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弟球 编辑|弟球
江苏有个县级市,人口才60多万,居然在2021年造船量就超过了日本全国。更厉害的是,这地方人均收入18万,比好多省会城市都要高。一个县城能把日本这个造船强国按在地上摩擦,靠的可不是拼命加班、疯狂内卷。用了什么办法能在全球造船版图上占据一席之地?
![]()
![]()
荒滩上起步的造船梦
1971年9月,49个人拿着10万块钱开工了。这帮人成立了个“交通机械修理厂”,说是修理厂,其实就是修修木船,补补渔网,干的都是最基础的活。
![]()
那时候的靖江,穷得叮当响。县城里连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更别提什么工业基础。
长江从这里流过,水运倒是方便,可就算有这个地理优势,也没人敢想能搞出什么大名堂。修船这行当,技术含量不高,赚的都是辛苦钱,大家就想着能养家糊口就行。
到了90年代初,修理厂已经变成了小船厂,能造几百吨的小船。那个年代全国到处都是这种小厂,竞争激烈得很,价格战打得你死我活。
![]()
船厂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订单少,欠款多,工人工资都快发不出来。到1994年的时候,厂子已经濒临破产,账上欠了一屁股债,银行都不愿意再贷款。
袁凯飞眼光也独到。他仔细研究了一圈国内外的造船市场,发现了一个被所有人忽视的空档:1万到5万吨的散货船。
大船厂觉得这种船太小,利润薄,不屑于干;小船厂又没那个技术实力,造不出来。这个夹缝市场,恰好成了靖江的机会。
![]()
2500万的豪赌
袁凯飞打定主意要造散货船,船厂从来没造过这么大的船,工人没经验,设备也不够,技术更是一片空白。
1997年,他们接下了第一艘1.2万吨散货船的订单,整个船厂都动员起来,就跟打仗似的。
造船这活儿,讲究的是精细。船体每一块钢板的切割、焊接,都得严丝合缝,误差不能超过几毫米。
![]()
靖江的工人之前只造过小船,突然要造这么大的家伙,手忙脚乱是肯定的。钢板切割出了偏差,焊接质量不过关,返工是家常便饭。工期一拖再拖,成本蹭蹭往上涨。
这艘船造了快两年,终于下水了。验收的时候,一算账,亏了2500万。这个数字在那个年代,能把一个中等规模的企业直接拖垮。
![]()
船厂内部有人开始动摇,觉得这条路走不通,还是回去造小船算了。袁凯飞顶着巨大压力,硬是咬牙坚持下来。
这艘船虽然亏了钱,质量却没得说。印度尼西亚的船东拿到船之后,各项指标都达标,航行稳定,油耗也控制得不错。
1997年之后,希腊、新加坡、日本的船东都开始找上门来。这些国际船东要求特别严格,他们会派人驻厂监督,每一道工序都要检查。
靖江的船厂在这种高压下,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工人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精,用了不到五年时间,就把散货船的制造流程摸得门清。
![]()
金融海啸里的生存法则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航运业瞬间冰封,全世界的船东都不下订单了,已经签的合同也有不少违约的。
中国造船业遭遇重创,全国有2000多家民营船厂,到2009年底只剩下不到100家还在开工。
靖江的船厂也受到冲击,订单量断崖式下跌。一些船厂选择关门歇业,等行情好转再说。
![]()
袁凯飞又做了一个大胆决定:不停工,继续接单,哪怕利润薄到几乎为零。
他的逻辑很简单:造船是个技术密集行业,工人队伍一旦散了,再想聚起来就难了。熟练工人是船厂最宝贵的资产,只要人还在,技术还在,将来就有翻身的机会。靖江的船厂咬着牙,把工人留住,把生产线保持运转。
![]()
船厂接的订单,有些连成本都不够,就是为了不让工人闲着。工人工资照发,社保照交,船厂管理层带头降薪。整个靖江造船圈,都在用这种方式死扛。
扛过了2008到2010这三年,市场开始回暖。那些关门的船厂想重新开工,发现工人找不到了,技术生疏了,客户也跑光了。
靖江的船厂却完整保留了实力,订单一来马上就能接,交货周期还比别人短。这一轮危机,靖江不仅没被淘汰,份额反而扩大了。
到2012年,靖江已经聚集了十几家规模不等的船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钢材供应、船用设备、涂料油漆、电子仪器,所有配套企业都在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
![]()
