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洪洞万安姑娘——耄耋老人李福娥站上了“荣耀中国”颂奖台。
李福娥参加了“守墨非遗妙手生花”第五届全国作品北京展。她送展了三幅剪纸巨作,获得“时代艺术先锋奖"等多个奖项。
她在展厅现场讲解《吉祥三月三》《自古接亲一条路》两幅作品说道:“今年85岁,”参展的系列作品,主要围绕山西洪洞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接姑姑、迎娘娘”省亲民俗展开。这里的“姑姑”和“娘娘”,指的都是帝尧的两位女儿、帝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
万安史称“国家堡”,人称“帝舜初都国家堡,龙凤古镇五门村”。这里不仅是虞舜早期生活的核心区域,更是这一古老传说的实物载体。村外西北的“妫汭沟”,据《史记》《尚书》记载,正是虞舜与家人包括娥皇、女英曾经居住的地方。
万安往西是历山,汾河东岸有唐尧故园羊獬村。羊獬人尊称娥皇女英为“姑姑”,而历山和万安人则敬称她们为“娘娘”。正是这一份跨越四千年的亲缘牵挂,孕育出了每年农历三月三,羊獬人去历山和万安“接姑姑”,以及四月二十八,历山、万安人去羊獬“迎娘娘”的盛大民俗活动。
剪纸,正是试图用艺术的线条,将这段依然活在百姓生活中的古老历史,将这条穿越时空的“亲情之路”,生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大展组委会 还免费帮李福娥设计了一本50幅剪纸作品的影集,女儿武忠玲感慨万千写“跋”
红纸上的千年守望
翻阅这本沉甸甸的剪纸作品集,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巧夺天工的技艺,更是一幅用剪刀镌刻的文明长卷。李福娥老人以八十五载春秋为笔,以晋南红纸为卷,为洪洞万安这座"帝舜故里"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文化建档。
这些作品最动人的价值,在于构建了完整的地方叙事体系。从龙形城墙的军事智慧到凤栖水脉的生态哲学,从舜庙祭典的德孝传承到"接姑姑迎娘娘"的活态民俗,老人用剪纸语言将典籍记载、考古实证与民间记忆熔铸为立体的地方志。其中《万安文峰塔》的星轨刻度、《娘娘庙北泉》的凤羽隐喻,无不展现民间智慧与学术精神的完美结合。
![]()
尤为珍贵的是其"以刀代笔"的史学意识。在《龙凤古镇》中,2600个城垛如龙鳞般记录建筑肌理;《土地庙城外城》通过三重空间叠合再现晋商伦理;而《凤羽祥云》更以八卦纹样隐喻人水共生。这种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文明解码方式的实践,使剪纸超越了工艺范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作为"妫汭虞舜文化研究会"顾问,李福娥始终将创作植根乡土。她的剪刀既雕琢着《虞舜传奇》的史诗歌篇,也记录着红军东征的红色记忆,更让消逝的古建在纸上重生。这种自觉的文化使命感,使她的作品成为活化地方传统的典范。
这本影集的出版,见证了一位民间艺术家如何用最质朴的材料,书写最深沉的文化自信。当剪刀与红纸相遇,万安古镇的千年文脉便在镂空的艺术中生生不息。这不仅是个人的艺术成就,更是这个时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诠释。
谨以这些红纸上的刻痕,致敬所有守望文明根脉的双手!
![]()
李福娥与弟子焦英英合影
附件:李福娥赏析作品
第一幅作品介绍
各位老师、朋友们:
我为大家介绍这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吉祥万安三月三》。
大家可以看到,这幅作品的尺寸是:长102厘米,宽98厘米,非常大气。它描绘的,正是我们山西省一项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的盛大民俗场面。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画面。整个故事的起点在右上角,祥云缭绕的古历山建筑群下,羊獬的接亲队伍抬着驾楼,在三月初三这一天向万安出发了。
紧接着,我们的视线会顺着队伍,被引到画面的中心。大家看,这里巧妙地连接着一条万安镇的迎亲横幅,上面写着“接神亲,迎人亲,亲上加亲”,这句话,就是整个活动的灵魂!
