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社会”这个词出自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他在2005年出的书中描述日本中产向下流动。简单说,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九成国民自认中产,但泡沫破裂后,中产阶层优势消失。
年轻一代收入低,兴趣也低,不爱社交,不想结婚生子,形成下流阶层。
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经济和认知差距拉大。三浦展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中产后继无人,滑入低收入低消费状态。十年后,这个概念影响全球,提醒大家中产不稳固。
“格差社会”是日本另一个热词,指贫富差距扩大。
![]()
起因是1990年代泡沫崩盘后,不景气导致雇佣变化,非正规雇员增加。正式员工转合同工,工资停滞。少子高龄化加剧,单亲家庭多,人口流向城市,农村空心化。
产业结构变,制造业外移,服务业低薪岗位多。社会学家橘木俊诏分析,格差从父母传给孩子,世袭化。基尼系数上升,底层相对贫困化。
格差不只收入,还包括教育和机会不均,弱势群体难翻身。
“M型社会”是大前研一在2006年提出的,他是日本管理学家。他观察到社会两极分化,像“M字形”,中产萎缩,高收入和低收入群体多,中间层少。
![]()
原因包括经济变化,债务拖累中产下滑。传统橄榄型社会变M型,中低阶层占多数。影响大,社会流动减弱,贫富差距加速。
威廉大内在80年代提过类似,但大前用日本90年代衰退为例,分析商业机会和危机。M型社会下,消费两极,富人买高端,穷人选廉价。
这些概念核心是中产返贫。中产为什么总返贫?根本是经济结构和分配问题。普通人靠工资,收入上限固定,有钱人靠资产增值,无限增长。
经济波动时,中产最脆弱,背债买房买车,失业就崩。科技进步取代白领岗位,AI做报表分析,减少需求。
![]()
消费主义推波助澜,广告让人觉得买品牌就是中产,借贷消费。全球化加剧竞争,低端制造业外移,中产岗位流失。疫情放大这些,供应链断,失业增。
日本“失落三十年”是典型。
198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高峰,人均信用卡6张,消费超GDP增长。1990年股市崩,土地价跌,失业潮来。2000年代非正规雇佣升到三成,年轻人低薪。
2010年后书籍热议中产消失。2020年老龄化推高不均,单身户从15%升28%。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中产负债激增,房价崩,失去房产和工作。
![]()
政府救大银行,富豪低价收购资产。2020-2025年,亿万富豪从2565人增2769人,财富从13万亿到15万亿美元,每周增近4人。穷人三十年未减,底层90%每增1美元,亿万富翁增170万。
欧洲类似,法国抗议退休延后,奢侈公司市值创高。
中国情况也类似。4亿中产面临返贫,失业激增,房市疲软,消费不振。2020-2023疫情清零政策影响大,企业裁员,金融业者出走美国。
2022年招行年报,金葵花客户(中产代表)户均资产从153万降147万,非金葵花客户占97.5%,资产占比从25%下降到18.1%,2%人占80%财富。
![]()
2023年消费前10%群体,只有30%保持原位,1.3%跌底层。原因包括工资涨幅小,物价涨,疫情后经济复苏慢。
2024年失业暴力事件频发,外资撤离,贸易壁垒,2025年财富报告,全球百万富豪近6000万,掌握226万亿资产。中国中产新概念,发展短,易滑落。
奢侈品集团反应快,疫情期间多次调价,路易威登、香奈儿上涨5%-17%,理由是成本上升。2022年全球百大公司营收超3000亿,增21.5%。
聚焦年收入300万以上高净值人群,放弃普通中产。
![]()
LVMH抛弃无收入群体,高净值兴趣降,但复购高。2024年涨价放缓,回归1%-2%温和涨幅。亿万富豪每30小时增一,穷人百万陷贫困。新加坡家族办公室暴增,中产移居后高物价难适应。
财富分化根源在分配方式。
底层靠劳动,上限低;顶层钱生钱,无限。美国1%的财富从23%上升38%,底层50%仅1.3%。中国经济问题房市、债务、外资撤。解决需政策干预,再分配强,如日本社保缓解不均。个人得提升技能,控制债务,多元化收入。
中产不是终点,得警惕返贫。全球趋势下,中国中产需注意经济信号,调整策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