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迹图》证实大禹治水岷山导江,导的是桓水、强水、羌水、姜水、白水、江水、白龙江
一、《水经注·桓水》:桓是陇坂名,其道盘桓旋曲而上,故名曰桓,是今其下民谓是坂曲为盘也,陇山即陇坻、陇坂、陇辨即岷峨山,陇水即桓水、羌水、强水、姜水、白水、江水、白龙江
《水经注·桓水》:桓水出蜀郡岷山,西南行羌中,入于南海。
《尚书。禹贡》: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绩。
郑玄曰:和上,夷所居之地也,和读曰桓。《地理志》曰: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者也。《尚书》又曰:西倾因桓是来。马融、王肃云:西治倾山,惟因桓水是来,言无他道也。余按《经》据《书》岷山、西倾,俱有桓水。桓水出西倾山,更无别流,所导者惟斯水耳。浮于潜、汉而达江、沔。故《晋地道记》曰:梁州南至桓水,西抵黑水,东限扞关。今汉中、巴郡、汶山、蜀郡、汉嘉、江阳、朱提、涪陵、阴平、广汉、新都、梓潼、犍为、武都、上庸、魏兴、新城,皆古梁州之地。自桓水以南为夷,《书》所谓和夷底绩也。然所可当者,惟斯水与江耳。桓水盖二水之别名,为两川之通称矣。郑玄注《尚书》,言织皮谓西戎之国也。西倾,雍州之山也,雍、戎二野之间,人有事于京师者,道当由此州而来。桓是陇坂名,其道盘桓旋曲而上,故名曰桓,是今其下民谓是坂曲为盘也,斯乃玄之别致,恐乖《尚书》因桓之义,非浮潜入渭之文。余考校诸书,以具闻见。今略缉综川流沿注之绪,虽今古异容,本其流俗,粗陈所由。然自西倾至葭萌,人于西汉,即郑玄之所谓潜水者也。自西汉溯流而届于晋寿界。沮漾枝津南,历冈穴,迤逦而接汉,沿此入漾,《书》所谓浮潜而逾沔矣。历汉川至南郑县,属于褒水。溯褒暨于衙岭之南溪水,枝灌于斜川届于武功,而北达于渭水。此乃水陆之相关,川流之所经,复不乖《禹贡》入渭之宗,实符《尚书》乱河之义也。 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也。
《山海经》曰:南海之内,黑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又云:灰野之山有树焉,青叶赤华,厥名若木。生昆仑山西,附西极也。《淮南子》曰:若木在建木西,木有十华,其光照下地。故屈原《离骚。天问》曰:羲和未阳,若华何光?是也。然若木之生,非一所也。黑水之间,厥木所植,水出其下,故水受其称焉。若水沿流,间关蜀土,黄帝长子昌意,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斯水,为诸侯焉。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有圣德,二十登帝位,承少皞金官之政,以水德宝历矣。若水东南流,鲜水注之,一名州江。大度水出徼外,至旄牛道,南流入于若水。又径越巂大莋县入绳。绳水出徼外。《山海经》曰:巴遂之山,绳水出焉,东南流分为二水:其一水,枝流东出,径广柔县,东流注于江。其一水,南径旄牛道,至大莋与若水合,自下亦通谓之为绳水矣。作,夷也,汶山曰夷,南中曰昆弥,蜀曰邛,汉嘉、越巂曰莋,皆夷种也。
二、桓水即陇水、羌水、白水、江水、姜水、白龙江
陇西郡,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陇山即陇坻、陇坂、陇辨,陇西郡辨道(汉阳郡陇县)即上辨,陇西郡下辨县即武都郡下辨道,今陇南市成县。陇山以西,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省岷县南),陇东山即陇南市武都区米仓山 陇水陇西郡狄道陇坻下,南径白石县东,而南入浊水,浊水即白水
陇水
作者: 张元凯 (明)
陇水陇头清,氐羌陇下营。
不堪刁斗乱,况复夜猿鸣。
转战黄云合,寻源白发生。
月明边籁静,肠断此中声。
《汉书·地理志》记载:陇西郡,秦置。莽曰厌戎。狄道,白石山在东。莽曰操虏。【白石山】在今甘肃岷县县东。《水经·河水注》:陇水“又西北历白石山下”
陇西郡之地,战国时属义渠国,后被秦国夺取。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陇西郡(见《水经·河水注》)郡治在狄道(今甘肃省岷县南)。
《汉书·地理志》陇西郡秦置莽曰厌戎。旧注应曰:有陇坻在其西也,案:《水经·河水注》引应劭曰: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西也。
