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7月,一则股权过户公告打破A股平静:国资深圳汇理正式接手申科股份,原实控人何全波家族彻底退出。
从2007年上市筹备期的首次套现,到2025年的全盘清仓,14年间何氏父子三人通过一系列精准操作,累计套现16亿真金白银,将一家制造业企业变成家族“提款机”,这场横跨十余年的资本大戏终于落下帷幕。
![]()
上市前的反常离场:未敲钟先赚5900万
2007年,当多数企业创始人还在为上市申报忙得不可开交时,申科股份的筹备期却出现诡异一幕。
实控人何全波的妻子黄香梅,突然转让手中全部股份,一次性套现5900万。
这笔钱在当时足以让普通家庭实现财富自由,而此时的申科股份距离登陆A股还有4年时间,甚至尚未完成上市申报。
![]()
按照资本市场的常理,优质企业的核心股东绝不会在上市前夕轻易放弃股权,毕竟上市后股权价值往往会大幅提升。
即便需要引入资本,也更倾向于通过增资扩股让资金流入公司,助力后续发展。
殊不知,黄香梅的果断离场,早已暴露了何全波家族的真实算盘:上市不是为了把企业做大做强,而是搭建一个规模更大的变现平台。
![]()
出生浙江诸暨的何全波,本有着教科书式的创业履历:从国营轴瓦厂的普通工人,一路做到厂长,深谙行业上下游逻辑。
上世纪90年代,他借着市场经济转型的东风自立门户,还搭上上海电气集团的“顺风车”成立合资公司,也就是申科股份的前身。
可就在企业具备上市潜力时,上海机电选择退出,何全波家族顺势全盘接手,为后续的清仓计划铺平了道路。
![]()
重组烟雾弹:3年5次公告拉涨股价
2011年,申科股份顺利登陆A股,何氏家族的清仓计划进入实质性阶段。但A股规则规定,实控人持股有3年锁定期,他们要等到2014年才能公开减持。
更棘手的是,公司业绩很快露出破绽,2013年,上市仅两年的申科股份就陷入巨亏,全年亏损1.4亿,而当年营收不过2亿左右,这样的业绩几乎是“资不抵债”的前兆。
业绩亏损没有动摇何全波的清仓信念,反而让他加快了节奏。他深知,要在股权解禁后卖出好价钱,必须先把股价做高,一场“只打雷不下雨”的重组大戏就此上演。
![]()
2013年至2016年间,申科股份累计发布5次重组公告,每次都释放“引入优质资产、优化业务结构”的利好信号。
市场对这些利好反应热烈,投资者纷纷入场追捧,公司股价从10多元一路飙升至36.33元/股的历史高位。
就在股价登顶的关键时刻,何全波和儿子何健东果断出手,将手中13.76%的股权转让给北京华创,一次性套现7.5亿。
![]()
令人唏嘘的是,这个股价高点此后14年再也没有出现过,而当初5次轰轰烈烈的重组计划,最终全部夭折,没有一次真正落地。
事后回看,这些重组公告不过是为拉高股价量身定制的“烟雾弹”,目的就是为家族套现创造最佳时机。
![]()
辞职+空壳董事长:为清仓扫清障碍
7.5亿套现到手后,何全波父子的操作更加直白,一场看似“新老交替”的人事调整,实则是为后续清仓铺路的关键一步。
2016年,何全波辞去董事长职务,儿子何健东同步辞去总经理职位,父子二人彻底退出公司核心管理岗位。
![]()
这一操作的玄机的在于A股的减持规则:公司董监高减持股份有着严格的比例约束,还需要履行复杂的信息披露程序。
父子二人辞职,正是为了避开这些限制。但问题在于,他们持股比例合计超过40%,如此大规模的股权变动如果直接离场,难免引发市场恐慌,导致股价暴跌。
于是,一个“烟雾弹”式的人事安排应运而生:何全波将毫无持股的小儿子何建南推上董事长宝座。
![]()
当时外界还以为这是家族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期待何建南能带领公司走出困境。
如今看来,这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掩护战,何建南没有任何股份,本质上只是家族清仓的“代言人”。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何全波父子的核心任务只有一个:寻找能一次性接手全部股权的接盘人。
![]()
国资兜底:16亿落袋,企业何去何从?
事实上,何泉波的清仓之路并不顺利,第一次,也就是2020年的时候,他曾经想办法将控制权转给背景的钟南山投资,结果是六天后就匆匆终止。
不过他也没死心,两年后,何泉波家族再次尝试,结果是只有儿子何建东成功套现1.7亿,可何泉波本人手中的核心股权却没有出手的机会。
吸取教训后,何泉波意识到像这样主动寻找接盘人,效率低,失败率高,与其如此,不如公开征集受让方,也就是把股权挂牌出售,等待心仪的买家上门。
万万没想到,这一招居然真的管用,2025年7月,国资深圳汇理就找上门来,双方聊得很是投机,最终由深圳汇理以16.12元每股的价格接下何泉波手中所有剩余股份。
![]()
而这一次,何泉波足足套现高达6.8亿!
加上此前妻子黄香梅的5900万、2016年的7.5亿、2022年的1.7亿,何全波家族累计套现金额高达16亿,稳稳落袋为安。
如今,何全波家族已经彻底脱离企业家身份,变成纯粹的资本赢家,开始畅享16亿财富带来的生活。
而接盘的国资,却要面对一个烫手山芋:申科股份常年亏损,核心竞争力缺失,轴瓦轴承行业竞争激烈,公司既没有技术壁垒,也没有稳定的盈利模式。
尽管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略有回暖,但营收规模始终未能突破3亿元,业务成长性备受质疑。
![]()
结语
何全波父子用14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完美”的资本撤离,有人戏称这是“现实版肖申克的救赎”。
只是电影里的安迪追求的是自由,而这里的何氏家族追求的是财富。他们带着16亿潇洒离场,或许早已忘了当年创业的初心。
而接手烂摊子的国资,能不能盘活这家濒临困境的企业,那些被套牢的投资者还能不能等到回本的那天,没人能给出答案。
这场资本游戏里,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深陷泥潭,这就是最真实的资本市场。
参考资料: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