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额尔古纳的白雪村庄里,住着这样一群人,别看他们金发碧眼,一口炕炉烧得地地道道,包饺子也比汉人还麻利。
你信不信?她不是“外宾”,而是正宗的中国俄罗斯族,祖上竟是从沙俄跑来的贵族后代!
这群人如今已在中国定居百年,对中国的认同感,也已十分深。
![]()
可他们究竟是怎么留下的?又为何如今看上去更“像中国人”?
从沙皇跑到清朝,他们这一“跑”,就是几代人!
他们看着像外国人,但人家身份证上写得清清楚楚:民族——俄罗斯族;籍贯——内蒙古额尔古纳。
这群“非典型老毛子”,已经在中国待了一百多年——对,就是从当年沙俄跑来的那拨人!
可问题也来了:当初怎么进来的?现在为啥还没走?他们是外国侨民?还是中国人?别急,咱们一点点捋。
说起这事儿,得追溯到沙皇彼得大帝那会儿。
17世纪末,沙俄就开始琢磨往东扩张。
北冰洋冻得慌,往南开疆才是正路。结果,一路打到黑龙江、贝加尔湖,跟清朝硬碰硬。
康熙皇帝一看这帮“毛子”不老实,干脆打了一仗——雅克萨之战。
清军火铳一响,沙俄人立马怂了,赶紧签了个《尼布楚条约》。
![]()
算是有点规矩了,但那帮人,骨子里就没想走。
到了19世纪末,沙俄搞了个“大动作”:修中东铁路!
从满洲里一路通到哈尔滨,顺便把俄国人也一股脑“修”进来了。
修路、搞管理、开银行、建洋房,全是一套套的“俄式操作”。
资料里写得明明白白:
中东铁路通车后,哈尔滨人口激增,俄侨人数一度超过15万!
当时的道里、道外、香坊一带,俄语比中文还普及,连饭店都叫“喀秋莎酒楼”!
1917年,十月革命一来,俄国国内炸了锅。
白俄军官、旧贵族、教士、商人纷纷出逃,中国东北成了避风港。
结果呢?躲是躲下来了,可也断了回家的路。
没法回去,那就得落地生根。
可根怎么落?这事儿就得靠“婚姻外交”。
俄侨娶汉族、满族姑娘,孩子生下来五官像俄国人,名字像中国人,性格还兼着俩边——这就是后来的“华俄后裔”。
你说他们是俄国人吧,他们从没去过莫斯科;你说他们是中国人吧,身份证那一栏民族却写着“俄罗斯族”。
这么一混,就是五代人。
![]()
官方认定,根落中国
沙俄那一波人落地生根,开头靠的是“逃难”,后面靠的是“通婚”。
俄侨来中国,不是带着“殖民思想”来的,是带着锅碗瓢盆和脑袋来的。
打仗输了、家没了、国也变天了,除了能干点活、做点买卖,他们最主要的“社交资源”,就是跟本地人好好过日子。
哈尔滨、齐齐哈尔、满洲里,甚至新疆伊犁,都留下了他们的影子。
很多俄侨娶了本地女人,语言不会咋整?没事儿,手势都能讲感情,锅碗瓢盆敲久了,感情自然热了。
一代、两代、三代……孩子慢慢就不说俄语了,改说东北话了。
圣诞节没过几次,春节鞭炮倒是放得比谁都响。
白面包没人烤,热馒头一个顶仨吃;名字从“伊万诺夫”变成了“李瓦”,从“玛丽亚”变成了“刘娟娟”。
你要是现在去额尔古纳问一个俄罗斯族青年:“你是俄国人吗?”
人家立马回你:“我是中国人!”
![]()
但,这种“嫁进来”的过程,也带来身份认定的难题。
早年间,这些华俄后裔一度被当作“外侨”,甚至还有些孩子到了学校,民族一栏干脆写“未定”。
后来国家一琢磨,这哪能行啊?
于是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确认俄罗斯族为独立的少数民族,拥有完整民族身份、选举权、宗教自由权利。
就这一纸政策,让多少“无名氏”变成了“光荣的中华儿女”。
中华大地上独特的俄罗斯血脉
你要是现在去一趟内蒙古额尔古纳,尤其是那个“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你准得晕一圈。
街上走着金发碧眼的大爷大妈,一开口就是一口流利东北味儿。
你再看房子——屋顶圆顶像教堂,窗户贴着剪纸窗花;院子里支着秋千,屋里炕头铺着大红花被,灶台上还煮着一锅酸菜粉条。
这,就是俄罗斯族的“混搭风生活”。
他们的长相,大概率能让你怀疑这人是不是哪国来的外交家;可他们的生活方式,能让你觉得他比你还像个地道中国人。
有的年轻人干脆去学汉语播音、学普通话教学,在呼伦贝尔做导游,还用俄语接待国外游客,顺手一介绍:
我是俄罗斯族,不是俄罗斯人,我是中国人。
这话,说得响亮,也说得真心。
![]()
你问他们吃啥——酸黄瓜、奶酪、黑面包,照吃;可是蒸玉米面饼、炖牛肉、煮大骨头汤,也从来不缺。
你说俄罗斯族现状如何?一句话评价:人少情重,根在中国。
从沙俄跑来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是为了个“安稳”。结果这一安,安出了几代人。
是的,他们长得像“洋人”,但他们的身份证、语言、文化、认同、价值观,全是“中式”。
他们的孩子参加高考,写的是汉字,答的是政治课题,唱的是《我和我的祖国》。
他们的老人守着东正教堂,心里念着“国家安定、人民富强”;他们去北京旅游,看故宫、登长城,也会在天安门前留影说一句:
我是中国人。
全国俄罗斯族总共不过1万5千多人,听起来是少,可他们用100多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被动来到中国——主动融入中国——自觉成为中国人”的独特民族路线。
这群人,是少了点,但分量不轻。
他们是民族构成的拼图里一块特别的拼色,是中华民族这个大舞台上,别样风情的音符。
他们从北国而来,扎根在中国。他们是俄罗斯族,也是中华儿女。
这,才是真正的“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与经验——基于内蒙古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的个案研究,祁进玉、王春艳,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3-07-15,期刊
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额尔古纳恩和,李洋、周晨毅,生态文明世界,2023-10-15,特色期刊
中国俄罗斯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变迁,唐戈,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20,期刊
中国俄罗斯族溯源,杨素梅、高寒,民族论坛,2019-01-22,期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