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初秋,天朗气清,位于广州增城北部山区的小楼法庭在晨光中苏醒。李月梅法官的身影刚出现在办公室,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便打破了晨间的宁静。听筒那端,传来了当事人王阿姨激动的声音:“李法官,他们……他们愿意赔了!杨阿公的亲戚今天凑够钱赔给我了,我明天就去交撤诉申请。”
这通短短的电话,像一阵温润的秋风,吹散了萦绕在法官心头许久的凝重。这起因陈年积怨引发的乡邻纠纷,被告是一位年过八旬的独居老人,态度曾异常坚决。能从最初的拒绝沟通走到今天的主动履约,这其中的曲折与艰难,唯有亲历者才深知其味。
邻里矛盾对簿公堂
“法官!我拒绝调解,是她先拿凳子砸伤了我!”在法庭前,被告杨阿公和其陪同出庭的亲属情绪激动,认为矛盾的发生是因为王阿姨在争吵中先动手打人。
“我也拒绝调解!分明是他拿拐杖打伤我的头,导致我受伤住院!”原告王阿姨觉得自己被打伤住院,这治疗费和误工费杨阿公得赔偿,一分都不能少。
![]()
这不是双方第一次拒绝调解了,早在诉前,承办法官已经多次与他们联系,从维护邻里和谐、减少诉累的角度出发引导和解,却都因双方情绪过激且对案件事实有争议而被拒绝。
如今走到庭前,双方仍旧对案件事实争执不下,各说各的理。法官先是安抚好两方的情绪,打算先把事件讲明白,再聊后续的赔偿。
“笔录记载很清楚,王阿姨先扔的凳子没有砸中杨阿公,而杨阿公后面却打伤王阿姨,你们这样的持续争吵,只会火上浇油,本质上解决不了问题。”针对争议,法官当庭出示公安笔录,双方经反复查阅,最终确认了在争执中杨阿公并未受伤,而王阿姨头部构成了轻微伤的事实。然而,此时的杨阿公仍因是王阿姨先动手的事在气头上,坚决不同意赔偿。
情理兼顾寻求解法
看着气氛紧张的庭审现场,法官决定先开完庭,然后再对王阿姨和杨阿公进行背对背的调解。
在调解过程中,法官重点从杨阿公的亲属着手,站在老人的角度分析问题:“打伤人的事实在前,赔偿很难免。判决结案不难,但邻里间的关系就更难修复了。杨阿公也快九十岁了,少点矛盾对老人家总归是好的。”
![]()
杨阿公和其亲属的情绪有所松动,法官接着说:“赔偿金额这一块,你们也可以提提想法,双方和解对老人家是最好的。”
“李法官,打人赔偿我们是认同的,但你也知道,杨阿公这个年纪了,赔偿的钱也只能是亲戚间凑,可能需要些时间。”情理之下,杨阿公的亲属答应了全额赔偿医疗费,同时希望误工费的金额能少一些。
有了突破口,法官趁热打铁,立马对接上王阿姨,多番沟通下,王阿姨接受了法官的建议,降低了误工赔偿金额。
秋风送和案结事了
到了约定日期,当初陪同杨阿公到场开庭的亲属却告知凑钱赔偿的事他不负责了,如今由其他亲属跟进。
“那请告诉我其他亲属的联系方式,我一个一个对接。”法官深知,如今的情形,只有和解才是这起纠纷的“最优解”。况且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的调解工作,好不容易双方有了破冰的契机,她不能就这样放弃。
![]()
看着记录下来的联系方式,法官一个个拨通电话,耐心、仔细地告知案件详情,这让杨阿公的亲属很是惊讶:“李法官,你还是坚持调和啊?”
“是的,判决当然能结案,但邻里间的缝隙将更难修复。站在杨阿公独居的角度,以后邻里间的相处,还是和和气气对老人家更好。”法官从杨阿公的生活日常出发,向亲属们分析,老人家一个人居住,希望能缓和双方的矛盾,说不定以后遇到紧急情况还能多一份照应。
见法官为了调和邻里两家的关系,耐心地逐个联系、细致地挨个沟通,杨阿公的亲属很受触动。
“法官,感谢您,我们这两天就把钱凑齐赔偿王阿姨。”他们表示,希望事情结束后王阿姨能多体谅杨阿公,这样老人家的心里也好受一些。
经过法官居中反复协调双方的诉求,不久后就有了开头一幕:王阿姨主动联系法官表示,杨阿公的几位亲属已经把钱凑齐并赔偿。
电话那头,王阿姨释然道:“法官,我以后也会多站在老人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友好相处。”
次日,热烈的阳光再次穿过法庭,照在了工作台的撤诉书上。
来源丨广州市法院新媒体工作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