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孙子的福,我在铜仁过上了 “安逸到心尖” 的晚年
![]()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 60 后,当了一辈子大学语文老师,退休后本想在二环筒子楼里,就着鸽哨声啃冰糖葫芦,安安稳稳享清福。
![]()
可儿子儿媳在铜仁工作太忙,孙子没人带,硬是把我从皇城根接到了这座西南小城。
![]()
一开始我心里一百个不乐意 —— 前半辈子为儿女操劳,后半辈子还要围着孙子转?可如今住了三年,我只剩一个念头:后悔没早点来!铜仁这 “黔东门户”,硬是把我这个北方硬汉子,暖成了恋家的 “老顽童”。
![]()
原以为会天天怀念北京胡同的晨跑、潘家园的字画摊,没想到早就被铜仁的山水和烟火气 “勾了魂”。
![]()
北京的日子是拧着劲儿的 —— 早高峰地铁挤成沙丁鱼,深夜写字楼还亮着灯,连遛弯都得踩着快节奏。可铜仁不一样,这里的晨光裹着草木香,锦江的水慢悠悠流,连风都带着股温柔劲儿,把北京生活刻在我身上的紧绷感,一点点泡软了。
一、山水里的慢生活 ——“安逸得不想走”
![]()
铜仁的舒服,是刻在山水里的。北京的夏天是闷热的 “桑拿房”,冬天是干冷的 “冰窖”,可铜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才 16℃,难怪被称为 “天然氧吧”。
![]()
每天破晓时分,我推着婴儿车往锦江边上走,河边的杨柳垂着绿丝绦,晨雾像轻纱裹着远处的青山,偶尔能看见钓鱼的老汉蹲在石阶上,鱼漂在水面轻轻晃,比北京国贸大厦的玻璃幕墙,更让人心里踏实。
![]()
最让我着迷的是梵净山。作为 “武陵之巅”,它不像北京的香山那样挤满游客,而是藏着股原生态的静谧。上次和小区的老伙计们一起登山,沿着石阶往上走,沿途都是参天古木,空气清新得能洗肺,深呼吸一口,满是松针和泥土的清香。
![]()
到了金顶,云海在脚下翻涌,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突然就懂了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意境。北京的山是热闹的,而梵净山的静,能让人沉下心来,连抱着孙子看远处的云,都觉得时间慢了下来。
![]()
除了梵净山,铜仁的古镇更是藏着闲适。大明边城的青石板路被雨水泡得发亮,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依山傍水,穿蓝布衫的老奶奶坐在门口纳鞋底,看见孙子就笑着递来一颗糖。
![]()
不像北京的南锣鼓巷,挤满了商铺和游客,这里的古镇是 “活” 的 —— 有当地人买菜的身影,有小孩追逐打闹的笑声,连墙角的青苔,都透着股过日子的踏实。
二、市井烟火的馋人味 ——“好吃到舔盘子”
如果说山水是铜仁的骨架,那美食就是它的血肉。北京的超市里,净菜都裹着保鲜膜,规规矩矩却少了点生气。
![]()
可铜仁的菜市场,简直是 “舌尖上的狂欢”—— 红通通的辣椒串挂在摊位前,酸汤的酸味老远就能闻到,卖菜的嬢嬢操着铜仁话吆喝:“新鲜的折耳根,要得啵?” 热情得让人没法拒绝。
![]()
最让我上头的是酸汤鱼。北京的涮羊肉讲究清汤鲜,可铜仁的酸汤鱼,光闻味就让人流口水。当地朋友告诉我,酸汤得用淘米水发酵半年以上,红酸汤辣得过瘾,白酸汤酸得清爽。
![]()
除了酸汤鱼,铜仁的小吃更是让人放不下。早上在路边摊买一碗锅巴粉,米浆摊成的锅巴脆香,配上骨头汤和辣椒油,比北京的炒肝、豆汁儿更合我胃口。
![]()
还有社饭,每年清明前后,当地人会用糯米、野蒿、腊肉、豆腐干一起蒸,香得扑鼻。第一次吃是在苗寨,苗族阿婆说,社饭是为了纪念祖先,吃了能保一年平安。那股子咸香软糯的滋味,比北京的粽子还让人难忘。
![]()
江口豆腐干也得提一提。不像北京的卤煮豆腐干那么厚重,铜仁的豆腐干薄而有韧性,用炭火烤得焦香,刷上特制的辣椒面,咬一口,外焦里嫩,越嚼越香。
![]()
孙子特别爱吃,每次路过小吃摊,都拉着我的手喊:“爷爷,买豆腐干!” 连我这个北方人,现在也养成了兜里揣着豆腐干的习惯,闲下来嚼两块,越吃越有滋味。
三、人文里的暖滋味 ——“热乎到心窝”
铜仁的好,不止山水和美食,更在人。北京的邻里关系很客气,住筒子楼十几年,有的邻居都没说过几句话。可在铜仁,不管是小区里的街坊,还是路边的摊主,都透着股热乎劲儿。
![]()
小区里有位做玉屏箫笛的老师傅,玉屏箫笛可是 “中国四大名笛” 之一,历史能追溯到明清时期。老师傅每天在院子里打磨竹材,箫声悠扬,孙子总爱凑过去看。
![]()
苗族和侗族的风俗,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去年苗族年,小区里的苗族邻居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进门就递上拦门酒,酒是自家酿的米酒,香甜醇厚。
![]()
饭桌上摆满了酸汤鱼、腊肉、糯米酒,大家围着桌子唱歌跳舞,虽然我听不懂苗语,可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心里热乎得不行。邻居说:“铜仁是多民族聚居地,苗族、侗族、土家族都在这里生活,大家互帮互助,就像一家人。”
![]()
还有锦江边上的鼓楼,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每天傍晚,都会有老人坐在鼓楼里聊天、唱山歌。我常常推着婴儿车过去,听他们用铜仁话摆龙门阵,唱着改编的山歌,虽然有些词听不懂,但那股子欢快劲儿,能感染在场的每个人。
![]()
不像北京的退休老人,要么忙着带孙子,要么围着养生讲座转,铜仁的老人们,更懂得享受生活。
四、日子里的真安逸 ——“巴适得板”
现在的我,早就爱上了铜仁的日子。早上推着孙子去锦江边上遛弯,和街坊们打个招呼,看大妈们跳广场舞,听老汉们唱山歌。
![]()
铜仁这地方,没有北京的繁华,却有山水的灵秀;没有北京的快节奏,却有烟火的温暖。在这里,每一口美食都让人回味,每一处风景都让人留恋,每一个人都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晚年,真应了铜仁人常说的那句话:“安逸得板!” 如果能早来几年,该多好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