陇水即白河、白水。《陇头水》,《汉横吹曲》名,又叫《陇头》。陇头,即陇山,又叫垅坂、陇坻、陇首,。《三秦记》说:“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头水也。”
《文选·张衡》:“乃龙飞白水,凤翔参墟。”
孟阳 《七哀》云:‘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对之类也。” 唐 李白 《上云乐》诗:“赤眉立盆子,白水兴汉光。” 王琦 注引《后汉书》:“光武旧宅在南阳白水河畔,宅旁二里有白水焉,即张衡所谓‘龙飞白水’也。”
水名。神话传说中源出昆仑山的一种河流。相传饮之可以不死。《楚辞·离骚》:“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 王逸 注引《淮南子》:“白水,出昆仑之山,饮之不死。”
羌水源头即陇南市宕昌县,羌中即陇南市武都区
发源陇南市宕昌县的羌水(白龙江)是氐羌人的发源地关于氐羌族的起源,“羌”因羌水(今白龙江)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二》:“羌水出羌中参狼谷。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
理志》曰:(羌水)出陇西郡羌道(治陇南市宕昌县南河乡)。东南流经宕昌城东,西北去天池
五百里。羌水又东南,经宕昌婆川城东而东南注。”《元和郡县图志》:宕昌古城(今陇南市宕昌县城关镇)今为交河茂,在宕州怀道县东五十二里,西汉初,设置陇西郡羌道(治陇南市宕昌县南河乡)。《元和郡县图志》:白龙江古称羌水,元以州治福津县省入。武都郡原治于白水以北的下辨县(在今成县红川镇,有白水,又称浊水、洛水、洛江,今称洛河,下游有陕西省略阳县白水江镇),移治羌水旁的石门县(今陇南市武都区角弓乡),随郡名迁移,而更改羌水为白水,又称白江、白河,明代以后称白龙江。白龙江流经陇南市区,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
陇西郡,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陇山即陇坻、陇坂、陇辨,陇西郡辨道(汉阳郡陇县)即上辨,
三、桓水即白龙江,羌中即陇南市武都区
即今四川、甘肃境内之白龙江。《尚书·禹贡》: “西倾因桓是来。” 《水经·桓水注》: “ 《地理志》 曰: 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者也。《尚书》又曰: 西倾因桓是来,马融、王肃云: 西治倾山,惟因桓水是来,言无他道也。余按 《经》 据《书》 岷山、西倾,俱有桓水,桓水出西倾山,更无别流,所导者惟斯水耳,浮于潜、汉而达江、沔。” 此水发源于甘肃西南西倾山南,屈曲东南流至今舟曲东与古羌水合,又东南至今文县东与古白水 (今白水江) 合,又东南流入今嘉陵江。其与羌水合流后的一段白龙江,与今白水江合流后的一段白水江,古时也兼称桓水。
古水名。即今甘肃、四川两省境内白龙江、白水江汇合处以上白龙江。《尚书·禹贡》:“西倾因桓是来。”西倾即西倾山,桓即桓水。南北朝时,又称垫江(今重庆合川市以上嘉陵江)源,至今甘肃省舟曲县东合支流古羌水(今称岷江)后,又称羌水。唐时,全流均称羌水。《书·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 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二》:“羌水出羌中参狼谷。彼俗谓之天池白水矣。《地理志》曰:(羌水)出陇西郡羌道(治陇南市宕昌县南河乡)。东南流经宕昌城东,西北去天池五百里。羌水又东南,经宕昌婆川城东而东南注。”《元和郡县图志》:宕昌古城(今陇南市宕昌县城关镇)今为交河茂,在宕州怀道县东五十二里,西汉初,设置陇西郡羌道(治陇南市宕昌县南河乡)。《元和郡县图志》:白龙江古称羌水,元以州治福津县省入。武都郡原治于白水以北的下辨县(在今成县红川镇,有白水,又称浊水、洛水、洛江,今称洛河,下游有陕西省略阳县白水江镇),移治羌水旁的石门县(今陇南市武都区角弓乡),随郡名迁移,而更改羌水为白水,又称白江、白河,明代以后称白龙江。白龙江流经陇南市区,是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氐羌族的起源,据据《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意思是:伯夷父生下了西岳,西岳生下了先龙,先龙是氐羌族的始祖,族中的人都姓乞。