一艘船从设计到下水,需要的几千种零部件,90%都能在本地解决。这种产业集聚效应,大大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
![]()
从人海战术到智能制造
一艘万吨级的船,需要几百号工人,每天在船坞里切割、焊接、组装。夏天船舱里能热到40多度,工人汗流浃背;冬天江风吹得刺骨,手脚都冻麻了还得干活。这种苦活累活,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干。
![]()
2020年,新时代造船投了17.5亿,建了一个智能化生产车间。朱韩钢是船研所的副所长,他见证了整个转型过程。
以前一个分段的组装,需要300个工人干一个月,现在用机器人焊接、数控切割、自动化搬运,150个人就能搞定,质量还更稳定。
![]()
智能制造不光是换设备那么简单。整个生产流程都要重新设计,从图纸到实物,中间的每一步都数字化。一艘船有几万个零件,哪个先装哪个后装,怎么装最省时间,这些都由电脑优化。
工人拿着平板电脑,扫一下二维码,就知道这块钢板该焊在哪里,用什么规格的焊条,焊缝要检测哪些数据。
厂里专门组织培训,手把手教。慢慢地大家发现,按照系统的指示干活,返工率大幅下降,效率也提高了。
![]()
技术升级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靖江的船厂开始接高端订单,LNG运输船这种技术含量极高的船型,也能造了。
LNG船要在零下163度运输液化天然气,对材料、焊接、密封的要求苛刻到极点,全球能造这种船的企业不超过20家。
靖江用了五年时间攻克技术难关,成功交付了第一艘LNG船,标志着已经从低端市场杀入了高端领域。
![]()
![]()
不卷也能赢的秘密
2021年,一个数据震惊了全球造船界:靖江全年造船完工量超过了日本全国。
日本可是造船强国,有三菱重工、今治造船这些百年老企业,技术积累深厚。一个中国县城,居然在总量上把日本给超了,这事儿说出去都没人信。
![]()
靖江能赢,靠的不是加班加点,不是压榨工人,不是打价格战。它赢在专业化。
从1994年选择散货船这个细分市场开始,靖江就一门心思扎进去,把这一个领域做到极致。二十多年下来,积累的技术、经验、客户网络,都是别人短时间内模仿不来的。
靖江的船厂,90%都是民营企业。这些老板大多是本地人,从最底层干起来的,知道市场要什么,知道怎么控制成本,也知道怎么留住人才。
![]()
政府在这个产业发展过程中,角色定位很清楚:服务而不干预。需要土地,政府帮忙协调;需要融资,政府搭建平台;需要技术支持,政府引进科研机构。具体怎么经营,企业自己做主。
到2022年,靖江的GDP达到了1226亿,人均GDP 18万。这个数字超过了不少省会城市。
一个县级市能有这样的经济实力,造船业的贡献占了大头。全球每十艘新造的船,就有一艘来自靖江。这个比例还在继续上升。
2024年,新时代造船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8年。船厂的负责人说,现在不愁没订单,就怕产能跟不上。这种底气,来自于多年积累的口碑和实力。
![]()
靖江造船业稳步增长,订单饱满,工人收入年年涨。这个对比,说明了一个道理:产业发展不是看谁拼命卷,而是看谁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结语
搞产业不是盲目跟风,不是什么热门做什么,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沉下心来深耕。专注一个细分领域,做到全球领先,这比什么都挣钱,也比什么都持久。现在靖江人走在街上,腰板都挺得直直的,因为他们干的事业,全世界都认可。
信息来源: 1. 《江苏省靖江市造船产业发展报告》,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2年8月 2. 《中国造船工业年鉴2021-2023》,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2023年6月 3. 《新时代造船集团技术创新与智能化转型案例研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23年3月 4. 《全球造船市场格局演变与中国县域经济崛起》,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2024年1月 5. 《靖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靖江市统计局,2023年2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