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智远 | ID:Z201440
谷歌在博客推送了一篇文章,讲产品更新。
居然关注的很少。
我搜了一圈,零零散散三条还是AI生成的,但我对 AI 助理的新进展比较敏感,因为每一家大厂 AI 助理的更新,我都会当作「下一代 Agent 落地」的信号来观察。
所以,又把资料重新翻了一遍;这条新闻发布在 Google 的官方博客里,标题很直白:《Gemini & Shopping:Let AI do the hard parts of your holiday shopping》
01
那它到底说了什么呢?我只讲事实。
先说第一个更新:对话式购物上线了。现在不用再敲关键词,直接说一句:我想买件 1000 块以内、黑色、轻一点的短款羽绒服。AI 助理就会把所有信息一股脑儿摆你面前。
什么图、价格、评价、库存、哪家店有现货,哪个网站送得最快,全都帮你整理好了。
它背后靠一个特别夸张的商品数据库:500 亿条商品信息、每小时更新 20 亿条;就是你轻轻说一句,它已经帮你把几十个平台全翻完了。
然后第二个动作更猛。
Google 现在不止能替你比价,它还能在你设好条件之后,直接替你把东西买了。当然,前提是提前授权了 Google Pay。
说白了,我有什么目标,告诉它,它实时盯价格、盯库存、盯折扣,合适就自动帮我「搞定」。
这个功能现在只在美国的少数商家开通,Wayfair、Chewy、Quince,还有一些 Shopify 商家。但就这点规模,已经够震撼了。
插一句,这功能真要全面放开,得有多香?
你想想,想买台 iPhone 17 Pro Max,把需求丢给它,自己去打游戏了;AI 发现低价,直接甩一个付款通知,得多丝滑。
然后是第三个,我觉得最有戏剧性。Google 的 AI 现在能替你给实体店打电话。真的,拨号那种。
你没听错,它会自己问:你们还有货吗?多少钱?今天有活动没有?然后把店员说的话,整理成一条干干净净的文本回给你。
我第一反应是:以前骚扰电话打给我,现在AI 帮我回拨,这算不算另一种「个性化购物」。
当然,这波更新有不少限制:
只在美国、只在部分商家、自动下单必须你先授权;AI 打电话也只覆盖几个品类,比如玩具、美妆、健康、电子产品。
但就算加上这些限制,你把这三个功能放一起看,就会发现一件更大的事:
它是在给自己的 AI 助理做「现实世界的第一场落地实战」,让 AI 第一次真正开始替你行动。
最后补一句:我没法亲自测试,因为在国外、又有权限限制,所以我只能尽可能把事实还原出来。
不过也有外媒反馈说,Google 正将它的 Gemini AI 打造成「私人购物助理」,TechRadar指出,虽然这些功能令人激动,但消费者对 AI 代下单的信任还处于较低水平。
02
你有没有想过:Google 根本没做电商,它这么搞,到底想干什么?
是的,你没听错。
Google没有电商,没商城、没自营、也不抽佣,连「平台货架」都没有;这家公司做了二十年搜索、广告、工具、系统,但就是没把「卖货」当过生意。
所以,这就很奇怪了。
一个压根不做电商的平台,为什么突然开始帮你选、帮你比、帮你下单、甚至帮你打电话?这不是「无事献殷勤」吗?
资本可没那么傻。
我觉得,它真正想做让 AI 开始「接管」动作。这个「替你去」的动作非常关键,因为这本质上在训练它后端整条决策链上的 Agent。
而且,我再说得更直白一点:现在所有 AI 助理,都卡在一个尴尬的位置。
它们确实更强了:多模态、富模态,能看图、能理解视频,你跟它聊天很爽,那种「陪聊式智能感」比以前强太多了。
但问题是:爽归爽,从公司角度,它们还只能回答问题,不能赚到钱。这是价值断层。
怎么办?
AI 助理想有长期付费逻辑,要么落到工具层(帮你写、帮你画、帮你做 PPT),要么,必须真正落到 Agent 层,帮普通用户、帮品牌方,在现实世界把一件事「做完」,让你愿意为「结果」付费。
而电商场景,恰好从「爽」走向「用」的C端最佳入口。
因为买东西这条链路,目标明确,规则清楚,步骤特别固定,结果还能立刻验证;这比让 AI 陪你聊天、发语音、给你讲笑话,有意义得多。
你再反过来看 Google 的生态,它手里刚好有什么?
搜索入口、Shopping Graph 商品库、Chrome 的操作层、Maps 线下信息、Google Pay 的支付闭环。
这些本来是它的能力模块。更直白点说,它只要把这堆系统串起来,就能让 Agent 直接在现实世界跑任务。
所以我对它的理解是:
Google 在给「交易类 Agent」找第一块能落地的场地;而电商恰好这块最平坦、最标准化、最容易训练「AI 行动能力」的地方。
03
讲到这,你应该已经发现了,这事的意义,远比「更方便买东西」大得多;因为 Google 这次做的,是在改「选择」。
过去我们在网上买东西,人自己处理信息:你比价、筛选、判断、纠结。
现在不是了。信息开始由 AI 过滤,判断由 AI 做,而人只剩下最后那一步:我愿不愿意让我的 AI 这样替我行动?