《晋地道记》曰:梁州南至桓水(白龙江),西抵黑水(白水江上游),东限扞关。自桓水(白龙江)以南为夷。羌水又称白水、白龙江。《山海经》曰:白水(白龙江)出蜀,郭景纯注云:从临洮之西倾山东南流入汉(西汉水、嘉陵江)而至垫江,故段国以为垫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台西倾之异名也
四、白龙江就是桓水、江水、姜水、羌水
出自《长江歌送黎天与之任镇江》:长江万里岷峨来奔流到海如奔雷
陇南发源的汉水、汉地,产生了汉族,陇南发源的羌水、羌地,产生 了氐羌等少数民族。陇南市宕昌县是羌水(江水、 宕昌河、岷江、乾江、强水(姜水)、白龙江) 的源头。源头在宕昌县阿坞镇鼈竜沟,羌人、羌 族的宗神是大禹,大禹的化名叫鼈竜。大禹治水岷山导江,岷山就是岷峩山、强(姜)台山、西 陵、蜀山、巴山、羽山、毛羽山、崇山。大禹的 父亲叫鲧,鲧治水不力,被舜殛死在羽山(宕昌 毛羽山),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从腹中剖出了
大禹,大禹治水,石鼓,化为石,化为熊(熊少 一足为能),化为鼈竜。大禹出生在西羌石纽, 秦朝在西羌设陇西羌道在宕昌县南河乡,宕就是 石纽的意思。鲧原是夏族部落中姜姓族的宗神, 居住崇山(就是岷山、就是毛羽山),封地在 崇国,也叫崇伯鲧。《吕氏春秋》曰:帝颛顼生 自若水,宕处空桑,乃登帝位。据《史记·夏本 纪》的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 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据《山海 经·海内经》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 白马是为鲧(白马即白马氐羌)。”战国末期,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 280)秦自陇西发兵灭西羌, 定陇西郡。二十八年(前 279)置陇西郡后,始 置有羌道。陇西郡(治岷县狄道)羌道,治所地秦昭王二十七年(前 280)秦自陇西发兵灭西羌, 定陇西郡。始 置有羌道。陇西郡(治岷县狄道)羌道,治所地 在宕昌县南河镇路固村。
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伏羲),与巴同囿(方四十里为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巴山),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垂耀,江汉遵流。”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古时指仇池山)。
《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其分野:舆鬼、东井。其君上世未闻。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
昔在唐尧,洪水滔天,鲧功无成。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仰禀参伐,俯壤华阳,黑水、江、汉为梁州。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惟下中,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于是四隩既宅,九州攸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财赋,成贡中国。盖时雍之化东被西渐矣。
历夏、殷、周,九州牧伯率职。周文为伯,西有九国。及武王克商,并徐合青,省梁合雍,而职方氏犹掌其地,辨其土壤,甄其贯利,迄于秦帝。汉兴,高祖藉之成业,乃改雍曰凉,革梁曰益,故巴、汉、庸、蜀属益州。
《山海经》曰:南海之内,黑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又云:灰野之山有树焉,青叶赤华,厥名若木。生昆仑山西,附西极也。《淮南子》曰:若木在建木西,木有十华,其光照下地。故屈原《离骚。天问》曰:羲和未阳,若华何光?是也。然若木之生,非一所也。黑水之间,厥木所植,水出其下,故水受其称焉。若水沿流,间关蜀土,黄帝长子昌意,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斯水,为诸侯焉。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有圣德,二十登帝位,承少皞金官之政,以水德宝历矣。