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领域最近出现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消息:全球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已经准备好进行移植的器官最后却用不上,白白浪费掉。
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款AI工具,能提前预判哪些器官捐献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把这种浪费情况减少了60%。这个数字听起来很惊人,但背后的逻辑其实挺简单。
先说说器官移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现在医学界越来越多地使用心脏骤停后死亡的捐献者器官,这类捐献被称为循环死亡后捐献,简称DCD。
![]()
但这种捐献有个硬性规定,从撤除生命支持到捐献者死亡,时间必须控制在45分钟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器官质量就没法保证了,医生也不敢用。
大约一半的DCD案例里,捐献者没能在45分钟内死亡,整个移植计划就得取消,医院提前做了一大堆准备工作,手术团队待命,器官接收方也做好了准备,结果最后一场空。
这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让等待器官的患者白白错过机会。
斯坦福大学的团队想到了用AI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收集了美国多家移植中心2000多名捐献者的数据,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项指标。
![]()
通过机器学习,AI模型学会了预测哪些捐献者有可能在45分钟内死亡,哪些不太可能。
这个模型的表现确实不错,研究显示:它的预测准确度超过了顶尖外科医生的判断,把"徒劳获取率"降低了60%。
所谓徒劳获取率就是指移植团队已经启动了器官获取程序,但最后因为时间超时不得不放弃的情况。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柳叶刀数字健康》期刊上,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佐佐木一成博士表示,这个模型能在手术准备启动前就识别出器官的有效时间窗口,大大提升了移植流程的效率。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这几年确实发展很快。
![]()
今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完成了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下的活体供肝切取手术,虽然这跟斯坦福的AI预测系统不是一回事,但都说明了技术在器官移植领域的重要作用。
斯坦福这个AI工具的优势在于,即使部分供体信息缺失,它仍然能保持不错的准确性。
这点很重要,因为实际操作中,不可能每次都能拿到完整的数据。
模型的鲁棒性强,意味着它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派上用场。
从医院管理的角度看,这个工具也很有价值,每次为器官回收做准备,医院都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如果最后发现器官不能用,这些投入就全打了水漂。
![]()
有了AI的辅助,医院可以更精准地判断哪些案例值得投入资源,哪些不值得,财务和运营压力都能减轻不少。
目前这个AI工具主要用于肝脏移植,但研究团队计划把它扩展到心脏和肺移植领域,这些器官的移植同样面临时间窗口的限制,AI预测系统如果能在这些领域也取得成功,受益的患者会更多。
在中国器官移植的需求同样巨大,2023年中国完成器官捐献和移植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
但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数量远超可用器官数量,如果类似的AI技术能在国内推广,对提高器官利用率肯定有帮助。
不过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不是没有争议,有人担心过度依赖机器判断会不会出现伦理问题,毕竟涉及的是人命。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AI更多是作为辅助工具,最终决策权还是在医生手里,它提供的是更精准的数据支持,帮助医生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
这个AI模型用的是监督学习的方法,基于历史数据训练出预测能力,它不是在创造新的医学知识,而是在已有数据中找到规律。
这种方法在很多领域都被证明是可行的,关键在于数据质量和模型的泛化能力。
斯坦福的这项研究经过了回顾性和前瞻性测试,不仅用历史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还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了测试,这种严谨的验证流程,让人对AI工具的可靠性更有信心。
AI技术在器官移植领域的应用,确实为解决长期存在的资源浪费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斯坦福这个模型把无效移植减少60%,意味着更多器官能被用在真正需要的患者身上,也让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类似的工具帮助医生做出更好的决策,让每一次生命的馈赠都不被辜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