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作为楷书发展的巅峰,诞生了很多楷书大家,创作了无数楷书神品,然而如果论唐朝楷书的巅峰人物,很多人都会在欧颜之间做选择,并且会引发激烈争论,纵观中国楷书史,欧颜几乎影响了其后的楷书发展,双雄并立让虞褚黯然失色。
![]()
毕竟文无第一,关于欧颜楷书谁更高很难给出定论,但是就有人一定要在这个问题上表达绝对的意见,还试图用这种偏激的观点影响民众的审美。
![]()
日前崔寒柏先生就对这一言行给出了直接的批评,他说:“天底下居然有一种类型的人他认为只有欧体字好,颜字都不好看。”
![]()
“不过这个人现在过世了,当时就公然全中国说就是欧字好看,颜字就不好看。你说这种人还这么多,他的弟子又很多,那你想想这对书法的理解。”
![]()
“再一个的话呢,很多人对书法的理解就仅仅在于把字写好看,除此之外,只要不好看了他就说你不叫书法。”“很多人说不把字写好看了你练书法干什么,你怎么才能叫书法家呢,所以说来说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言,我们都允许大家发言,但是有的人太没修养了!”
![]()
鉴于当前的网络环境,崔寒柏先生没有提及此人姓名,对于崔寒柏先生所指大概熟悉当今书坛的人都很明了。
![]()
在此人去世时,崔寒柏先生曾发视频给予怀念,提及与之交往的二三事,虽然二人交往仅限于书协活动,并且对方对崔寒柏先生的老师王学仲先生以及大师兄是孙伯翔先生的书法表达诸多不满,但是崔寒柏先生依旧在视频中对其的学识和学书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
不过就书法理念来看,崔寒柏先生和此人是截然不同的,崔寒柏先生也是从欧楷开启的学书之路,但是他并没有滞留在欧楷当中,而是遍学诸家融会贯通,方有了今天的造诣。
![]()
崔寒柏先生是极为反对模仿古人的,他在评价田小华“学米难出”就是哀其不思进取,空废几十年努力,却写不出自己。
![]()
刘洪彪先生曾提出过学习书法要努力做到“不因寻古人,不尾随时贤,不重复自己。”这已经成为当今书坛学习创作的核心理念,这一观点也非常符合当下崇尚创新、自我的时代背景。
![]()
书法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便失去了实用性,也不应该被当成博物馆里的古董,等待着毁灭。
![]()
然而书法想要发展必然要包容和开放,不应该被狭隘化,将单一风格视为标准,排斥其他,无异于让花园只保留一种色调,再无往日的绚烂多彩,又从何发展呢。
![]()
古人强调“取法乎上”,但若学者只知“法”而不知“变”,则极易成为古人的影子。米芾本人是何等人物?他虽集古字,却敢于“丑怪”求趣,最终以“臣书刷字”的自信开创一代书风。后之学者,若只求形似米芾,岂非与米芾的创造精神背道而驰?
![]()
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应当是“技近乎道,道法自然”。当技巧纯熟到一定程度后,艺术家需要的是文化修养的滋养、生命体验的沉淀和审美视野的开拓,从而在传统与自我之间找到那个独特的平衡点。
![]()
在理想状态下,学术批评应当直抒胸臆、观点鲜明;然而在现实中,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传播的不可控性,使得直白的批评往往引发不必要的纷争。
![]()
当下的网络书法圈,存在着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是圈子化的互相吹捧,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书法爱好者们组成的小圈子常常充斥着“写得真好”“大师风范”之类的客套话;
![]()
另一方面则是非理性的攻击谩骂,一些网民凭借片面认知就对书法家及其作品妄加指责。在这两种现象之间,建设性的、专业的批评声音反而显得稀缺。
![]()
崔寒柏先生的“隐晦”实际上是在这两种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既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又避免了对逝者不敬的嫌疑。
![]()
这种做法体现了一个成熟艺术家的审慎与智慧,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书法批评生态的不健康。当真诚的学术讨论需要借助“隐晦”才能进行时,说明我们的艺术交流空间还有待改善。
![]()
崔寒柏先生批评的那种“只有把字写好看才是书法”的观点,实际上暴露了大众书法审美教育的缺失。书法的美,远不止于形式上的“好看”。
![]()
书法的审美至少包含以下几个维度:技法美:笔法的精到、结字的巧妙、章法的和谐;气韵美:作品流露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节奏;个性美:书家独特艺术风格的彰显;人文美:作品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人格精神。
![]()
将书法审美简化为“好看”与否非常肤浅,欧阳询的《九成宫》有结构精严的“理性之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却有着悲愤交加的“情感之美”;赵孟頫的书法体现的是优雅娴熟的“技巧之美”,而傅山的书法则展现着倔强不屈的“人格之美”。这些不同的美,难以用单一的“好看”标准来衡量。
![]()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今天,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既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也面临着被庸俗化的危险。
![]()
在这种背景下,书法界需要的不是狭隘的门户之见和单一审美标准,而是包容的胸怀和开放的视野。
![]()
我们应当尊重欧阳询的严谨,也欣赏颜真卿的雄强;肯定传统的价值,也鼓励创新的尝试;坚持艺术的标准,也接纳多元的探索。
![]()
书法艺术的真正繁荣,不在于有多少人能够写出酷似古人的字,而在于有多少人能够通过书法表达自己的性情与思考,在于书法能否成为当代文化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
![]()
书法之路,漫漫其修远。唯有在包容与坚守中寻求平衡,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突破,这门古老的艺术才能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华文化的花园才能真正迎来百花齐放的绚烂春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