若水东南流,鲜水注之,一名州江。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据《水经注》记载,黄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若水做诸侯(此德劣被降为诸侯乃郦道元一家之言,且黄帝嫡长子乃玄嚣)。昌意被封到若水后,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颛顼。《大戴礼记·帝系》和《帝王世纪》均记载,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颛顼。《山海经·海内经》对此记载亦然,并指出颛顼乃昌意次子,为韩流之弟。
《海内经》载:“北海之内,…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后土,…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岷山在蜀郡氏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可见,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也认为长江的源头就是岷江。而宋朝时期的诗人苏轼更是在诗中写到“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宋朝的《禹迹图》上在岷江源头标记上了“大江源”三字。
四、《禹迹图》证实大禹治水岷山导江,导的是桓水、强水、羌水、姜水、白水、江水、白龙江
“其实岷之入江,与渭之入河,皆中国之支流,
持长江发源“岷山”的学者,并不主张远近大小,其所依据的是《禹贡》文本的重要地位,如《禹迹图》《华夷图》以及《杨子器跋舆地图》为代表的一些地图。
![]()
《禹迹图》局部
几千年来,为了寻找长江源头,人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尽管在那个年代,对于“江源”争辩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但也因由是如此,人们对于长江这条民族母亲河的认识愈加清晰明确。
大禹岷山导江,导的是白龙江,是江水,是羌水据《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
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据《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据《华阳国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垂耀,江汉遵流。《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地,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夏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泉源深盛,为四渎之首,缎拗为九江。以上可以看出:岷山导江,一是,在梁州,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晋地道记》曰:梁州南至桓水(白龙江),西抵黑水(白水江上游),东限扞关。自桓水(白龙江)以南为夷。二是故其精灵则井络垂耀,江汉遵流。《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地,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岷山为井络意思是岷山在天为井宿。江汉遵流意思是江水和汉水都在这里流过。三是,“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要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只有陇南市。陇南市境内的白龙江上游的岷江。又名宕昌河,羌水,白龙江,乾江、垫江。因北宋时上游(今宕昌县阿坞镇)置岷州,故名。属嘉陵江二级支流。发源于宕昌县北部南北秦岭分水岭(也属岷山北地)的红岩沟及别竜沟。宕昌县西北为洮河流域和定西市岷县相连,洮河南岸属迭山山脉(岷山),洮河至岷县城东,由东西走向,突然转为南北走向,横切山岭而过,形成很不自然弯曲。