这背后逻辑,非常值得展开。
心理学里有个老观点,Barry Schwartz 在《选择悖论》里:选择越多,人越焦虑;信息越复杂,人越想把决策外包。
Google 现在做的,就是抢到了这个「外包入口」。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历史镜像」;十几年前电商刚起来时,有一大批平台,它们「导购」。最典型是什么值得买平台,靠谱优惠情报 + 比价社区,用户去它那里,为了「知道买什么」。
后来,它才逐渐意识到我可以做交易、返利、商城;所以,内容到选择到交易,一步步走过去的。
得物也是一样,最早做内容、晒物、鉴别,它的核心是帮你判断这东西靠不靠谱。
你会发现,这条路径和今天 Google 动作非常像,先帮你筛信息、再帮你过滤选项、最后介入交易链路,每一步,都在往「我替你做决定」这个方向走。
这是规律。
未来会不会自己做电商?我不好判断。但从过去二十年的基因来看,Google 不太可能跳进「卖货」这件事,它更像在把自己的广告链条,延伸成一条新的「决策链条」。
说实话,人类一直在把决策往外推,以前外包给导购平台,现在外包给 AI Agent;底层逻辑没变,就一个字:懒。AI只是把「偷懒」做到了极致。
而当「决定权」开始从人迁移到 AI,你会发现另一个更深的变化:购物忠诚度,也在发生彻底的迁移。
过去消费者忠诚品牌,你喜欢耐克、苹果、宜家 ,因为你知道它稳、它好用、它不会坑你,就会去。
后来移动互联网时代变了,人开始忠诚平台,淘宝、京东、亚马逊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思考哪家性价比高、靠谱,到底快不快。
但在 AI 时代,忠诚度很可能要再迁移一次 :从品牌到平台到决策Agent。
什么是决策agent?
我们讨厌了广告、讨厌一次次点开链接,于是会把这种操作式的决策链路,变成意图式的,交给AI。谁能帮我在后台筛选、判断、比价、验证,那么,我就相信谁家。
这是一条非常大的底层逻辑改变。智远观察到另外一个变化是:整个购物漏斗正在坍缩。
以前电商行业把那六步玩得明明白白:搜索、浏览、去社交平台看评价、比价、加购、下单;每一步都有对应的商业模式,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钱」。
但现在,Google 的 AI 助理一句话,就能把六步合成一步:
我想买个 XX。
其他不用你操心。所以,这是电商第一次从「操作式决策」,变成「意图式决策」;人变成了「表达需求+最后确认」的角色。
这会极大压缩信息流、决策路径和交易链条。而信息流一旦被压缩,会带来一个非常现实的连锁反应:社交种草平台的权力,会被切走一块。
拿买吹风机来说。
以前的路径是:先搜价格,再去小红书看评价,最后看看哪家发货快,综合一下再下单。
整个决策链条里,小红书承担的是内容过滤权,上面的博主告诉你哪个好用、哪个智商税、哪个必坑。
它本身不卖货,但它间歇性掌握了说服力。但现在,只要对着 AI 说一句:
预算 500,风力大一点,不要太吵,最好品牌稳一点,也可以性价比高一点。
AI 不会再带你跳到小红书。它可能在后台爬虫好的评测、踩坑点、用户吐槽、品类趋势、多平台比价、哪家送得快……最后,全部打包成一个结论给你。
所以你看,因为有了 AI,它等于成了你专属的「种草博主+比价达人+品质鉴定师」。那信息流被压缩成一个「结果」,用户路线变少了,平台的触点自然就被挤压掉。
很显然,小红书不会消失,但它的角色会变:从「用户做决策前必经之地」,变成「内容来源库」。信息流开始围着人自己的 AI 旋转,而不是围着平台旋转。
04
Google 这次动作,第一次让这种「按人组织」的能力,在现实世界真正落地了;这是从消费社会,走向个性化社会的关键拐点。
怎么理解?
我们以前逛电商,逻辑一直「按商品组织」:点进去就是服饰、美妆、3C、电器……平台的世界观很简单:人围着商品转,商品怎么摆,你就怎么选。
AI 出来之后,逻辑彻底反过来,电商开始按「人」组织,AI 根据你是谁、你要什么、你讨厌什么、你容易后悔什么,给你一个「个人版的电商世界」。
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你要是价格敏感,它会先把全网最低价扫一轮;你偏环保,它会把不符合 ESG 的商品全筛掉;你喜欢尝鲜,它会优先给你推新品池、冷门爆品……
换句话说,同样一个商品,对不同的人,AI 会走完全不同的路线,这就是「按人组织」。
你有没有发现?供应链、比价、评价体系,全都被重新按「人」排了一遍队。而这件事一旦落地,电商所有的规则都会跟着重写:
推荐是「你属于这一类人,所以给你这一整套方案」;广告是争取「AI 的信任路线」;商品的评分体系也要变成「对不同类型的人效果不同」;GMV 发生在 AI 的后台判断里。
这就是,我为什么我说它是拐点:AI 让电商从「卖东西给所有人」,变成「给每一种人卖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Google 把这套能力第一次真正跑起来,让 AI 在现实世界里,用你的方式、按你的逻辑帮你做选择。
所以,算法让电商死了吗?
没有。准确讲,信息差不会消失,它会造出一个更庞大的电商市场。而这个市场有一个最本质的特征:每个人看到的价格,永远不一样。
就像你去某平台订酒店、买机票一样;第一次点进去 300 块,过一会儿变 500,第三次刷新变 600……
你开始焦虑、开始怀疑「再不买就亏了」;而就在这时,另一家平台跳出来说:别担心了,让 Agent 帮你盯着。我给你扫全网,最低价出来第一时间告诉你。
Google 想干的,就是这件事。
它不跟商家比货、不跟平台打架、也不自己卖东西;它盯「替你判断」这条价值链的最高位」。谁掌握这条链路,谁就是未来电商的入口;入口之争,是决策链路的争夺。
参考资料:
1.《Gemini & Shopping:Let AI do the hard parts of your holiday shopping》,Google 官方博客,2025 年 11 月 13 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