横幅下方,正是整个万安迎亲仪仗队最核心、最气派的部分! 队伍最前方,是三面高大醒目的竖幅旗幡,就像仪仗队的名片。我们看,第一面上写着“万安村”三个大字,点明了主办地;第二面是“万安舜都锣鼓队”,第三面是“万安妫汭锣鼓队”,一下子就把咱们万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阵容展现出来了。
旗幡后面,就是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和道路两旁气势磅礴的锣鼓方阵,他们共同构成了下方这片用密集红色线条刻画的欢腾场景。左右对称的三面大旗庄重醒目,道路两边杨柳依依,威风锣鼓敲打出铿锵的节奏,整个场景动静结合,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喜悦。
说完了热闹的场面,我们再来品味一下作品非常精巧的边框设计。这里的寓意更加深刻:
大家仔细看作品的四个角,每一个角都装饰着三枚连环相套的古币。四个角加起来,正好是十二枚。这不仅仅象征着“三元开泰”,更寓意着一年的十二个月,四季轮回,四季发财,代表着岁岁年年的圆满与富足。
更妙的是,紧挨着古币的,是两朵绽放的海棠花。海棠自古就是吉祥的花卉,它在这里象征着富贵满堂、家庭和谐。这些海棠花与古币共同构成了更大的纹样,特别是上下边框中间,海棠花的枝叶向中心伸展、连接在一起,这象征着各方力量向中心汇聚,亲情、友情、乡情在这里融合,与作品“亲上加亲”的主题扣得严丝合缝!
总而言之,这幅作品从宏大的民俗场景,到精妙的边框细节,每一处都充满了美好的祝福。它用剪纸这门独特的艺术,让我们古老的尧舜德孝精神,在今天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第二幅:
作品名称:《自古接亲一条路》
作品尺寸:长108厘米,宽90 厘米。
作品题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洪洞“接姑姑、迎娘娘”省亲民俗
这幅大型剪纸作品,以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了穿越四千余年时光却依然鲜活存在的古老省亲之路。它不仅仅是对一项民俗活动的记录,更是对中华民族信守承诺、珍视亲缘精神的崇高礼赞。
作品以一面庄严的“大红旗幡”作为核心意象,旗面占据画面的五分之三,气势恢宏。旗幡之上,以阴刻技法清晰铭刻着“自古接亲一条路”的主题以及沿途所有村落的名称,其中“羊獬”、“历山”、“万安”三地更饰以楼阁纹样,点明了亲缘传递的核心节点。这面旗帜,本身就是一部镌刻在大地上的无字史书。
旗帜两侧的留白处,从“中国结”角花中延伸出的红绳,通过三组如意云纹套环将旗幡紧紧拉展,象征着这条亲情之路由美好的祝愿与古老的盟约共同维系。套环下分悬的大红灯笼上,“吉祥”与“万安”字样相对,其流苏与下方的云水牡丹、荷花相连,构成天、人、水气脉相通的视觉流线。
画面底部,水波纹托起两朵并蒂的“出水芙蓉”,象征着娥皇、女英二位娘娘;四周环绕的莲蓬与莲根,则深刻寓意着家族绵延与文化同根。地边的四根莲菜,更寄托了“四季平安、繁荣昌盛”的朴素民间吉愿。
整幅作品以旗幡铭刻历史,以红绳维系亲情,以莲根隐喻血脉,将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升华为一幅歌颂信守、珍视传统的壮丽文化图卷。
总而言之,这幅作品从宏大的民俗场景,到精妙的边框细节,每一处都充满了美好的祝福。它用剪纸这门独特的艺术,让我们古老的尧舜德孝精神,在今天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以上两幅作品的讲解到此就全部交接完毕了。我们真诚地欢迎大家,在明年的阳春三月,能够亲临我们山西洪洞,亲身感受“接姑姑,迎娘娘”这项非遗盛会的真挚与热烈!
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请欣赏短视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