据调查,古洮河很可能原循岷县城东的迭藏河南流入白龙江上游的岷江,后因地面掀升,东面自南北流的迭藏河溯源侵蚀强烈,切割分水岭,劫夺迭藏河水源,使其改向北流,至今迭藏河与小岷江(宕昌河)之间的分水岭仍有古河床的痕迹。可见小岷江是被袭夺河(或称断头河)。洮河自岷县以下为袭夺河,迭藏河则为袭夺后的倒流河。这是不是大禹治水后的痕迹。这里是大禹治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地方,就是江水的源头。重庆古称江州,武汉古称江夏,古江水应是白龙江上游的岷江,经白龙江,经嘉陵江,注入长江的水。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这说明巴国的都城是江都,但设置垫江,平都,阆中,重庆。都在嘉陵江流域,可以肯定的说古时的江水,就是嘉陵江。白龙江上游的岷江就是江源。据《读史方與纪要·秦州》说:“江左又于氐池立北秦州。氐池即仇池。今陇南市西和县有仇池山,有仇池城。”是伏羲、女娃出生地。
羌水源头就是江水源头。江水、羌水、姜水发音相近,不同的发音就会读混。大禹治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地方,就是江水的源头和羌水的源头一致。都在岷山所在地发源于宕昌县北部南北秦岭分水岭(也属岷山北地)的红岩沟及别(鼈)竜沟。羌水、江水又名垫江。《沙州记》曰:洮水出强(音姜)台山。又曰:山东即洮水源,山南即垫江源。垫江(崔鸿《西京记》曰:吐谷浑观垫江源,问鲁和曰:“此水经仇池而过晋寿山沱渠,始号垫江,至巴郡入大江。”垫音叠。)。据调查,古洮河很可能原循岷县城东的迭藏河南流入白龙江上游的岷江,后因地面掀升,东面自南北流的迭藏河溯源侵蚀强烈,切割分水岭,劫夺迭藏河水源,使其改向北流,至今迭藏河与小岷江(宕昌河)之间的分水岭仍有古河床的痕迹。可见小岷江是被袭夺河(或称断头河)。洮河自岷县以下为袭夺河,迭藏河则为袭夺后的倒流河。晋《太康地记》曰:李雄乱,复于阳阙更置垫江县,亦属巴郡。按:今州即古巴郡。从上可以看出:羌水、江水又名垫江,发源于宕昌县强(音姜)台山,宕昌县还有将台乡,将台乡红水沟就是羌水、江水又名垫江的西源。李雄是成汉政权的皇帝,宕昌县人,在成都称帝后,就把阳阙更置垫江县,流经的江水更名垫江水(垫音叠)羌水、江水又名强水(姜水)。《沙州记》曰:洮水出强(音姜)台山。又曰:山东即洮水源,山南即垫江源。因羌水、江水、垫江发源于强(音姜)台山。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这与《华阳国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垂耀,江汉遵流。”的一致。巴子时虽都江州,治垫江(宕昌县)。“成都”系氐羌语,“成”为蜀人自称,意为高原人;“都”意为地区,地方,即“成”人的地方之意。蜀国开国王蚕从治在瞿(读 di 氐)堆、瞿上即仇池山。在成县。这说明陇南是巴国、蜀国最初建国的地方。
五、张衡的“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汉张衡《西京赋》:“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
秦灭义渠国置陇西郡
陇西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是秦初三十六郡之一,战国时秦昭王置,郡治狄道(今甘肃岷县)。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秦州陇城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略阳道,属天水郡。初,隗嚣之据冀城也,来歙从上道袭得略阳城,嚣仍使王元拒陇坻,牛邯军瓦亭,嚣自率众攻略阳道。隋开皇〔三〕年罢郡,河阳县徙理焉,六年改为陇城县。大陇山,在县东一百里。略阳川水,北去县三十步。瓦亭山,在县东北二百余里。隗嚣使将牛邯守处。其山亦入原州界。又有街泉亭,蜀将马谡为魏将张所败。清水县,中下。西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本汉旧县也,属天水郡。后魏分略阳置清水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秦州。少陇山,一名陇坻,又名分水岭。隗嚣时,来歙袭得略阳,嚣使王元拒之。陇坂九回,不知高几里,每山东人西役,升此瞻望,莫不悲思。陇上有水,东西分流,因号驿为分水驿,竽人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东去大震关五十里。上多鹦鹉。
