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去银行,柜员问您办什么业务;现在去银行,柜员问您买房不,抵债的,老便宜了。
作者 | 磊叔
编辑 | 磊叔
题图 | 截图
以前你去银行,柜员笑眯眯地问你办什么业务,是存钱还是买理财。现在你去银行,柜员还是笑眯眯的,但开口问你的是:“大哥,买房不?抵债的,老便宜了!”
这画面,想想就魔幻。放贷的,成了卖楼的。以前是求你贷款买房,现在是求你把抵押出去的房子买回来。
银行下场卖房,不是什么新鲜战术,而是彻头彻尾的“断臂求生”。胳膊坏了,与其等着烂全身,不如自己抄起家伙剁了。只是这剁下来的胳膊,还得自个儿摆摊吆喝卖出去。
银行卖房,卖的不是砖头水泥,是一个时代的背影,是一地鸡毛的狂欢后,必须面对的狼藉现场。
自己放的贷,含着泪也得卖完。
只是,当最大的债主开始清仓甩卖,所有人都该明白,游戏规则,真的变了。
![]()
银行最核心的本事是风控。什么是风控?就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过去十几年,房地产是最大的晴天,银行们排着队送伞,恨不得给你撑起一片天。
房子,就是那把最结实的伞骨,是硬邦邦的抵押物,是“安全资产”的代名词。
结果,天气说变就变。暴雨倾盆,借伞的人要么跑了,要么瘫在地上还不起伞钱。银行手里攥着一大把收回来的、湿漉漉的破伞,看着都堵心。
据开源证券研报,当前银行加快抵债房产处置速度源于三重压力:降低资本消耗、补充盈利、规避房价波动。根据财政部《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银行取得抵债不动产后应于两年内处置,若超期未处置,则在资本计量时施加惩罚性风险权重。
年关将近,为了报表好看,在诸多考核压力下,银行急于处理抵债房产,甩掉不良资产的包袱也在情理之中。
法拍?那流程长得能熬走两任支行行长。平均两年以上,流拍率还高得吓人。银行等不起啊,利息每天都在算,物业费还得帮着欠债的业主垫着。这房子在手里,不像资产,像请了个祖宗。
干脆,别走那费劲的流程了,自己来,直接“以物抵债”,挂上牌,打折卖!
现在阿里拍卖APP上,专门新开辟了“银行清仓”专区,里面挂满了各大银行直供的房源。从国有大行到地方农商行,无一不在抛售房产。
以前银行的风控经理,天天研究企业报表;现在的风控经理,得开始研究小区周边配套、户型得房率、以及怎么跟中介砍佣金了。
![]()
银行卖房,最狠的一招,就是“击穿底价”的价格。
市场价200万的房子,银行拍出来:150万,拎包入住(当然,包里的东西可能早就被原房主搬空了)。这哪是卖房,这是往平静的湖面扔深水炸弹。
黑龙江木兰农村商业银行拍卖哈尔滨裕兴园小区一套105㎡的房产,起拍价仅为19.78万元,低于市场均价54%。这可不是特例,银行直供房普遍比同区域二手房市场价便宜10-30%。
这叫“价格锚定效应”。以前小区业主们抱团护盘,微信群名叫“守望相助,房价永涨”。现在好了,银行直接在小区的价格体系上凿了个大洞。
它才不跟你讲什么邻里情谊、市场默契,它的核心诉求就一个:快!点!变!现!
于是,你看到某些小区,因为银行出了一批低价直供房,周边二手房价格应声下跌。二手房业主们哭晕在厕所,昨天还想着能卖200万换个大平层,今天就得琢磨着是不是降价20万赶紧出手。
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负循环”:抛售→房价下跌→更多断供→银行收回更多房→继续抛售。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和那些画大饼画出来的远郊新区,这循环转得跟风火轮似的。
辽宁沈抚新区有些房子单价干到2300一平,这价格,是回到了2005年吗?不,2005年可能都没这么刺激。这买的不是房,是行为艺术,是纪念一段疯狂的岁月。
开发商也傻眼了。本来卖着精装修,每平加个四五千。现在隔壁银行甩卖毛坯“工抵房”,价格直接腰斩。怎么办?只能跟着降价卖。
![]()
对普通购房者来说,银行卖房,看起来是天上下馅饼了。
“产权清晰!”——开源证券研报指出,这类“银行直供房”不同于法拍房产,其主要来自不良贷款处置时取得的抵债资产,银行具有完整产权,故在出售时避免了法律纠纷。
“价格便宜25%-40%!”——这绝对是心动的感觉。
“免中介费!”——又省下一笔。
这里提醒一句:天上掉下来的,不一定是馅饼,也可能是鸟屎,或者是从别人家窗户飞出来的花盆。
这些银行直售房,很多是“有故事”的房子。位置可能比较“清奇”,在城市的毛细血管末端,甚至是在阑尾上。可能还欠着一屁股的物业费、供暖费,等着新业主去填坑。
看房可能也不方便,原房主虽然搬走了,但那股子“爱恨情仇”的气息可能还留在墙上。
更关键的是,银行直供房的成交率极低。以四川农信系统为例,2024年累计挂网拍卖不动产1.12万宗次,最终仅成交1000宗左右,成交率不足10%。而且,不少银行直供房要求“全款支付”!这就把大部分需要贷款的刚需客挡在了门外,能捡这便宜的,多半是手里有闲钱的“抄底”客。
这不是给普通刚需准备的盛宴,更像是一场针对“现金土豪”的寻宝游戏。淘到了,是运气;淘到的要是个麻烦,那也得自己扛着。
最惨的还是那些普通的二手房业主。他们招谁惹谁了?辛辛苦苦还着月供,守着家业,突然就被银行的“价格锚”给“误伤”了。想卖房改善?对不起,得比银行价还低才可能有人看房。不卖?那就眼看着资产缩水。
他们成了这场风险出清过程中,最无奈的“陪绑者”。
![]()
银行下场卖房,看似荒诞,实则是中国房地产泡沫被戳破后,必然要经历的“刮骨疗毒”。
房地产被金融化了十几年,成了最大的信用创造机器。大家玩的都是击鼓传花的游戏,银行是那个最大、最兴奋的鼓手。现在鼓声停了,花(风险)烂在了一大堆人手里,银行手里的最多。它不能再假装看不见了,必须把这些坏掉的“脓包”挤掉。
近期涌现的大量中小银行兜售房产现象,和近年来的整体经济环境有关。过去经济快速增长时期,银行不良资产并不多,抵债房产很快能够处理掉。
但在当前环境下,银行也不得不亲自下场,加大处置不良资产的宣传。
对于银行而言,虽然处置过程会产生一定运营成本,但能快速降低不良资产率,总体利大于弊。
通过网络平台拍卖房产是银行的“常规操作”,并非新增“房产直售业务”,与房地产经纪无关。
年底盘活资产、加快资金回笼,是银行降低不良资产率的常规手段。近期银行处置房产的规模看似增加,本质是年底资产盘活动作。
这意味着,那个“买房必赚”、“房价永涨”的神话,彻底破产了。房地产正在从一个金光闪闪的投资品,回归其本来面目:一个巨大的、昂贵的耐用消费品。房子首先是用来住的,这个常识,我们用了十几年时间和惨痛的代价,才重新捡起来。
未来2-3年,将是挤泡沫的关键窗口期。对于普通人来说,得彻底摒弃幻想。刚需客,可以理性地去银行摊位上“捡捡漏”,但眼睛要擦亮,远郊、劣质、有硬伤的房子,再便宜也要谨慎。
而手里攥着多套房的,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是时候好好优化一下资产结构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