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最北端的村庄蒙兀室韦
-我从事高等职业教育20年(133)
2011年8月2日,我们结束了在满洲里市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编委会2011年会。
8月3日,我们去了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的蒙兀室韦看。满洲里至蒙兀室韦的路程约400多公里,早上我们的旅行大巴早早就出发了,第一站我们先到了达赉(lài)诺尔区的呼伦湖(照片1,2)。
![]()
照片1呼伦湖
![]()
照片2呼伦湖
呼伦湖,又名呼伦池、达赉湖、达赉诺尔,蒙古语意为“海一样的湖”,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西部的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和扎赉诺尔区之间,湖面海拔545.3米,呈不规则斜长方形,长轴为西南至东北方向,湖长93公里,最大宽度41公里,湖周长447公里,总面积231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5.7米,最深为8米,蓄水量138.5亿立方米,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呼伦湖素有“草原明珠”、“草原之肾”之称。
呼伦湖地区是北方众多游牧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东胡、匈奴、鲜卑、室韦、回纥、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曾繁衍生息于此。
早上8点,我们的大巴从满洲里出发,兜兜转转2个多小时,才到呼伦湖,这里是保护珍稀鸟类、湿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内有鲤鱼、鲫鱼、白鱼和鲶鱼等30多种鱼类。景区饭馆以鱼为主的菜肴吸引着八方游客,我们在湖边走走看看1个多小时,中午11点多在景区的饭店吃了鱼宴。
我们从呼伦湖出发,继续向着下一个目的地蒙兀室韦出发。
大巴沿额尔古纳河向北行驶,到蒙兀室韦边境小镇约为300多公里。
大巴行驶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透过玻璃,欣赏到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偶有远处的蒙古包,茂密树林的山丘和纯净湛蓝的水泡子,广袤的草原,一路都是风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照片3,4,5,6,7,8,9)。
![]()
照片3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牛群
![]()
照片4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蒙古包
![]()
照片5呼伦贝尔大草原
![]()
照片6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牛羊
![]()
照片7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丘陵
![]()
照片8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水泡子
![]()
照片9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牛羊
我们的大巴行驶了约4个小时,到了额尔古纳市,车子停在哈撒尔路2号的东正教堂附近,我们下车参观了教堂,这座教堂的金绿圆顶彰显俄罗斯风情(照片10)。
![]()
照片10额尔古纳市的东正教堂
稍事休息,继续向北前进,在大巴上又是2个多小时,到了额尔古纳市的太平林场的白桦林景区,下车感受自然的魅力。
白桦林景区,拥有大片原生白桦林,树木高大挺拔,环境清幽宁静,保留了原始自然风貌,我们打卡留念(照片11,12,13)。
![]()
照片11太平林场的白桦林
![]()
照片12太平林场的白桦林
![]()
照片13太平林场的白桦林
继续赶路,还有2个多小时才能到蒙兀室韦。傍晚6点多,我们到了祖国最北端的蒙兀室韦村。
晚霞照耀着这个有着传奇故事的村庄,它和内地的村庄有点不一样(照片14,15,16,17)。
![]()
照片14蒙兀室韦村口的雕塑
![]()
照片15蒙兀室韦村
![]()
照片16蒙兀室韦的民宿
![]()
照片16蒙兀室韦的村道
![]()
照片17蒙兀室韦的农家小院
蒙兀室韦,在中国的最北端,地处大兴安岭西北麓与额尔古纳河右岸交界处,被群山环抱,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被誉为“中国最后的边陲小镇”,汉族、俄罗斯族和蒙古族等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是蒙古族发源地之一。
这里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居民大多为俄罗斯族后裔。他们的祖先在清朝末年陆续从俄罗斯迁居至此,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虽然已经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但俄罗斯族的传统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建筑风格依然保留至今。
我们住在民宿客栈,晚上这里的气温还有点低,随便吃点东西,到街上走走看看。夜晚的室韦村十分热闹,街道熙熙攘攘,招揽客人的吆喝声和品尝美食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夜幕下的蒙兀室韦广场有四面八方的游客汇聚于此,载歌载舞,交流打卡,眺望额尔古纳河对面的俄罗斯小镇(照片18,19,20,21,22,23,24)。
![]()
照片18夜幕下的民居
![]()
照片19夜幕下的蒙兀室韦广场
![]()
照片20蒙兀室韦广场
![]()
照片21蒙兀室韦广场
![]()
照片22夜幕下的蒙兀室韦广场
![]()
照片23额尔古纳河对面的俄罗斯小镇
![]()
照片24蒙兀室韦广场的烧烤摊
走进室韦村,木刻楞房屋,彩色窗框,它不仅拥有浓郁的异域风情,又拥有着原生态的自然风光。
我们晚上住在村里的民居,屋里有点潮,还有点凉,要盖被子。一天乘坐大巴走了500多公里的路途,有点累了,很快入睡。
8月4日,早上5点多太阳就出来,我起床沿着村道从西头走到了村东头,当晨雾轻抚草原,额尔古纳河雾气蒸腾,漫步村中,似乎能嗅到微风带来的山中鲜花与青草的味道。随着第一缕曙光弥散在雾气中,洒落在一排排圆木叠垒的木刻楞屋檐上,暖暖的。
村子的布局是一个十字街,从南街进村,向北就到了蒙兀室韦广场和额尔古纳河边。村里的房屋多建在村道的2边,来这里旅游的人多了,有许多的“木刻楞”民居正在修建,村道原始古朴,还有一个望江楼,我不知这是新修的还是老建筑(照片25,26,27,28,29,30,31,32,33,34)。
![]()
照片25蒙兀室韦的村道
![]()
照片26蒙兀室韦的民居
![]()
照片27蒙兀室韦的民居
![]()
照片28蒙兀室韦的民居
![]()
照片29蒙兀室韦的民居
![]()
照片30蒙兀室韦的望江楼
![]()
照片31蒙兀室韦的村道
![]()
照片32蒙兀室韦的民居
![]()
照片33蒙兀室韦的民居
![]()
照片34晨光下的蒙兀室韦的广场
该村作为蒙古室韦部落发祥地,现存元代蒙兀室韦部落遗址,清代起成为中俄边贸节点,逐步形成俄罗斯族聚居区,保留着中西合璧的"木刻楞"民居建筑,现存历史建筑占比达65%,村内俄罗斯族占常住人口82%,传承列巴制作和手风琴演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照片35)。
![]()
照片35蒙兀室韦的列巴房
室韦还有国家一类口岸,在额尔古纳河上有一座“友谊桥”,是中俄界河上第一座永久性公路大桥,年过货量2万吨(照片36)。
![]()
照片36蒙兀室韦的友谊桥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里的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发生了变化,蒙兀室韦村通过农旅融合,恢复传统建筑,修缮具有百年历史木刻楞,保留松木雨林板屋顶等特色工艺,兴办民宿,兼顾现代生活需求,实现从传统村落向现代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转型(照片37,38)。
![]()
照片37在修缮的木刻楞
![]()
照片38坐落在丘陵下的民居
2025年11月14日星期五农历乙巳年九月廿五日忆记于杭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