福津县(秦氐道,在武都区桔柑镇大岸庙村),中下。西北至州六十六里。本后魏之武阶郡也,属南秦州。文帝又置福津县,属武阶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移福津县于郡置焉,属武州。皇朝因之。陇东山,在县北四十五里。
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至赧王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据此可知,陇西郡设置于周赧王四十三年,即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
据《水经注·河水》记载:“狄道故城,汉陇西郡治,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置。”据此可知,陇西郡设置于公元前279年,言之凿凿,似乎毋庸置疑。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昭王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据此可知,陇西郡设置于秦昭王二十七年或者更早。《后汉书》和《水经注》的记载不能不令人生疑。
据陕西宝鸡陇县凤阁岭出土的秦昭襄王“二十六年陇西守戈”,可知至少在秦昭王二十六年已经设立了陇西郡,因为发现了陇西郡太守使用的兵器——戈。关于陇西郡的设置,此兵器与《史记》的记载相吻合,与《后汉书》和《水经注》的记载相矛盾。
由以上材料可知,陇西郡的设置当在秦昭王二十六年(前281)以前,具体年代不详。
据史籍和考古证明,秦人是在以礼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域发展起来的。周朝时,秦人为孝王“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史记·秦本纪》),因功封于秦(今甘肃天水),号嬴秦,周王室让他们“以和西戎”。周室东迁,秦襄公护送有功,始被分封为诸侯,赏赐岐山以西之地。此后,秦人大败戎翟,不断开疆拓土,逐步壮大起来。为了防御西方的少数民族,战国时秦人就在西部边境修筑了长城,秦长城将秦人发祥地礼县及其周边地区包围了起来,位于长城起点不远处的狄道,自然就成了陇西郡的治所。陇西郡的设置和长城的修筑,确保了秦人后方的稳定,为秦人不断东进、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秦灭义渠国,于其地置陇西郡、北地郡二郡。陇西郡,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郡治在狄道(今甘肃省岷县南)。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仍置陇西郡,治所未变。辖县不详,近人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考证21县,为狄道县、西县、兰干县、略阳县、上邽县、冀县、邸道县、故道县、临洮县、獂道县、绵诸县、襄武县、阿阳县、下辨县、辨道、戎道、武都道、予道、薄道、成纪县、枹罕县,相当于现在的定西市、天水市、陇南地区一部和临夏一部的总和(《西汉政区地理》)。为当时右拒西羌、左护咸阳之要郡,兵家必争之要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天下后:“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秦朝西边界:西至临洮、羌中。
陇西郡下辨县即武都郡下辨道,今陇南市成县
陇山以西,陇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肃省岷县南),陇东山即陇南市武都区米仓山
福津县(秦氐道,在武都区桔柑镇大岸庙村),中下。西北至州六十六里。本后魏之武阶郡也,属南秦州。文帝又置福津县,属武阶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移福津县于郡置焉,属武州。皇朝因之。陇东山,在县北四十五里。
陇山即陇坻、陇坂、陇辨就是岷峩山、武都山
唐卢纶《送张郎中还蜀歌》:"回首岷峨半天黑,传觞接膝何由得。"宋苏轼《满庭芳》词:"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清姚鼐《左仲郛浮渡诗序》:"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
