的工艺水平、文化思潮、社会风貌,也记录着华夏民族对龙的永恒崇拜。它们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瑰宝,不仅在于其工艺的精湛,更在于其能够跨越时空,引发后人的共鸣与思考。
![]()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晋祠,只为一睹这组千年木雕盘龙的风采。有人惊叹于工匠的巧夺天工,有人沉醉于龙形的灵动霸气,有人感慨于历史的沧桑变迁。但无论人们带着怎样的心情而来,离开时都会被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所折服。这8根盘龙柱,不仅是山西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文化财富。
![]()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总是行色匆匆,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温度。而晋祠的这8根木雕盘龙柱,就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用它历经千年的容颜,提醒着我们: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正是因为有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作为根基,有这些代代相传的精神信仰作为支撑。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未来的引领者。
![]()
或许,当我们下次再站在圣母殿前,凝视着这些栩栩如生的盘龙时,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艺术的美,更是一种责任与使命。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文化瑰宝,如何让它们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的问题。而这8根历经900余年风雨的木雕盘龙柱,也将继续矗立在晋祠之中,见证着华夏文明的生生不息,诉说着那段独属于中国的龙韵传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