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跌破1.01,这在全球摆到最后几位,仅高于韩国等极个别国家。
平均每个育龄女性只生一个娃,从人口自然更替的2.1这一红线看,中国滑入少子崖底。
曾经我们调侃“日本人口负增长,一百年后自己玩没”,可当下的数据按在脸上,就是一句响亮的打脸:七年出生人口腰斩,日本用了40年,我们只用了七年。
问题就出在这盘账上,现代社会的劳动报酬,根本撑不起劳动力再生产的这笔“生育账单”了。
![]()
别再讲“年轻人太自私”“价值观变了”这些空话,真正的问题是生个孩子的花销逼得人不敢动念。
有专家蹦出来说房价、收入下降,这不是低生育的根本,你看日本、新加坡房价并不离谱,生育率也没高到哪儿去。
甚至还扯到古代,中国人的生育意愿向来高,“长安居,大不易”的年代也挡不住多子多福。
![]()
听起来头头是道,实则错得离谱。
古代是啥逻辑?
没机械、没社保、没城市负债,一家子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孩子不是“消费品”,而是“劳动力”。
多一个娃,地里就多一双手,老了才有人养老送终。
穷人造娃不是迷信更不是“盲目繁衍”,而是经济理性选择,没有劳动力,地交不起租,全家就得饿死,这就是润土家“第六个孩子也能帮忙了”的残酷现实。
![]()
而现在生育从“投资型行为”变成了纯亏本的沉没成本,不是生育意愿降低了,而是生育收益彻底归零了。
根据2024年的数据,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普通家庭养一个孩子到本科毕业平均要68万元,也就是说一个孩子的养育成本是家庭年收入的16.5倍。
而这个比例在美国只有5倍,在日本是9倍,澳大利亚更只有2到4倍。
![]()
贫富差距放大了这种“生不起”: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成本约为12.6万元,而高收入群体则高达131.5万元,生一个孩子,阶层间的负担差足足悬殊十倍。
撑不起生育的不止是育儿费用,还有背后的三座大山。
第一个是住房成本。
中国家庭债务收入比已经超过120%,国际警戒线才60%-70%,房贷成为很多家庭“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一线城市一套房动辄600万+,二三线城市也轻松上150万。
人没生下来,几十年房贷就先来了,还谈什么生二胎、三胎?
![]()
第二是教育成本。
2025年的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报告指出,在一线城市,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教育支出高达276.8万元,二三线也得100万元+。
这价格打的是谁的脸?普通人能抗多久?
第三是医疗负担。
谁都不敢拼,全周期医疗支出从产检、接生到疫苗、防病,一个环节掉队,风险就砸在头顶。
你指望一个工资刚过万的家长扛得动?
![]()
这张表已经不是“能不能生孩子”的问题,而是“敢不敢交这笔保护费”的问题了。
生育“踩坑”最深的是女性,生一胎,女性平均薪资比未育者低13.2%;生到二胎,降幅来到17.8%;三胎直接失业卡寄到你家去。
不仅如此,全国妇联数据显示职场妈妈每天多付出2.7小时家务劳动,相当于一年多出98天无薪劳动。
有女程序员产假回来,工资从2.3万降到8000,直接锯断了职业上升通道,智联招聘报道,63%的职场妈妈遭遇晋升停滞。
![]()
如果时光重来,她们还会选生育吗?
别再说中国家长不尽责,问题是这个制度让一个母亲必须在“母亲身份”和“职业人生”间二选一。
一边是孩子,一边是饭碗,看得见的刀锋摆在眼前,要不你来选?
这就是现代生育的悖论,企业要新劳动力,社会要新纳税人;可花钱养他们的,是普通家庭;养不起,你就是“不负责任”。
这就像一个供销社,家庭是生产端,负责孕育、抚育、教育;社会是消费端,钱没出,人却全拿走;可当成本上涨、利润缩水,没人愿意当这个“慈善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