《周书·静帝纪》:“虽復岷峨投袂,翻成陵夺之威; 漳滏勤王,无救宗周之殞。”
自西北至东南,由大拉梁、岷峨山(海拔3552米)等高山经银洞山(海拔2468米)、牛头山(海拔2224米)等中山而至断头山(海拔1804米)和金子山(海拔1824米)等低山,重峦叠嶂,崖壁陡绝,角峰锯脊,石骨嶙峋。其间河谷幽深狭长,深切曲流十分发育,多急流险滩和瀑布。峡谷中高岸陡崖,峭立如壁。谷旁多狭窄的冲积平原断续出现,其中武都平原绵长近50公里,宽不过1公里。
‘功成直欲凌紫虚,尚爱岷峨山下酒’。[宋]王灼《颐堂先生文集》赠王先生,
谢李仁父送茯苓:
岷峨山中千岁松,枝虬干直摩青空。
雪霜剥落中不槁,膏液下与灵泉通。
龟跧凫伏自磊砢,金坚玉凁仍丰融。
篝灯夜取喜得隽,煮鼎朝听如吟风。
杵成坐上香霏雪,更和乳酪收全功。
《礼县志》记述:”礼县地处秦岭山脉和岷峨山脉之间,东部地区的山属秦岭山系,北、西南部地区的山属岷山山系,两个山脉,由西汉水分开两端。县境内最高山峰为没遮拦梁(县西160里),海拔3312米,其余山峰均在千米以上。秦岭山脉在礼县境内主要山峰:正字山,在湫山乡5公里处,海拔2576米,是礼、岷分界山,东北连岷县,在县境向西南发展至湫山石洞沟,约距6公里。店子岭山,在崖城乡山台巴以西3公里处,海拔2513米,山向东南伸展至崖城乡大舌沟,约距6公里。尖山寺,在固城乡尖山寺,海拔2364米,山的一支走向东南,东发展到红河乡小秦岭山,约距20公里,南伸展到永坪连永兴的北山,约距40公里。
嶓冢山(现名齐寿山),是西汉水源头,所在地为天水市秦城区齐寿乡,分二支展开,一支向西伸展到县境内的红河乡小秦岭山、铁炉山,约距40公里;另一支向南伸展到县境内的宽川乡、乔川乡,是西和、礼县、天水、徽县分界。白草山,在龙林赵家村约2公里处,海拔2301米,向北发展与紫金山(现金子山)相连,约距10公里。雷王山,在雷王乡所在地,海拔2337米,向北发展到县城,跟前观山,向东再延伸到高坡山(永兴乡观山),约距50公里,向东到西和县姜席乡。
八盘山,在上坪乡正山里,海拔3002米,与本乡没遮拦梁相连,约距7公里。没遮拦梁,在上坪大河边马场以北9公里处,海拔3312米,是县境最高山峰,向西南发展,一支与沙金洒风地相连,约距20公里,另一支向东发展与洮坪的牛顶山、大山相连。牛顶山,在上坪乡野人沟村,海拔2904米,向东北伸展,与大山相连。大山,洮坪又一高山,海拔2773米,向东,约距50公里。洒风地,沙金乡碌磷湾,海拔2954米,向西南发展到铨水侯家湾,约30公里。另一支发展到白关、白河等地。铁家山,在草坪下草川近处,海拔3079米,向前发展与本乡尖草山相连。尖草山,草坪乡何家沟处,海拔3104米,一支发展到滩坪寺顶山(2188),另一支发展到王坝大小关山和三峪乡的金灵山。金灵山,在三峪乡乔家山沟,海拔2119米,东南出县境到西和银杏乡小崖子。”
礼县山体在永宁河接嘉陵江与白龙江之间,应属岭山脉和岷峨山脉之间,岷峨山山系+小陇山山系。
有岷峨江自西北岷峨山东麓,来注之又东南流曰犀牛江经阶州,东北境成县西南境之祁山麓有石滑关水自西北来注之,又东南有潭河西南自阶州北之米仓山东北流经甘泉驿来会,曰两河口,又东至成县南境略阳县西北境有长家河自南来注之,又东有黑峪江北自秦州南山来会,又东有青泥岭水自北经仙人关东来注之,俗亦曰白水江折东南流,有九龙池水东北自徽县合三水来注之,又南流江水,言至略阳县北之八渡山西,嘉陵江东北自凤县合诸水来会,嘉陵江出凤县东北之嘉陵谷,西流经东河驿横牛堡红花铺北折西南流经草凉驿白家店西,又南有大散水斜谷河自东北来会折西北又西南流经县城西北又西南有鱼河自北合红犀单河二水来注之,又西南经两当县南境有下邳水自
![]()
续行水金鉴[清] 黎世序 撰岷峩水
![]()
续行水金鉴[清] 黎世序 撰白龙江
桓水又名岷江、宕昌河、白龙江。宕昌县古属岷州,在岷峨山,故名。 岷江,属嘉陵江支流白龙江支流。发源于宕昌县北部南北秦岭分水岭的红岩沟及别龙沟白龙江
岷指岷山、岷峨山、蜀山。
据《华阳国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络垂耀,江汉遵流。《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地,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夏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泉源深盛,为四渎之首,缎拗为九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