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中国有近2000位院士,却拿不到诺贝尔奖?
我们为什么非要默认“诺贝尔奖 = 世界最高科学成就”这个前提?
来看一组“魔幻现实”的对比:
1. 和平与发展的“悖论”
· 中国拥有世界前三的军事力量,却保持了近40年内外几乎绝对的和平稳定,没有对外发动战争。结果:无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 中国经济30年翻了几十番,带领数亿人脱贫,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结果:无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 工程与理论的“双重突破”
· 中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在光伏、新能源、特高压、AI、航空航天等决定未来国运的工程领域,我们已是世界领先甚至主导者。结果:无人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在纯理论领域,2024年中国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文285篇,高居世界第二,超过德英之和。结果:同样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无缘。
3. 拯救生命的贡献
· 香港卢煜明教授发明的无创产检技术,已在全球普及,拯救了数百万孕妇和婴儿的生命。这是实打实的、惠及全球的医学贡献。结果:未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 被历史尘封的“世界首次”
· 赵忠尧院士,1930年人类首次观测到正反物质湮灭现象(发现反物质),本应是诺奖级发现。
· 王淦昌院士,提出验证中微子的实验方案,是全球首个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的科学家。
·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5年完成,这是人类首次人工合成有全生命活性的蛋白质。
· 结果:以上成就,均未获得诺贝尔奖。是我们的成果不够“首发”吗?恐怕不是。
5. 经费与获奖的“倒挂”
· 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3.63万亿元(约5200亿美元)。这笔钱如果作为一个经济体的GDP,能排世界第30名。
· 而排在第29名的奥地利(25人获奖)和第31名的挪威(14人获奖),拿诺奖拿到手软。我们投入了世界顶级的资源,却换不来对等的“认可”,这难道不奇怪吗?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当我们把上面这些事实罗列出来,一个很“可怕”但却越来越清晰的结论浮出水面:
不是中国的问题,是诺贝尔奖的问题。
这个奖,从设立之初就带有天然的局限性:
· 它不颁给逝者:这让很多毕生奉献、大器晚成的科学家失去了机会。
· 它只颁给个人,极少颁给团队:而现代重大科研突破,几乎都是大团队协作的成果。中国的嫦娥工程、量子通信哪个不是成百上千优秀科学家智慧的结晶?
· 它有明显的政治和地域偏好:和平奖与文学奖的“双标”已是世人皆知,自然科学奖也深受西方学术话语权和人脉圈子的影响。
· 它经常“错过”伟大发现: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之父)没拿化学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拿物理学奖(获奖是因为光电效应)。诺奖的评委也是人,他们的认知有延迟,也有偏见。
所以,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代表世界前沿科技水平,更不是指引人类未来的唯一灯塔。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中心主义下的一个学术评价体系和政治宣传工具。
我们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它“含金量”高,不过是长期被这种话语体系宣传和熏陶的结果。
那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是:建立自信,走自己的路。
· 看看我们的嫦娥六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这难道不代表人类的未来吗?
· 看看我们的特高压技术、新能源产业,正在为全球碳中和做出决定性贡献。这难道不是更大的“和平奖”吗?
我们需要的,不是削足适履地去迎合一个别人的标准,而是打造属于自己的、被世界公认的科学荣誉体系,同时用实实在在的科技成就为人类谋福祉。
等到我们的“中国奖”成为世界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时,今天关于“为什么拿不到诺奖”的疑问,自然会成为一个历史注脚。
来源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